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於我們的對手,我們一定要充分了解,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

想要了解對手,方法有很多。在大國博弈中,國家就會組織一群"智囊"進行研究。

比如在日本侵華之前,日本人安排了無數間諜對民國進行滲透,通過實地考察,與中國人打交道,對中國進行了充分的瞭解。

反觀二戰戰勝國美國,他們卻很"懶",不僅沒有派人去日本進行實地考察,反而將一群人集合起來坐屋裡研究。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最後研究成果被一位女作家編寫成了一本書,這本書被當時的美國政府當做了"對日內參",這位女作家名叫:魯思·本尼迪克特,而這本書就是大名鼎鼎的——《菊與刀》。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最激烈的戰場莫過於日美交戰的太平洋戰場。

彼時的歐洲戰場似乎已經塵埃落定,在北非和蘇聯戰場上,沙漠之狐隆美爾和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都已折戟沉沙,全世界的目光都放在了太平洋群島的爭奪戰之中。

那一年,美國的展示情報局邀請了一位女性擔任主任研究員,這個女人就是魯思·本尼迪克。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她當時正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講師,研究的是文化人類學。

由於要與日軍交戰,所以美國迫切需要對日本進行全方位瞭解。

本尼迪克特正好是人類學研究方面的專家,所以讓他來擔任這個職務或許是在合適不過的了。

當時部門裡的一部分人是由她指揮,所以她就擔任起來對日研究的主筆人。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在當時,這份研究日本的報告並沒有名字,而是隻有一個"25"的代號。

由於不能去日本實地考察,所以本尼迪克特等人只能"偷懶",通過文字報告來了解日本。

在一份關於日本戰俘的報告中,本尼迪克特敏銳地發現,3000多名俘虜中,只有7個人對日本天皇口出不敬之言。

於是她堅信,天皇對於日本很重要,即便天皇是發動二戰的元兇,但是他卻不能死!

美國二戰勝利後,如果想要佔領日本,那麼就要保住天皇的性命。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日本天皇(右一)

/
/
/

這個觀點在當時看起來雖然有些不可思議,但畢竟本尼迪克特是人類學的專家,她的結論應該更專業一些。

於是在二戰結束後,美國政府接納了本尼迪克特"天皇不能死"的觀點,在對日本戰後佔領策略中,將天皇列為重要人物,並設法保住了他的性命。

而美國後來在日本的一系列活動也順風順水,這得益於當初保全了天皇的性命。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後來這份報告被本尼迪克特刪減改編成了《菊與刀》,刪去了美國對日政策的內容,增加了許多學術色彩的內容。

這本書不僅完成了它的使命,而且還在日本出版,在日本讀者中引發了巨大反響。

作為美國人,她以異族文化的視角解讀了日本文化,直來直去的筆觸挑開了東亞文化婉轉、含蓄的面紗,把日本傳統文化、思想赤裸裸地擺在了讀者面前。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菊與刀》雖然有著一些對日本瞭解的不足和偏見,但是卻不妨礙它成為一本優秀的作品。

它的優秀之處就在於,它是為數不多研究日本的作品。我們的鄰居對於我們的研究很全面,而我們卻不瞭解他們,這樣的局面也讓《菊與刀》在國內多次再版,受到不小的歡迎。

魯思教授從未去過日本,美國政府卻拿她的作品研究“對日策略”
/
/
/

如果你對日本文化感興趣,如果你對日本這個"老鄰居"抱有警惕,那麼我推薦你讀一讀《菊與刀》。

從這本書中,我們能大概瞭解到日本人的精神內涵從何而來,他們的文明為何能迅速發展,這對於我們瞭解自己也有一定的幫助。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script>/<scrip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