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可能是我们自小长大的环境充满了主动关怀,在家有人嘘寒问暖,在学校有老师带节奏背书刷题,我们只需要被动接受,就可以活的稍微像点样子...

看康石石公众号的读者都是艺术留学家庭的成员,有爸爸、有妈妈、有孩子。但无论是谁,康石石希望在您本篇文章阅读完毕以后,能够与康石石达成认知上的共识。因为我们的孩子在国内是宇宙中心,在国外不过像漫天流星中转瞬即逝的某一颗...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请你自己珍惜自己的留学时间。


一、学校是不变的


在摆脱高考之后,几乎所有人都会放飞自我,进入自己大学以前梦寐以求的舒适圈,每天逛街看网剧,上课找人帮忙点名,课后作业只要能完成最后老师也不会太为难你。但是到了国外上研究生就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状况,老师也不叫你来上课,作业交上去之后莫名其妙就给fail掉了,出勤时间不够直接就被发劝退通知书了,此类状况比比皆是,只因为我们把在国内学习的态度带到了外国去。

在好多人眼里,总觉得外国学生读书更轻松,只要会考试的中国学生去了,没有什么搞不定的。可真当你进入到国外顶级艺术殿堂学习后就会发现并不是这样。国外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而国内实行的是应试教育。

在国内的时候,我们通常下意识崇洋媚外地认为国外的课程更加人性化,也不会强迫同学们去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可是真正出国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学生自己的自主选择,课程在那摆着你爱来不来,而国外学生对自己所喜欢的事情的严谨和自制是不能国内学生一同比较的。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撇开国内教育不谈,仅在作品集的辅导过程中,就有多个侧面可以看出这种主动性与被动性的差异,比如:老师不催,不主动上课;作业不能按时按量完成;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过分依赖老师等等。

在大家的观念里,大学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所以等价于作业是可做可不做的。亦或者,作业不会做就不做,反正老师也不收。亦或者,做不出来等上课问下老师再接着做。但是如果你去国外上学还这样的话,那挂科的就一定是你。

学艺术、学设计并不像学理科,公式不会了就解答不出来,艺术设计的可能性非常多,而且每个人脑子里的东西都不一样,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般老师只是起到对你进行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是这种引导的前提条件是你已经有一些东西了,导师才能根据你的东西对你进行下一步的引导。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情况下,你说你不会做这件事情就行不通了,做不好跟不做是两码事,你给出了一些方案也好,尝试的sample也好,或者是创作也好,都能让导师有迹可循地往下发展,但是如果你两手空空跟导师说老师我不会做,那大写的F一定在你这节课的成绩单上。

国外老师才不care你真不会做还是假不会做,反正这节课你没有给出一定的成果跟她进行有效的交流,那你这节课的成绩就很低。而且同学们也知道,艺术设计是没有最后考试的,可能最后的成品会占一定的百分比,但肯定超不过50%。所以你的日常作业状况以及出勤率就是你的最终成绩,日常印象分不好,就别指望最后能憋出个大的拿个高分,更简单来说你连平时的作业都不好好做,你最后的成品能好到哪去呢。

如果一个学期有多门课挂掉,学校就会发劝退信,更严重的签证中心可能觉得你并不是在这里认真学习而是从事不法行业想黑在国外,最严重的后果是直接取消签证。

你看,国外不仅老师不care你,连制度都格外严明,不讲中国的人情世故,大发善心...

二、社会是自由的


我们再谈谈不上课或者迟到的问题。国外的课程大致可以分为Lectures (讲座)和Tutorials(一对一辅导)还有Seminars(讨论会)几种类型。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Lecture大课讲知识点,换成在国内,我们能逃的基本都逃过。但很不幸,在国外如果你没有好好听讲,那你后面的作业可能就不知道怎么做。这种大课一般也不点名,因为有些科普性的课程可能是几个专业一起上,人有点多点不过来,反正你爱听不听,老师只负责讲明白他的课程,没去没听懂,反正吃亏的是你。

Seminars这种课就是一小拨人一起探讨,每个人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然后大家讨论。如果你常常不去,那你和你小组的同学就会很生疏,不仅组员很生疏,导师对你的项目也会很生疏。

Tutorials是一对一的辅导时间,同学们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是你私人和老师交流的时间,是对你项目推进最好的时间。如果你的时间是3点到4点,迟到了半个小时,对不起那你只能有半个小时。在国外上学一定是互相尊重的,老师把这一个小时留给你了,就是你的,浪费的也是你的,不会因为你迟到就往后延迟,因为其它人的时间也很宝贵,你的错误为什么要拉别人给你买单。时间观念很重要,其次还是前文所讲到有效交流,什么是有效交流?就是你完成了一些成果可以跟导师探讨下一步的工作。国外的导师是不会告诉你这个你要怎么做,那个你要怎么做,做多大什么颜色什么材料的。他只会听听你做了什么,对你所作的东西提出建议,但如果你什么都不做,那其实就什么建议也没有,大眼瞪小眼等下课。

康石石今天写了这么多,可能写的你都不想留学了,不过没关系,不留学就不留学,因为这锅不是留学的,是我们自己的。

留学的过程只是给你了一次适应社会的机会,而不是重归家庭的机会,谁说社会里的甲方爸爸是亲爸爸?

真正像家人一样爱护你们的人,都在学校内假装成社会中的魔鬼,用社会法则蹂躏你们。但有一点点的区别是:学校里的老师看见你错了,会告诉你怎么改,并给你几次机会改正;但在社会中,我们没有什么改正的机会,也不太会有人提醒你,因为你与他们没有什么关系,社会是利益的结合,学校里才是赤裸裸的师生关系。

等你大了,才知道,骂你的人最疼你。他可能是你小时候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也有可能是某个学校内的称职教师,他们说话可能不太好听,他们的要求可能很高我们不好达到,跟他们一起上学每天都很煎熬...

但我们看看国外院校的毕业展,也许就会知道:自己的大学四年,也许真的白念了。

2018 中央圣马丁(CSM)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2018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SVA)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2018 武藏野美术大学(MAU)

国外老师根本不care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