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人說山西好風光,山西面食天下揚】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石樓小狼單車部落

柳林美利達單車俱樂部

呂梁樂騎單車俱樂部

臨縣捷安特單車俱樂部

興縣喜德盛騎行協會

出發第5天,我們一行四人從晉西北走到了晉西南,一路得到越來越多的山西老鄉鼎力支持。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前天剛參觀了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學習了呂梁的精神,這兩天就讓我們感受到現代版的“呂梁英雄傳”,真正的感受到山西人民的熱情與好客。

包括我的父親昨晚也從老家開車來呂梁與我匯合,為我們助力。

這幾天感受最深的就是每個縣城都有當地的特色美食。

那今天就整理一篇關於我們山西美食的圖文。

希望更多朋友瞭解山西,隨時歡迎來我們山西做客。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人說山西好風光,咱們山西不僅風光旖旎,更有饕餮盛宴讓你意猶未盡,尤其是“天下面食,盡在三晉”,山西面食從遠古走向今天,也從黃土高原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山西面食,不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山西面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可以考證的時間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以麵條為例,東漢稱之為“煮餅”;魏晉則名為“湯餅”;南北朝謂“水引”;而唐朝叫“冷淘”……。麵食名稱推陳出新,因時因地而異,俗話說嬌兒寵稱多,麵食眾多的稱謂與名堂,正說明山西人對它的重視和喜愛。山西面食種類繁多,一般家庭主婦就能用小麥粉、高粱面、豆麵、蕎麵、莜麵做成數十種的麵食,如刀削麵、拉麵、圪培面、推窩窩、灌腸等。到了廚師手裡,更被舞弄得花樣翻新,讓人目不暇接。有據可查的麵食在山西就有280種之多。 一般家庭婦女能做幾十種,到了廚師手裡,更是花樣翻新,達到一面多樣、一面百味的境界。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山西的特色麵食

刀削麵

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麵條,堪稱天下一絕,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傳說,蒙古韃靼侵佔中原後,建立元朝。為防止“漢人”造反起義,將家家戶戶的金屬全部沒收,並規定十戶用廚刀一把,切菜做飯輪流使用,用後再交回韃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將棒子、高粱面和成麵糰,讓老漢取刀。結果刀被別人取走,老漢只好返回,在出韃靼的大門時,腳被一塊薄鐵皮碰了一下,他順手揀起來揣在懷裡。回家後,鍋開得直響,全家人等刀切面條吃。可是刀沒取回來,老漢急得團團轉,忽然想起懷裡的鐵皮,就取出來說:就用這個鐵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鐵皮薄而軟,嘟喃著說:這樣軟的東西怎能切面條。老漢氣憤地說:“切”不動就“砍”。“ 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麵糰放在一塊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鐵片,站在開水鍋邊“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鍋內,煮熟後撈到碗裡,澆上滷汁讓老漢先吃,老漢邊吃邊說:“好得很,好得很,以後不用再去取廚刀切面了。”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傳遍了晉中大地。至今,晉中的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縣,不論男女都會削麵。後來,“鳳陽”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建立明朝,這種“砍面”流傳於社會小攤販,又經過多次改革,演變為現在的刀削麵。刀削麵柔中有硬,軟中有韌,澆滷、或炒或涼拌,均有獨特風味,如略加山西老陳醋食之尤妙。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剔尖

這是山西人食譜中的精品,有白麵剔尖、高粱面剔尖、雜糧面剔尖等等。白麵剔尖要在特製的鐵板(俗稱“剔面板子”)上用特製的筷子來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間圓、兩頭尖形狀,有的用特殊技巧還可剔出寬於鐵板2~3倍的長剔尖來。技藝在於麵條離鐵板的一瞬間,用筷頭順勢將面拉長,用筷尾快速撥離鐵板。這種麵食操作別致,筋軟爽口,易於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醬、葷素打滷,別具一格。

擦面

把和好的面按在扁眼擦子上,從擦子漏下掉入開水鍋裡煮熟,配上各種澆頭、打滷食用,這種麵食易咀嚼、好消化,適於老年及牙齒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

面和好後,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寬的條,用手一片一片揪入開水鍋裡(大小與手指頭肚相同),煮熟後配上各種澆頭食用。這種麵食做法簡單,吃著筋滑。

貓耳朵

外形酷似貓的耳朵,小巧玲瓏,吃起來有韌性,利口。做法是用白麵、莜麵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切成小方塊,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捲成貓耳朵狀,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麵栲栳栳

用營養價值極高的莜麵做成的,將面揉精,將小莜麵團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繞,就變出了一卷卷的莜麵栲栳栳,豎立在籠中蒸熟即成。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一碗湯糊裡,放上三大塊肥羊肉,一塊蓮菜,一條長山藥。湯裡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嚐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曆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

沾片子

山西太原周邊特色食品,煮食。以菠菜,芹菜等的葉部或者豆角,茄子,裹以乾麵粉煮熟,拌醋調和(醋,鹽,蔥花炒制)或蘸水水即可食用。

灌腸

碗託

又名灌腸,是山西的又一風味小吃。分白麵碗託和蕎麵碗託。吃時用刀切成條狀,澆上蒜醋調味,或冷食、或油炒熱吃。在晉西北保德、河曲、偏關及代縣街頭,隨處可見賣碗託的攤點。平遙、榆次、太原一帶以白麵碗託熱炒居多,俗叫“炒灌腸”。

最有名的當屬柳林的蕎麵碗託,該地的蕎麵碗託韌性足,有口感。究其原因,其主要是水土資源比較好,適用做這樣的小吃,其主要調料就是辣油和醋,另加些蒜沫味道會更好。

油潑面

是一種很普通的麵食,手工擀制的又粗又寬的麵條,在開水中煮熟後撈在碗裡,先配上蔥花、肉絲、花椒粉、鹽面等配料,再撒上一層厚厚的辣椒麵,頓時滿碗紅光,最後一道工序潑油是關鍵。面長不斷,光滑筋韌,油香撲鼻,酸辣味美。口味也可隨各人嗜好而定。

高梁面魚魚

高粱面魚魚是用普通高梁經過淘煮漂晾碾磨成面,用開水和好,人工搓成的。看五臺的農家婦女們搓魚魚,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享受。高粱面魚魚蒸熟後,配以羊肉或西紅柿湯調和,清爽利口,別具風味。

河洛面又叫餄餎面,用壓河洛的機器,把面和了,擰成圓柱型(大小根據機器而定)。放在機器裡,等水燒開了,把面壓在裡面就行了,熟後盛出來放涼水裡過下(這步依據個人口味而來),放在碗裡,澆上滷子就可以吃了。

還有 “豆麵餄餎":把和硬再"扎"軟,揉光的有蒿籽豆麵,分成適量的長條面劑子,放入餄餎床子眼內,壓入湯鍋中,成粉絲狀,熟後撈出,澆上"稍子"或用醬、醋等調食之,它是人們辦喜事"鋪床日"、過壽日、過會待客等的慣用飯食。

饌面

相傳“饌面”源於周朝,原本是宮廷美食,後流傳到民間,成為百姓人家辦喜事,用來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一種主食。“饌面”的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配料講究;製作好的“饌面”色澤光亮透明,風味獨特,口感光滑如玉,吃一口回味無窮。

漂抿曲

亦稱小河撈,大約從明朝開始風行於陽泉。它是以綠豆摻少量精白麵粉和麵,經特製抿曲床壓制而成。煮熟後撈入各種調料配製成的湯汁中即可飄起。它長如掛麵,細如毛粉,清香利口,鮮味撲鼻,富有營養,風味別緻,還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明末清初,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撈記》中讚美它的美味,至今抿曲仍香飄山城。

牛肉丸子面

在臨汾的大街小巷,最多的就是牛肉丸子面了,門面都不大,屬於平價小吃。很多臨汾人從外地回來,第一時間就來吃牛肉丸子面,味道很棒,適合喜歡吃辣的人。

外人遇到山西人,總會問“為何如此愛吃麵或醋”的問題。答案還是靠山吃山。山西是重要的小麥產區,因此大面積栽培的雜糧是釀醋的上佳原料;醋能中和飲用水過高的硬度,並能幫助消化麵食。

醋和麵就這樣和山西結下了天作之合,山西人也用自己源遠流長的歷史,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有研究稱公元前12世紀的晉人就已經開始釀醋,有故事說閻錫山的士兵總是揹著一個醋葫蘆,有數據說山西早已達到人均年食醋量10斤,而省會太原人更是高達18斤。

所以,對於嗜酸、喜面的人來說,山西之行正是美食之旅。同樣建議執著“米食”的旅行者,放棄對山西省內米飯炒菜—包括這裡的川湘菜館的幻想,紮紮實實拌一勺醋、跌一碗麵,說不定另一個美食世界就在山西打開啦。

春騎中國環山西 11月24日,呂梁—吉縣「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部分材料為熱心網友提供)

有想介紹的家鄉美食與特產的山西老鄉們,歡迎參加此次留言互動。

三晉聚力,振興家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