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上)

這本書是在3個月前就讀完了,但一直沒有寫書評。一個原因是讀書摘錄直到十一長假才有大段時間做完,二來就是這本名聲早已如雷貫耳的書還是與預想中不太一樣,知識密度很大,總感覺沒有整理好思路來寫。

直到讀完才發現作者魯思·本尼迪克特是為女學者,《菊與刀》通常也被歸類為人類學著作。不是歧視女性難以完成人類學的研究工作,而是這是一本美國政府在二戰後專門用來研究戰敗國日本的書,感覺一個離戰爭距離更遠一些的女性反而會接受這樣的選題有些詫異。

但認真讀完就更覺得她不容易。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採訪一些日本人或者旅居一段時間後就能寫出的對一個陌生國家的淺薄感知,而真是花了很多功夫抽出日本這個國家國民性本質的相當深刻的書,因此讀起來絕不輕鬆,甚至有些吃力燒腦。

我想作為一箇中國人其實對日本和美國這兩個國家都是挺有了解意願的,特別是大家現在都喜歡去日本旅遊,但即使去過很多次,是不是足夠了解日本呢?還是隻有乾淨、有禮貌、秩序好這樣的表面評價?我覺得沒讀《菊與刀》之前最大的誤解就是認為日本文化的根基是從中國傳過去的,特別是唐朝時期對日本的影響特別大。但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不可能沒有思想上的跨越與領先,也就是說即使同源的文化底層但在中日兩國的理解和運用早已分化。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上)

1、為何是“菊與刀”?

沒看過這本書的人可能對菊與刀這兩樣東西還是不能輕易與日本聯繫起來。菊,代表著日本天皇的族徽,是高貴美麗的象徵;刀,代表著日本武士文化和權威的象徵。因此,此書之名《菊與刀》非常精闢地概括總結了日本傳統精神中矛盾統一的特質

相信稍微接觸過一點日本文化的人都會對這個民族骨子裡的矛盾有些困惑與好奇,比如日本人表面上性情溫和、彬彬有禮但又非常尚武、睚眥必報;比如他們喜歡新奇、創新性很強卻也是頑固保守的典型,真是很神奇地能統一在一起,但這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日本民族精神確實吸收了中國儒學傳統中某些倫理因素以及道家含蓄隱逸的文化精神,因此他們也十分強調忠義、孝道、尊卑秩序,更具備感悟生命的敏感力與洞察力,因此在細節中總能流露出一種細膩精巧或浪漫纏綿的美感。但與此同時,日本又是地道的海洋國家,有著類似於西方傳統的冒險挑戰精神,骨子裡帶有天然的侵略性。

因此,這是一個充滿性格矛盾的民族。魯思將日本文化概括為“恥感文化”,這不同於中國的“樂感文化”,也有別於西方國家的“罪感文化”。“恥感文化”是一種特有的自卑膨脹而又受到壓抑的情感,這與日本島國的地理位置和國土面積有關,也與日本民族自視甚高的文化情緒有關。

這種文化特質在二戰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日本試圖使用武力令全世界征服,同時再用獨特的“卓絕文化”感染全人類,建立大和民族夢想中的共榮世界。因此,他們發動戰爭的理由也很特別,就是要結束世界上這種“自立為王”的無政府狀態,為建立等級秩序而奮鬥。

當然這個野心的範圍是整個地球,日本的目標是佔領全世界,再由它來重新分配,而分配的原則是什麼呢?就是等級制。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上)

2、等級制

我們對於等級制也毫不陌生,但不得不承認,日本社會的等級制要比中國森嚴多了,我們現在都崇尚平等自由,哪個老闆還敢壓榨90後?但即使如此日本的等級制內核還是與中國有很大差異,並且他們為何能一直維持下去不受到挑戰呢?

原因在於,秩序和等級已經上升為日本人的一種信仰,“日本人對等級制的信賴,是建立在人與其共同體,以及個人與國家之間關係的認知之上的”。

日本與中國的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日本即使到現在依然是一個貴族社會。日本從一開始就沒有複製中國的社會制度,中國是通過科舉考試把官位授予普通人,而日本卻是授給世襲貴族和封建領主。這就成了日本等級制的一部分。

在德川時代,將軍-大名-武士-平民的等級結構十分牢固,靠強權就可以維持法令和秩序,細緻和煩瑣的等級制度意味著安全和穩定。只要在規定的範圍內,嚴格履行自己的義務,這個世界就值得他們信賴。因此,

日本人是非常需要等級制提供給他們一種“各就其位、各按其分”的安全感。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上)

同樣,這套邏輯是可以向上向下發展的。最底層就是在每個家庭中,都是以性別、輩分以及長嗣繼承來區分個人的等級。而向上就是對天皇的無限崇拜。

明治政府提出的“王政復古”的口號使天皇的地位達到了頂峰,他們先後廢除了將軍制和藩王制,使得等級制簡化,而天皇的地位就更加突出。在我們外人看來可能無法理解日本天皇為何會有如此高的威望,但對日本人來說,不僅代表天皇神性的神道教是日本的國教,對於天皇的信仰更是超越宗教的。這也不難理解,天皇是處於日本等級制社會最頂端的象徵,也是每個人從出身起就必須承擔的“義務”。

重新認識日本:我讀《菊與刀》(上)

總結一下,日本人對等級制的遵從到了這樣的程度:凡是有關等級特權的事,日本人都敢於接受任何後果。即使這不能證明他們同意最高層提出的政策,而是因為他們不贊同僭越特權。恐怕這一觀點我們也是不太能夠接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