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四十年前,

厦门只是一个

“几条小路+小渔港”的海滨小城

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仅3578辆

1980年城市道路里程不足200公里

出岛仅有一条海堤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

将厦门推向现代化国际城市的重要位置

城市交通建设发生了翻天巨变

随之而来的是

与日俱增的交通出行压力

和交通安全隐患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变化

截至今年10月,厦门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55.53万辆;

截至2017年末,厦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达4383公里,“四桥一隧”、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相继建成投用,厦门“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

努力

40年来,厦门交警坚持优化交通结构、提升交通环境、促进交通改善,并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交管工作中,实现了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以“文明交通”为支撑,形成了全民参与,共建共治城市交通的良好氛围,助力厦门交通环境始终保持安全、畅通、有序,交通安全四项指数基本保持稳中有降,曾先后6次获评“全国实施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模范城市”的殊荣。

警务创新

机制“小改革” 撬动交管“大成效”

改革开放前夕,我市车少路少,交通管理者们以红、绿色旗帜和指挥棒来指挥交通;1956年,岛内7个主要路口设置了交通岗亭,安装了手动信号灯,交警们定点站岗、手动指挥,管控着城市交通秩序;1987年,我市成立公安交通人民警察支队,专业化交通管理开启新篇章;1996年厦门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成立,厦门交警率先全国走下岗亭,开始实行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民警高峰定点、平峰巡线的勤务模式。

而今,为更好地适应日益精细化的道路交管需求,我市交警勤务再创新。2015年4月组建了桥隧大队,针对“四桥一隧”、快速路等主要道路进行重点管控。同时,不断优化管理举措,制定进出岛通道分级分流处置方案,实行“双向布警、分段滚动”交叉管控等勤务机制,有效提升了城市主要道路交通疏堵保畅应急能力。2016年12月启动交管责任区制度,将岛内划分成147个勤务责任网格区,实行网格接处警制度,使民警和事业编警察接处警占比相较以前提升了73.8%。今年7月,我市交警探索组建支队、大队、中队三级骑警队,主动发现警情、处置警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见警率与管事率。

2003年,我市交警在全国率先提出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模糊责任”的概念,推出简易程序现场调解方式,成立了全国首家交通事故车辆快速定损中心。随后,快处机制不断优化。今年,市区两级交通指挥平台全面升级,实现事故快处“后台指令+前段处置”相对接,逐步将“定责为主,撤离为辅”的传统模式转变为“迅速撤离为主,定责为辅”的新形式,引导轻微交通事故快撤快处。目前,中心城区远程快处成功率达90%,有效减少了由交通事故引发的车辆滞留、拥堵等问题。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交通改善

破解交管难题 构建畅通城市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厦门交警坚持优化交通结构、促进交通改善,并把现代高新技术引入交管工作中,实现了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图为厦门大桥集美端引桥。

改革开放40年,我市交警在稳步推进城市交管建设的同时,坚持根据城市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和交通需求,主动应对,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城市交通改善工作,以提高既有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上世纪90年代初为我市城市发展初期,契合旧城道路改造,我市交警逐步淘汰了人力三轮车、成功禁止鸣笛、禁止农用运输车辆进城等;90年代中后期城市快速发展,我市交警持续加大路网规划与建设,完善路网结构,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出行结构。2000年以来,我市交警启动了“畅通工程”工作,采取综合措施改善交通环境,如拆除环形交叉口转盘、加大交通节点改造、打通断头路、构筑岛内外快速路建设、加快进出岛通道建设等,逐步破解交通难题。

为了提高有限道路空间内的通行效率,我市交警推出了多项举措:货车分时段禁行;多路段禁左、禁止调头、实行单向通行;长假重点路段单双号限行;岛内多路段被设为繁忙路段严查违停;分批次实施学校、医院周边道路交通改善;近千条道路划分为禁停路、限停路及准停路,实施停车分类管理等。我市交警挖潜增效、疏堵结合,城市交通更加畅通、有序。

科技强警

交管更智慧 迈向信息化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几经升级,以最新科技为支撑,交管功能更加齐备,成为我市交通排堵保畅的“指挥大脑”。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市交警提出“向科技要警力、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科技交管新思路,运用科技力量延伸交管工作的视野和触角,助力城市交管工作再升级。

1996年,总投资两千余万元的厦门市公安交通指挥中心落成投用。随后20年,交通指挥中心不断创新升级,最近一次改造于2017年7月完成,以最新科技为支撑,成为我市交通排堵保畅的“指挥大脑”:通过视频巡查及时掌握交通状况;运用大数据研判,对交管难点、痛点进行精准预测、精准调度、精准预防;优化信号智能调配,完成全市395个路口信号灯联网联控;管控421套“电子警察”及1023套视频监控,扩大了我市路面监管能力,强化了交通违法查处与整治;多部门联动,对各种交通事件快速处理,有效改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与秩序。

此外,面对道路里程快速增长,交通监控存在盲区的状况,我市交警研发了交通违法“一键拍”举报平台,建立市民举报交通违法奖励机制,借助科技手段营造了交通安全社会协同共治的良好氛围,创造了交通违法监督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局面。

文明交通

打造厦门特色交通安全品牌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90年代,全市7个交警岗点都配备便民箱,为市民提供饮用水、自行车打气等服务。如今,许多便民服务仍在各基层交警中队、服务站点沿用。

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就看它的交通文明。每一年,我市交警都会根据不同的交通安全宣传主旋律,推出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如1997年“向不文明交通行为告别”、1998年“让路面文明起来”、1999年“创文明示范路”等,引导市民以实际行动摒弃不文明交通行为。此外,1997年开始,我市交警联合多部门、企事业单位,持续开展了“斑马线礼让行人”宣传教育与整治行动,文明之花在斑马线上悄然绽放。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市22条主要路段机动车斑马线礼让率已达81.6%,不少外地城市交管部门前来学习交流,许多具有厦门特色的“斑马线礼让”管理举措走向了全国各地。

2010年,“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在全国启动,我市迅速成立了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在计划实施的6年内,陆续开展了“文明出行好习惯”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万名市民、千个文明单位”志愿者督导行动、创建文明城市交通示范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等,逐步将“文明交通”打造成我市交通出行的文化品牌,弘扬现代交通安全文化,助力文明交通深入人心。

2015年适逢我市建设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市、打造市民文明行为示范标杆城之际,我市交警率先全国组建了义务交警队。三年来,12.6万人次参与了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协助疏导交通拥堵、化解交通纠纷、保障大型赛事会议周边交通秩序等工作,为全市人民的平安出行添砖加瓦,为厦门文明城市建设奉献力量。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回眸

1987年

厦门市公安交通警察支队成立

全国道路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城乡道路交通由公安机关统一管理,我市交警统筹完善交管内容与事项

1993年

淘汰人力三轮车及板车

短短6个月时间内,厦门岛内一举淘汰了人力三轮车5万多辆、人力板车2600辆。

1994年

厦门岛内禁止鸣喇叭

最终实现厦门岛内禁鸣,成为全国首座无机动车喇叭噪声污染的城市。

1995年

厦门交警荣立集体一等功

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狠抓交警队伍的“形象工程”和交通管理的“科技工程”,于1995年10月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学习济南交警先进集体”,并荣立集体一等功。

1999年

禁限摩托车

规定厦门岛外摩托车禁止在厦门岛内行驶;厦门岛内在用摩托车上路行驶需加挂标识,并逐步淘汰、报废。

2011年

经济特区交通立法

2011年5月19日,《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出台,2016年进行了修订,重点提高了部分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提升了公安交管服务质量。

2015年

交警桥隧大队成立

负责“四桥一隧一堤”及成功大道、仙岳高架等核心进出岛通道的交通管理及治安检查等工作。

2018年

车驾管“放管服”大升级

实现大部分车驾管业务 “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提高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效率。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厦门

平安厦门 感谢有您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回眸40年·平安印记」1978—2018,交通管理大升级助力海滨小城“蜕变”国际城市

厦门交警供稿

审核:谷莉

福建法治报新媒体中心

联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