互+計劃探尋網絡課堂新模式 滬江著力推進“智力”扶貧“

互+計劃探尋網絡課堂新模式 滬江著力推進“智力”扶貧“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硬件設備的普及,“互聯網+教育”正成為偏遠地區解決課程匱乏問題的重要手段,並逐漸衍生出錄播教室、直播課堂,及相對更成熟的雙師課堂等模式。雙師課堂之後,網絡課堂的升級模式又會在哪裡?

滬江“萬師互教·眾師成長”2019互+計劃網絡公益課程發佈會22日在上海召開。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黎加厚,滬江創始人兼CEO、互+計劃發起人伏彩瑞,江西贛州市寧都縣教育局局長溫英俊等教育人士出席會議,併發布全新課程模型——N師課堂,完善網絡課堂模式、助力偏遠地區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

發掘鄉村教育中“人的力量”

“當大家以為鄉村硬件條件很差、連桌椅都配不齊的時候,其實鄉村已經有了電腦、大屏幕和網絡,甚至比一些大學的條件還好。但只有這些設備是無法為鄉村帶來公平的教育環境的,一塊屏幕不僅僅是一塊屏幕,它更代表著背後無數教師的努力。”吳虹表示,鄉村教育環境的硬件一環已基本打通,最缺乏的其實是優秀教師、優質課程等“軟件”。

黎加厚教授在題為《極簡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從“一師一優課”到“萬師互教、眾師成長”》的演講中,強調了技術、人與設備的綜合價值。“網絡技術的革新換代,為鄉村教育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好教師的能量是巨大的,應該利用極簡的信息技術讓他們提升自己並影響到更多的學生乃至是老師。老師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就會提高,鄉村教育水平也會有所好轉。”

作為“互聯網+教育”支持偏遠山村的案例之一,來自江西贛州市寧都縣的教育局局長溫英俊詳細敘述了寧都開展網絡課程的經過。“寧都地處偏遠,師資力量相對匱乏,存在老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問題。”溫局長表示,為了引入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寧都縣整體接入互+計劃網絡課程;當地5475位教師也參加了教師培訓網絡課程青椒計劃,提升教師教學能力;並針對優秀的鄉村教師,寧都縣教育系統作出相應的激勵機制,更好的服務網絡課程的推進、落地。“在免費網絡課程的推動下,學生們越來越有學習的興趣、教師們掌握到越來越多的教學方法,寧都整體教育水平獲得了明顯提升。”

溫局長口中的素質課程,也獲得了鄉村老師們的一致認可:彩虹花和閱課、夏加兒美術、酷思熊閱讀、阿福童財商、翗翗韻律舞蹈、ETI外教英語、山裡紅美術、湖濱區快樂課程、科學魚網校、少年派網絡素養等課程,獲評互+計劃十佳網絡公益課程。

N師課堂:以人的力量完善網絡課程

“現在通用的網絡課程模式叫做雙師課堂,線上的網師講課,當地的學生聽。”滬江首席教育官吳虹認為,對於鄉村教育而言,僅僅是雙師課堂還不夠,“我們推出了N師課堂。因為互聯網上面除了有網師,還要有助學、助教:助學是在教室裡面幫助學生的那個人,助教是在網上幫助老師的那個人。”

據介紹,N師課堂是由一位教師面向N 所學校授課,由網師、助學(當地鄉村教師)、助教共同配合的大規模網絡社群化課程組織、學習及反饋的學習閉環模式。該模式中,網師根據助學、助教的反饋設置適宜課程內容;助教幫助網師備課,指導助學們解決網絡學習中遭遇的困惑,以及對優秀助學進行激勵;助學則負責收集、評估學生們的課堂表現,將學習情況實時反饋給助教,幫助其對課程進行迭代升級。

此外,N師課堂還包括全新課程體系——N師學院:對優秀的鄉村教師、線下區域名師進行培訓,幫助其成為一流的網絡名師,並融入N師課堂成為新的網絡課程提供者:令教師的能力將打破空間束縛,通過互聯網輻射到更廣的區域;實現區域教育資源自我造血,提升當地教育水平。

“N是多、N是新、N是感恩、N是無限可能性,當我們把青年教師、骨幹教師、名師、援疆老師、優秀老師都集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N師課堂便能實現助力鄉村教師成長、完善教育公益生態、推進教育精準扶貧、搭建區域名師課堂、推動鄉村振興等願景。”據吳虹介紹,該模式已經在江西寧都、新疆喀什、甘肅定西等縣市落地,以及越來越多的教師、區域參與其中。

“阿都課堂”、“侗族課堂”,正是四川涼山、貴州從江在2018年引入互+計劃後打造的本土化網絡課堂。涼山、從江屬於國家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資源緊缺,在中央網信辦指導下,互+計劃先後與涼山、從江達成結對幫扶協議,通過打造網絡直播課堂,鏈接優質資源,讓地方民族特色課程也得到進一步傳承與推廣。

“大道至簡,實幹為要”,N師課堂得到了黎加厚教授的高度認可,“互+計劃的N師課堂補足了鄉村教育最缺乏的資源,將當地老師培養為好老師、名師才是最根本的教育扶貧方法。”

群策群力下的鄉村教育變革

“我們主張以‘集合影響力’的方式,將社會力量,包括企業、公益組織、高校、愛心人士的能量匯聚在一起,共同提升教師素養。”2017年,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互+計劃、北師大等機構組織共同發起了青椒計劃,培訓鄉村教師。“我們已惠及鄉村數百個縣、區、市,為五萬名老師做了這樣的培訓。”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苗青表示。

2018年,在上交所公益基金會支持下,小胡楊課堂助力上海對口援疆四縣等地,為當地學校提供通用語言文字教學。收到良好效果後,上交所公益基金會理事鄭秋表態:“我們上交所公益基金會現在準備把這個項目從南疆開始腳踏實地的做,做好,做到全國各地需要我們的地方。我們上交所已集合了全國1400多家上市公司,未來我們可以集合金融行業和整個上市公司行業來共同參與到我們鄉村公益、鄉村教育裡!”

作為課程提供者,彩虹花彩虹花和閱匯發起人時朝莉,上海百特教育CEO、阿福童財商課程發起人王勝,嘉興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科學魚網校教師阮翔等人及團隊,始終是互+計劃最堅定的支持者。“和互+計劃這兩三年的合作,給我們、給鄉村教育帶來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網絡上的學習結合線下的活動,線上線下整合,形成有寬度、深度,也有溫度的學習模式。”“屏幕可以改變命運,最終是因為人。現在的新時代、新公益、新生態,我相信人人盡最大的努力去做我們擅長的事,那麼一定可以共同合力打造一個新的公益生態圈,開啟‘萬師互教、眾師成長’的新時代。”

此外,華東師範大學、凱迪拉克、興全基金、華為、唯品會唯愛助學項目、華潤怡寶百圖計劃等企業、機構都與互+計劃達成合作,共同向鄉村傾斜教育內容及設備資源,保證網絡課程順利落地之餘,還對優秀助學、助教、網師、學生提供相應激勵。

作為鄉村教師極度活躍的內容平臺,簡書、小打卡等社區也是互+計劃的重要合作伙伴。在助教的引導下,每一節網絡課程後小打卡中都會出現無數條教師打卡記錄,簡書也逐漸出現了累積字數達數十萬的鄉村教師作家。

微信群中的請教溝通,CCtalk的網絡直播課程,簡書上的共同創作,小打卡里的作業收集、經驗交流……互聯網時代,鄉村教師的社群力量積水成河。

互+計劃成熟的網絡課程模式,也在其它領域獲得了借鑑與驗證。中慈聯鄉村振興委員副總幹事、領頭雁計劃聯合發起人戴航先生表示,“為了幫助750萬返鄉青年創業、就業,我們藉助滬江平臺、效仿互加青椒模式,集中力量整合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三農領域的專家、教授,以及全國各地農村創業帶頭人,每週在CCtalk上直播相關課程;並且社群化運營,讓他們之間互通互聯、資源共享。”

“大規模複雜交互,低成本普惠,重視體驗,人以群分是互+計劃乃至滬江的四大核心特徵。利用這四個優勢,互+計劃通過教育平臺CCtalk將優秀的老師從線下帶到線上,把課程用網線和屏幕從城市送入鄉村。”伏彩瑞認為,“互聯網+”已解決了很多傳統領域的問題,但在教育生態中,“互聯網+”不僅需要把互聯網引入學校,還要通過大規模、普惠的平臺及工具,將教師們從學校帶到互聯網上,讓他們的力量得以匯聚。

“真正的教育一定是社群教育,CCtalk本質上面也是一個群,我們這些合作伙伴們匯聚一堂更是一個群。”伏彩瑞認為,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不能僅通過一塊屏幕,振興鄉村教育要發揮群體的力量。“當我們一群人在一起,我們不會孤單、不會疲倦,能夠一直前行。我們和合作夥伴們會繼續把互聯網教育公益做下去,現在我們已經支持了5000所學校,未來這個數字將會持續的、快速的放大,最終借船出海、揚帆遠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