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毛頭小夥,解決了十幾家單位、幾十位專家未攻克的瓶頸技術

■本報通訊員 呂超 記者 陳彬

3年後,當顯示器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求索多年而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博士生解決了。

2018年歲末,隨著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正式宣佈“北斗三號基本系統建成,提供全球服務”,北斗系統這一凝聚了無數國人驕傲的導航系統,正式從區域走向了全球。

3個毛頭小夥,解決了十幾家單位、幾十位專家未攻克的瓶頸技術

北斗導航系統的研製正式啟動是在1994年,如今20多年的時光已逝,北斗系統也從當初的一個設想,變成了令世界矚目的科研成就。這段歲月同時也見證了幾個年輕人的成長軌跡——他們在讀博期間攻克了北斗導航核心關鍵技術,全程參與了從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到北斗三號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過程,其團隊也從3個“毛頭小夥”成長為一個300人規模的“國家隊”。

他們就是國防科技大學北斗青年創新團隊。

擁有自己的北斗

雖然北斗導航系統的研發開始於1994年,但其實早在1983年,一個名為“雙星快速定位系統”的衛星導航與定位方案,就已經被我國科學界所提出。然而,這一方案以及此後的北斗導航系統建設方案,都遇到了一個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問題。該難題歷經國內專家十年攻關仍未獲突破。

1995年的初春,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國防科技大學學生王飛雪、歐鋼和雍少為,在出差時無意中得知了此事。“看到攸關國家安全的系統工程研製受阻,我們的心情非常沉重。”歐鋼說,當晚他們三個人徹夜未眠,把以前掌握的文字資料和這次的實驗數據仔細研究對比,感到必須另闢蹊徑,從國內剛剛興起的數字技術中的理論算法和現實角度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連續幾個通宵,無數次的推導論證,三位年輕的學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算法,在經過導師郭桂蓉教授的細心完善、仔細驗證後,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得到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並組織專家評審會論證,得到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

那一年,這三個不到30歲的“毛頭小夥”,正式踏上北斗衛星導航探索的“問天征程”。他們從北京抱回一臺當時比較先進的臺式計算機,拿著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別人借……

3年後,當顯示器上脈衝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求索多年而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博士生解決了。

3個毛頭小夥,解決了十幾家單位、幾十位專家未攻克的瓶頸技術

建設更好的北斗

在此後的幾年間,王飛雪等三人組成的北斗青年創新團隊,成為了為北斗系統辛勤工作的科研大軍中的一員。2003年,在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服務的當天,這些年輕人在歡呼的同時也暗下決心,不但要做自己的北斗導航系統,而且必須建成世界最好的北斗導航系統。

2006年,在北斗二號導航系統建設初期,國家準備對短報文(RDSS)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導航系統已成功運行多年,系統穩定正常,多數人主張沿用原來的技術實現方式,只提升系統穩健性即可。但北斗青年創新團隊卻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北斗一號導航系統服務性能全面升級的絕佳機會。“哪怕是創新空間再小、創新難度再高,也要奮力一搏。”

那段時間,北斗導航中心燈火通明,大家吃住都在機房。每當說起這段往事,同事們聽到王飛雪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時機稍縱即逝,如果我們不抓住這次機會,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追趕。”

三個月的挑燈夜戰,幾十人的徹夜不眠,在莊釗文的指導下,北斗團隊大膽提出的最新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證後應用到北斗二號導航系統上,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200倍,各項參數達到理論最優值,使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大幅度躍升。

2012年底,北斗二號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2015年3月30日,北斗三號首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北斗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

在這一重大工程中,國防科大北斗青年創新團隊承擔了30餘項任務,先後突破20餘項關鍵核心技術,實現全體制、全系統、全鏈路技術覆蓋,是國家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發射精神的北斗

高科技賽場的角逐是殘酷的,特別是我國在衛星導航領域起步較晚,要想在這場較量中取勝,註定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對此,北斗青年創新團隊的成員們深有體會。

直到今天,在王飛雪等三人的辦公室裡,都有“三件寶”——摺疊行軍床、簡易行李箱、特大喝水杯。“摺疊行軍床是為了加班晚了在辦公室休息,簡易行李箱是為了能夠迅速開始一場‘說走就走’的出差,特大喝水杯是為了節省倒水的時間。”王飛雪解釋說。

幾年前,該團隊剛剛安裝管理軟件後的第3天,曾出了一個“笑話”,電子顯示屏上記錄著“姓名:龔航,離開時間7:32”,按照此記錄,他是當天最早離開中心的人。而熟悉情況的人都知道,作為時頻系統主任設計師,他已經連續兩天兩宿沒有閤眼休息,直到第三天早上調試完畢,他才抽空出去吃個早餐。

因為這個“笑話”,管理辦特地對軟件進行了完善。如今,走進北斗導航中心的大廳,滾動的電子屏上顯示“陳雷:離開時間3:52,累計加班2268小時”“李井源:離開時間1:27,累計加班2023小時”……

3個毛頭小夥,解決了十幾家單位、幾十位專家未攻克的瓶頸技術

據統計,近三年來,中心人員平均加班超過1000小時,如果按每天8小時工作時間,他們每年要多上120多天班。

作為北斗三號地面運控系統三亞注入站項目的主任設計師,劉增軍對裡裡外外都要親自把關,由於過度操勞,剛剛三十出頭的他,青絲已染滿秋霜。大家都笑稱:“北斗三號即將服務‘一帶一路’,你的白髮卻已‘佈滿全球’!”

團隊成員唐小妹作為孩子的媽媽,孩子出生沒滿月就一頭扎進實驗室。團隊成員倪少傑不顧高燒39攝氏度,帶領項目組在高原極度缺氧情況下連續奮戰12天,高標準完成任務……

我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激光陀螺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教授高伯龍曾在上世紀70年代末說過:“我們無論缺什麼,都不能缺了精神。”對此,北斗青年創新團隊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做出了回應:“我們不但要建設最好的北斗,更要發射精神的北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