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记录者专访著名歌唱家冯健雪侧记

这是安排的今晚之前的最后一场演唱,某种意义上也是战前鼓舞,她依旧保持着最好的精气神与至高的艺术呈现标准。

战士们坐在小板凳上,他们腰杆笔直,英姿勃勃。不大的帐篷里,九位战士,一个她,她与他们都逢着最好的年华。

在歌声响彻时,掌声雷动,一种信仰的力量就那么穿金裂石般的回荡。他们年纪轻轻,甚至可以说就是孩子,但他们已是老兵,身经百战。他们没有去记今晚是第几次上战场,她也忘记了这是在前线的第几次演唱。

外面的炮火声似乎离得很近。在来之前,师长对她说这是掉脑袋的事,她的回答是掉脑袋也去。炮火的威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聚焦与忘我的艺术传导与接收更大于炮火。

有人说那是芳华,这是狭隘的。那是保家卫国,一个民族与祖国的信念,在天地之间,雄浑激荡。

这一曲就要结束了,在最后一个音调掷地回天之时,战士们齐刷的站起来鼓掌。没有太多的客套,她告诉战士们:等你们胜利归来。拿起放在一旁地上的钢盔带上,将枪挎上身,走出帐篷。

抬头所见,她愣住了,帐篷外站着七位战士。他们就在帐篷外站着听完了她的演唱,其中一位战士操着安徽口音问她:老师,可以为我们唱一首安徽的歌曲吗?我们都是安徽的。没有任何迟疑,她应下了,在脑海中搜索了一下,一曲安徽民歌就那般响了起来。

帐篷里往出走的战士小心翼翼,尽量侧着身子从她身边走出,他们没有停留,他们马上就要投入战斗。歌声停了,七位战士列队向她齐敬了个军礼。

在第二天当她正蹲在地上拿着电话筒对着话筒那边的最前线的,只能通过话筒听歌的战士们演唱完后站起身时。一位首长对她说:冯老师,昨天晚上最后听您演唱的七位战士回来了四个!感谢您让他们乘着歌声走向了美好生活,那是他们最后的歌也是全新的起点。英烈们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与您一样!

我看着她眼圈通红打转的泪水,与她一起沉浸在老山前线的场景之中。我能明显看到她极力挺直的身板,那里面的庄重与敬畏,感伤与凝思。她强忍着泪水,那是她丰盈人生璀璨的一笔,亦是她想举生换回的未曾发生。

人物专访有时候是残忍的,我们需要那种人物的人文温度与职业精神,必然会将一些痛苦与感伤勾起。但人民的艺术家,一位70岁的老艺术家,她与更多与她一样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们,又是真正年轻、长青的!

——她们在用一生的影像在为我们呈现厚德载物,艺海无涯。而她们与那些牺牲的英烈们一样都是在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

——赵帆记于专访冯健雪女士后感

女性记录者专访著名歌唱家冯健雪侧记

赵帆与冯健雪

冯健雪简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原陕西省歌舞剧院院长,陕西省音协副主席,中国音协表演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陕西省文联副主席等。

赵帆简介:陕西华州人,诗人、作家、文艺评论者。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副院长,《女性记录者》总编、《精英记录者》总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