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2018年,醫藥股跌落神壇。

對於很多醫藥公司和醫藥代表而言,這可能是過去十年中最差的一年,但確實可能是未來十年中最好的一年。

“疫苗事件”只是疥癩之患,“帶量採購”才是釜底抽薪。股價雖已有反應,但對於上市公司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真正的考驗或許才剛剛開始。

2018年的醫藥股走勢可以簡單分為上下半場,分界線為5月底六月初。上半場,伴隨著強勁的業績增長和國家對創新藥的支持,醫藥企業特別是部分創新藥企的股價紛紛創出新高。6月份之後,三個字概括:跌、跌、跌。

開年首個完整交易日,港股兩大醫藥龍頭,繼續無抵抗式的下跌。中國生物製藥(1177.HK)跌3.68%,石藥集團(1093.HK)跌5.49%。前者,去年末已經素描過;後者,今天談一談。

石藥集團從5月底的最高價26.59港元/股,下跌到近期的11港元以下,跌幅超60%,市值折損近千億。

這一背景下,公司啟動了回購。如下圖所示,截至12月6日,公司在兩個月間累計回購了668萬股,涉及金額約0.87億港幣。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此外,根據公開資料披露的數據,公司董事會主席蔡東晨也多次進行增持,10月以來已累計增持達1,300萬股。

多空因素交織之下,未來會如何演繹?先看基本面。

創新藥放量,業績靚麗?

石藥集團組建於1997年,是國內醫藥行業的領導企業之一。公司在過去五年實現了快速增長,營收從2013年的79.88億上升到了2017年的130.43億,同期的淨利潤更是從7.65億上升到了23.16億,複合增速分別達到了13.04%和31.91%。

基於良好的業績和市值表現,公司在2018年6月被正式納入恆生指數成份股。

公司業務包括成藥和原料藥兩部分,根據公司最新三季報披露的數據,前者實現營收123.54億港幣,佔營收的比例達到了77.95%。

從增長來源來看,成藥中的創新藥和普藥以及原料藥中的抗生素貢獻了大部分增量。特別是創新藥板塊,在本身基數已經很高的情況下仍然同比增長超過了50%。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下表列示了公司主要的創新藥產品,從適應症可以明顯看到主要集中於心腦血管以及腫瘤這兩大領域。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其中,恩必普是國家一類新藥,也是公司的獨家產品。根據國信證券研報數據,該藥2018年前三季度銷售額達到了35.88億港幣,接近了所有創新藥收入的一半。

在研產品方面,根據公司2018年半年報的披露,目前在研新產品200餘個,主要集中在心腦血管、代謝類疾病、抗腫瘤、精神神經及抗感染這幾個領域。其中,新靶點大分子生物藥、細胞免疫治療及幹細胞領域有25個,小分子新藥30個。

然而,在公司業績高增長和創新藥放量增長的背景之下,也暗藏著危機。

危機暗藏:三大因素擾動下,石藥合縱連橫

歸結起來,石藥面臨的風險主要包括三點,分別是集中採購政策影響下的仿製藥降價預期、維生素價格面臨波動風險以及公司大分子生物藥開發相對弱勢。

在本輪集中採購的31個品種中,公司的阿奇黴素、鹽酸曲馬多以及卡託普利成功入圍。雖然,這三個品種佔公司營收比例很小且最後因為價格原因全部流標,但從本次集採品種平均降價超50%以及預期未來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品種加入集中採購,石藥產品的價格未來可能也面臨降價壓力。

此外,維生素價格波動可能也會影響到公司未來的盈利水平。前面提到,公司前三季度維生素板塊的營收同比增長了近20%。但是,隨著維生素價格下跌到了將近2016年的水平,市場擔心該板塊未來貢獻的利潤也會有所減少。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另外一點較為重要的是,雖然公司近幾年明顯加大了研發的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的研發支出也達到了11億港幣,但是公司在大分子生物藥的研發方面相對較弱,特別是近幾年的大熱門如PD-1抑制劑等產品方面。投資者擔心未來隨著現有核心產品的專利到期,公司能否及時推出重磅藥物使得公司維持較高速增長。

不過,這是傳統藥企普遍面臨的問題,並非石藥獨有。而且,石藥還針對這一問題,提前開始了佈局。

根據公司披露公告的不完全統計,公司在2018年以來通過多次收購和授權等方式引進了多個生物藥產品,投資者預計這可能能夠部分彌補公司在這一塊的不足。

千億市值蒸發之後:石藥集團回購增持,能否力挽狂瀾?


眾所周知,醫藥公司受政策以及產品研發的影響較大,在如今國家推出集中採購政策以及創新藥加速在國內放量的背景下,誰能提前消化政策的影響並且更早更多得推出創新產品,將會較大概率在未來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石藥集團作為國內領先的醫藥集團,樂觀投資者預期未來還是有較大的機會“剩者為王”。

在馮小剛電影《甲方乙方》的最後,葛優最後說道“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醫藥板塊投資者,可能會無比懷念2017年,那一年沒有疫苗事件;很多醫藥上市公司,可能會永遠記住2018年,這一年有帶量採購;很多醫藥代表,可能會懷念2019年,生意不好做,至少崗位還在。

免責聲明:本文僅供信息分享,不構成對任何人的任何投資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