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記錄者專訪著名歌唱家馮健雪側記

這是安排的今晚之前的最後一場演唱,某種意義上也是戰前鼓舞,她依舊保持著最好的精氣神與至高的藝術呈現標準。

戰士們坐在小板凳上,他們腰桿筆直,英姿勃勃。不大的帳篷裡,九位戰士,一個她,她與他們都逢著最好的年華。

在歌聲響徹時,掌聲雷動,一種信仰的力量就那麼穿金裂石般的迴盪。他們年紀輕輕,甚至可以說就是孩子,但他們已是老兵,身經百戰。他們沒有去記今晚是第幾次上戰場,她也忘記了這是在前線的第幾次演唱。

外面的炮火聲似乎離得很近。在來之前,師長對她說這是掉腦袋的事,她的回答是掉腦袋也去。炮火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聚焦與忘我的藝術傳導與接收更大於炮火。

有人說那是芳華,這是狹隘的。那是保家衛國,一個民族與祖國的信念,在天地之間,雄渾激盪。

這一曲就要結束了,在最後一個音調擲地迴天之時,戰士們齊刷的站起來鼓掌。沒有太多的客套,她告訴戰士們:等你們勝利歸來。拿起放在一旁地上的鋼盔帶上,將槍挎上身,走出帳篷。

抬頭所見,她愣住了,帳篷外站著七位戰士。他們就在帳篷外站著聽完了她的演唱,其中一位戰士操著安徽口音問她:老師,可以為我們唱一首安徽的歌曲嗎?我們都是安徽的。沒有任何遲疑,她應下了,在腦海中搜索了一下,一曲安徽民歌就那般響了起來。

帳篷裡往出走的戰士小心翼翼,儘量側著身子從她身邊走出,他們沒有停留,他們馬上就要投入戰鬥。歌聲停了,七位戰士列隊向她齊敬了個軍禮。

在第二天當她正蹲在地上拿著電話筒對著話筒那邊的最前線的,只能通過話筒聽歌的戰士們演唱完後站起身時。一位首長對她說:馮老師,昨天晚上最後聽您演唱的七位戰士回來了四個!感謝您讓他們乘著歌聲走向了美好生活,那是他們最後的歌也是全新的起點。英烈們為祖國和人民作出的貢獻與您一樣!

我看著她眼圈通紅打轉的淚水,與她一起沉浸在老山前線的場景之中。我能明顯看到她極力挺直的身板,那裡面的莊重與敬畏,感傷與凝思。她強忍著淚水,那是她豐盈人生璀璨的一筆,亦是她想舉生換回的未曾發生。

人物專訪有時候是殘忍的,我們需要那種人物的人文溫度與職業精神,必然會將一些痛苦與感傷勾起。但人民的藝術家,一位70歲的老藝術家,她與更多與她一樣的德藝雙馨的藝術家們,又是真正年輕、長青的!

——她們在用一生的影像在為我們呈現厚德載物,藝海無涯。而她們與那些犧牲的英烈們一樣都是在踐行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我們努力奮鬥的目標。 ”

——趙帆記於專訪馮健雪女士後感

女性記錄者專訪著名歌唱家馮健雪側記

趙帆與馮健雪

馮健雪簡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原陝西省歌舞劇院院長,陝西省音協副主席,中國音協表演藝術委員會副主任,現為陝西省文聯副主席等。

趙帆簡介:陝西華州人,詩人、作家、文藝評論者。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美中油畫雕塑院副院長,《女性記錄者》總編、《精英記錄者》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