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做“黑衣宰相”,辅佐燕王朱棣篡夺皇位,姐姐和亲友不再认他


姚广孝墓塔位于北京市房山区青龙湖镇豆各庄村西北,是明成祖朱棣的主要谋士姚广孝的安葬之所,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永乐十六年三月十八日,姚广孝在了结了求朱棣释放溥恰的心愿之后,在庆寿寺去世,皇帝赐葬于今墓塔所在地。这里距当年部队驻地大灰厂不过一二十里地,那里却是丰台区。 (王子瑞 摄)

墓塔为八角九级密檐式砖塔,高约33米。须弥座塔基的束腰部分雕有寿字纹和花卉,四正面雕假门,四侧面雕假窗。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原本悬挂铜铃,如今已失。拍摄古塔,就怕周边憋气的环境,或高楼林立,或插上一支大烟囱,都是麻烦。不知道姚广孝墓塔以前边上是个什么样的状况,但现在这情形,好得没法再好了。

塔刹为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墓塔下为存放骨灰等物的地宫,日伪时期已然被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姚广孝塔先后进行了两次修缮。第一次是在1980年,填平了盗掘后留下的地穴,并围塔基筑石砌基座,将塔基加固。1985年春时,文物部门又对此塔进行了全面修缮。


姚广孝是元末明初政治家、高僧。元至正十二年出家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自号逃虚子。苏州长洲县人。通儒、道、佛诸家之学,善诗文。与文学家宋濂、高启等交友,又从灵应宫道士席应真习道家《易经》、方术及兵家之学。二十三年于径山从遇庵大师潜心于内外典籍之学,成为当时较有名望的高僧。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选高僧侍诸王,为已故马皇后诵经荐福。经人举荐成为燕王朱棣的重要谋士,随燕王朱棣至北平住持大庆寿寺。从此经常出入燕王府,参与夺位密谋,成为朱棣的重要谋士。朱棣“靖难”称兵前,他曾推荐相士袁珙以占卜等方式,并通过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分析,促使燕王朱棣坚定信心;又于王府后苑训练军士,打制军器,作好军事准备;建文元年六月起兵前夕,计擒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

靖难之役中,他留守北平,建议燕王轻骑挺进,径取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又劝朱棣勿杀方孝孺:“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十月,辅佐燕王世子率万人固守北平,击溃朝廷数十万北伐之师。此后,仍多赞谋帷幄,终使朱棣夺得皇位。朱棣即位后,初授官僧录司左善世,收郑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吉祥。永乐二年再授为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


永乐二年八月,姚广孝回乡省亲访友,至长洲拜访其姐,其姐闭而不见,访其友王宾,宾亦不见,但遥语曰:“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又跑去见其姐,其姐又骂他。广孝为之惘然,体会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临死之前他请皇帝释放建文时的主录僧溥洽,明成祖答应了他。

永乐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病逝庆寿寺,“帝震悼,辍视朝二日”,以僧礼葬,百官吊唁者竟达“肩摩踵接,添郭溢衢”。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赐葬房山县东北。洪熙元年,加赠少师,配享成祖庙庭。

塔前立有明成祖朱棣"敕建姚广孝神道碑"一座,敕建二字,就能够看出姚广孝在永乐皇帝心中的地位。碑立于宣德元年(1426),也就是朱棣皇帝的孙子朱瞻基时所立。碑高4米,宽1.1米,厚0.33米。此碑为明代唯一连中“三元”、曾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太子少保的商辂撰文,杨真书。碑额篆书“御制荣国公神道碑”。


晚年,姚广孝既厌惧官场争斗的凶险,又不甘心放弃毕生事业的追求,故虽然受官,却未改变僧人身份,主要承担太子、太孙的辅导讲读,及主持《永乐大典》、《明太祖实录》等书的修纂,又著《道余录》专诋程朱,人称“黑衣宰相”。其博通精深的学识和修养对皇太孙有较大影响,对《永乐大典》的完成也起了很大作用。 【《瑞视觉》发布的照片全部是原创作品,欢迎关注、评论、转发或者收藏,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