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了幾百家做“共享經濟”的公司,總結了這6條經驗

他看了几百家做“共享经济”的公司,总结了这6条经验

克強總理在昨天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強調要大力推動包括共享經濟等在內的“新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

“以體制機制創新促進分享經濟發展,建設共享平臺,做大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也等新興產業集群,打造動力強勁的新引擎”。“支持分享經濟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富裕起來”。

而同樣,共享經濟也是騰訊馬化騰在兩會上的主要建議之一。

在過去幾年,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在全球範圍迅速崛起,以Uber、Airbnb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商業平臺,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在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商業的運行模式、組織管理模式,也對傳統的的領域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壓力。在中國,從2012年的出行領域開始,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也在更多的行業和領域顯現出來,從出行到短租平臺、從物品的技能、知識的分享、從C2C到B2B。一大批的創業者和創新者在這條道路上探索。據統計,2015年中國共享經濟規模佔GDP的1.59%,到2020年這一比重將增加到20%。

他看了幾百家做“共享經濟”的公司,總結了這6條經驗

作為一種新的基於互聯網技術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企業在過去十年不斷摸索和創新。成就了許多獨角獸的企業。這一商業模式也有其獨有的特點,成功的共享經濟創業企業,在共享資源的發現、技術的創新、運營的極致方面都有其獨特的領悟和實踐,也值得更多新進入者的學習。

作為任何一家新進入的共享經濟企業,在運作共享平臺的過程中,一定會思考如下一些問題,如:

  • 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本質是同時連接供應者與需求者,而雙邊又互為條件,相互促進;不像傳統模式,在設計出產品或服務單向地尋找客戶(需求者)即可,因此存在所謂“市場冷啟動”的問題。怎樣才能找到供應者與需求者?怎樣才能讓這雙邊用戶群體運轉壯大?


  • 現在主流的C2C模式下共享經濟構建的組織關係是讓人脫離固定組織,成為一組組自由人的聯合,怎樣才能保證他們的穩定性?同樣的在P2P模式下供應方的資源不是企業自有資源,而且是分散在社會中較難進行規範和約束,怎樣去解決?


  • 在共享經濟環境下供應者與需求者大都為陌生人,當產生線上線下的種種關係時,怎樣才能建立起彼此之間的信任?


  • 共享經濟中存在著供應與需求關係信息不對稱,匹配成功概率不確定的問題,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匹配?


在過去幾年間,我們對全球範圍近幾百家共享經濟企業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成功的共享經濟企業的商業模式運作在以下六個方面有明顯優勢:

他看了幾百家做“共享經濟”的公司,總結了這6條經驗

1、挖掘充裕而稀缺的資源

共享經濟使用的是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因此要成功,第一步便要挖掘怎樣的資源可以被利用。這需要從三個方面來看。

首先,充裕性。只有總體充裕的資源,其被閒置或能盈餘的概率才會高,才能夠進行分享;

其次,稀缺性。該資源絕對充裕,但相對稀缺,即存在流動性稀缺與信息不對稱稀缺的情況;

再次,標準化。能找到充裕而又相對稀缺的資源作為切入點,可以啟動一個項目;但如果要將項目

做大,對資源還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標準化程度足夠高,或者能將標準化程度做高,因為我們知道,能快速擴張的一個前提是在不考慮進入新的市場前提下,流程可以標準化,這樣才能迅速複製業務模式,進行快速擴張。

2、激發網絡效應的平臺

互聯網模式下的平臺創新從eBay網站開始,通過eBay網站讓買賣雙方直接在網上進行交易,連接了以往缺乏完善渠道的兩個用戶群體。而到了共享經濟時代,平臺模式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將連接供應與需求的商機無窮放大,一邊是海量閒置或盈餘的資源,另一邊是海量需要使用這些資源的人們,供和需在平臺上無盡循環,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首先,成功的共享經濟平臺,應該能激發正向的同邊網絡效應,就像在Facebook上,當人們看到越來越多朋友在上面分享人生的日常百態與快樂點滴,會吸引自己也會加入;同時也能激發正向的異邊網絡效應,就像在臉書上加入的個人用戶越多,也就吸引越多的第三方應用程序(另一邊用戶)入駐。

其次,在構建平臺模式的時候,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需要思考,那就是先吸引供應邊的用戶群體,還是先吸引需求邊的用戶群體,或是同時吸引兩邊用戶一起入駐,這也就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在平臺模式的歷史上,尤其在共享經濟平臺的發展過程中,一般有多種策略可以採用,如補貼策略、用戶順序策略、雙邊同步與轉換策略等進行操作。

3、突破引爆點的用戶

當平臺建立之後,便需要持續地吸引用戶,促進用戶規模的增長。只有當用戶達到一定的規模的時候,這時候才能達到引爆點。這時候,大大降低了平臺自身發展的不確定性,用戶從其他地方轉移過來的成本也大大降低,而同時,參與用戶開始超越新用戶想加入的最低意願閥值。那麼,究竟該如何獲取用戶,從而達到引爆點的規模呢?用戶群被引爆後,又該如何綁定用戶,防止他們的流失呢?

在供應側,首先可以採取傳統的地推方式,積累第一批種子用戶,並逐步擴大;其次是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就像Airbnb在發展初期使用的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策略,充分利用Craigslist等既有平臺的資源。

在需求側,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口碑營銷,消費者互相推薦之外,還可以利用、免費、激發好奇、沉浸體驗、場景加速器等策略。

他看了幾百家做“共享經濟”的公司,總結了這6條經驗

當用戶規模發展起來後,主要的挑戰就轉變為如何綁定用戶。因此需要提高用戶的轉換成本,儘量封閉用戶流失出口,構建良好的品牌和用戶體驗以及建立用戶的歸屬感。

4、建設共情的社群

用戶歸屬感的建立,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圍繞平臺建立社群,在用戶間產生互相依存的力量,並讓用戶感覺到了自己能在這個群體中發揮影響力。

建設社群,首先就要基於共同的志趣和價值觀,構成核心用戶群體,這些人具有極強的歸屬感,是社群的中堅力量;他們構建了一種亞文化,價值觀非常明確,態度非常一致,社群規則能被友好地貫徹,他們不容易流失,還能幫助企業去獲取更多的新用戶。共享用車企業Lyft的經驗就很值得大家一讀。

其次,不但在線上要做好,也要做到線上與線下的結合,社群也需要線上與線下的互動,線上與線下的結合。因為這樣,才能更好地增進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企業之間的接觸與交流。手工藝者共享商業平臺Etsy在這方面就進行了大量有益的嘗試。

再次,社群也需要良好的管理與運營,使得社群的發展更好地與企業的整體發展相一致。缺乏管理的只能稱為“群眾(Crowd)”,而有管理與運營的才能成為社群(Community)。

5、維護基於信任的秩序

根據諮詢公司普華永道2015年的調查,儘管有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共享經濟讓生活變得更美好,但也有69%的被調查者認為信任可能是一個問題。因此,如何構建共享經濟世界中的信任感,是其成功商業化需要解決的可行性基礎問題。在國外,成熟的個人信用體系是確保安全的基礎,比如美國的FICO。除此之外,個人在社交平臺的的信息和數據,也是一個很好的參考依據。另外,共享經濟企業通過在運營流程上的環節來把控,包括事前進行把關,事中引入處理問題與爭議的機制,及全程全範圍的監控與分析,事後需要雙方進行評價並有處理機制等。此外,還要在支付、保險等關鍵環節建立配套措施。

6、滿足供需高效的匹配

共享經濟的資源所有權在底層,資源使用權在表層,在商品上私有,但在服務上變為公有。這樣的話,就造成了供應和需求的信息不對稱。共享經濟可以極大程度上擴展供應的網絡,理論上可以盤活幾乎所有閒置的資源,給需求者選擇,這就是經濟學上所謂的“稠密市場”(Thick Market)。但同時,稠密市場也帶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即市場擁塞。此外,在交通出行、物流遞送等領域,供應者和/或需求者還都處於一個移動的狀態,甚至在某些小範圍內需嚴重大於供。如何去定位需求,如何確保能最快地提供供應,這也給供需關係的配對造成了很大的挑戰。

因此,為了更高效的進行供需匹配,需要建立篩選與過濾機制,削減流程中的降速環節。同時,儘可能的提供推薦選擇。

特別在動態供需環境中,還需要增加供需關係透明度,刺激高峰時刻的供應,以及充分應用價格槓桿。而在這方面,Uber的一鍵叫車、溢價算法、以及動態定價機制堪稱業內翹楚。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這一商業模式才剛剛開了個頭,未來,還將如何演進,還會對我們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有待我們去探尋和思考。

本文作者倪雲華,合著有《共享經濟大趨勢》(倪雲華、虞仲軼合著,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5年12月出版)一書。作者的微信公眾號:ni-yunhua。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 倪雲華授權虎嗅網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鏈接。原文鏈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40895/1.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