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的废铜政策:2019年起将全面禁止进口废七类铜

国内精铜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三个板块,一个是精铜产量,一个是进口电解铜,一个是废铜供应;2018年进口铜矿对海外依赖度高达70-80%,进口电解铜占比30%左右,2019年起在全面禁止废七类废铜情况下,废铜供应将进一步收缩,对精铜价格起到支撑。4月中旬生态环境部发布公告,将废五金电器、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统称“废七类”)等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并将在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表明自2019年起生态环境部将不再核定废七类的进口额度,废七类将全部禁止进入中国。

不可忽视的废铜政策:2019年起将全面禁止进口废七类铜

废铜分类

废铜可以分为废六类和废七类,中国海关总署对废六类和废七类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其中废六类(海关编号“7404000090”)是指包括废黄杂铜(黄铜屑)、聚氨酯铜线废碎料、废黄铜水箱、1号废紫铜、2号废紫铜、废红黄铜、废黄铜水箱等可以被企业直接利用的废铜,是《进口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的《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 “其他铜废碎料” 的内容;废七类(海关编号“7404000010”)是指包括带壳废电机、无壳废电机、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线、废变压器芯等需要拆解和分拣才能够使用的废铜,是《进口废物管理目录》(2017年)的《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中的“以回收铜为主的废电机等(包括废电机、电线、电缆、五金电器)” 内容。2017年以来,固体废物进口监管趋严,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限制废铜的进口。

废铜在产业链中具有重要意义

废铜作为冶炼及加工两个环节的原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冶炼端作为铜精矿的原料替代品,据SMM调研统计有16-17%冶炼来自废铜; 在加工端作为电解铜的替代品, 8-10%铜材原料来自废料。

我国自2013年中国海关发起“绿篱行动”以来,废铜进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铜价在2016年底大幅上涨,精废价差扩大,因此废铜需求增加,废铜供应在2017年反弹。2018年,由于国家对废铜进口的各项限制,进口废铜金属量有所减少。实际废铜进口量方面,据海关数据统计,2018年1-11月进口废铜实物量224万吨,创下近十年最低,2017年进口废铜实物量为356万吨。海关数据显示,11月进口废铜共24.29万实物吨,环比上升17.27%。其中七类和六类占总实物吨比重分别为37.6%和62.4%。11月美国直接进口废铜0.48万实物吨,占进口废铜总实物吨比重仅为2%,占比不断下滑;其中99.6%为六类废铜,七类占比也在不断下降,目前已不足1%。预计未来限制类废铜的全面限制,六类废铜使用率料持续回升。

不可忽视的废铜政策:2019年起将全面禁止进口废七类铜

精铜和废铜的替代作用

昨日广东地区1#光亮铜报价43000元/吨~43300元/吨。精废价差继续下滑至842元/吨,精废价差缩减,废铜需求减少;供应方面,再生铜供应方面仍然紧缺,明年废七类进口完全停止,废铜供应预期进一步趋紧,现阶段市场对需求下滑的担忧情绪甚强,废铜市场供需两淡。

精铜和废铜合理价差在1200元/吨左右,当价差大幅超过合理价差时,废铜的消费会增加,反之当价差远小于合理价差时,废铜不具备价格优势后会促进精铜消费从而对于精铜价格构成支撑。

不可忽视的废铜政策:2019年起将全面禁止进口废七类铜

沪铜指数日线图,目前价格下跌至前期低点47000关口,主要因素来自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打压,根据国家统计局12月31日数据显示,2018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指数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低于50荣枯线,制造业景气度下挫至经济收缩区间。2018年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10月份放缓1.8个百分点,宏观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价格下跌至47000关口后短期内可能表现为弱势震荡概率较大,1月份仍处于下游消费淡季,在下游需求疲软情况下价格缺乏向上推动力,而如果从精废价差这一角度考虑,截止昨日精废价差再次缩小到800元附近,若价格进一步下挫则精废价差价差继续缩小后反过来提振精铜消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