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改革开发为中国引入了西方商业文化,最先转变观念的是东南沿海各省。在这些地区,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传统观念被改进或摒弃,而中华文明善良、勤劳、踏实等优秀品质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商业文化的注入又使得这些地区市场竞争氛围浓厚,充满着勃勃生机。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中,西部各地区受到的商业文化影响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但与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文化的融合还不够彻底,其市场竞争氛围的营造也不够浓厚,很多传统观念亟待改变。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一千多年前,古老的汉民族在经历了秦汉的辉煌之后,民族精神状态整体呈下滑趋势,汉人文弱几乎成了共识。而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为汉民族注入了新鲜的文化血液,民族精神上再此焕发出勃勃生机,盛唐时以“新生汉魂”震惊世界。现代史学家吴宓先生对此有着透彻的领悟:“唐代以异族入主中原,以新兴之精神,强健活泼之血脉,注入于久远而陈腐之文化,故其结果灿烂辉煌。”这就是唐朝“新生汉魂”给汉民族带来的最大变化——缔造了雄健、伟岸的“新汉族”。唐朝男子,以壮硕为美;唐朝女子,以丰满为美。而最重要的,还不只是外形,而是他们均具有热情奔放的大国国民性情。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际上又一次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精神血液,它将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商业崇拜融合起来,使古老的中华文明再次变得热情奔放并且充满斗志,从而形成了新型的中华文明,因此当代中国也被称为“少年中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市场竞争,市场竞争就是最能促进人类进步且代价最小的竞争。但自古以来,中国人轻商思想极为严重,普遍认为商人不义,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商业文明的力量,变得热爱商业。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并决定由福建省福州市对口帮扶甘肃省定西市。加强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必将使改革开放在沿海地区所产生的文化交融效应更快速更全面的影响到西部,加速西部地域文化向更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型文化转变。因此福州与定西的扶贫协作也应提升到两地文化交融的层面,让福州新型闽商文化与定西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地理特点使其文化兼具高山的厚重和大海的精深,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定西地处黄河中上游,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黄河文化、始祖农耕文化、民族文化、丝路文化在这里水乳交融,形成了定西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福州濒临大海,深受海洋文化的熏陶,福州人历来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信奉爱拼才会赢。大批的福州人远渡重洋经商创业,成功后衣锦还乡造福家乡,从而在福州分布着大量的侨乡。由于自然、社会、战乱等多种因素影响,定西是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上丘陵延绵,沟壑纵横,年降雨量仅为300毫米左右,很多山区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山岭秃光。严酷的自然环境锻造了定西人吃苦耐劳的品质,也逐渐形成了定西的“三苦”精神。改革开放以后,福州人的市场竞争理念不断加深,变得更加重商兴商。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使得福州古老的闽商文化再次焕发新的活力,形成了新型的福州闽商文化。灿烂的历史造就了定西文化的敦厚和包容,而严酷的生存条件锻造了定西人坚韧、耐苦、踏实的性格。一直以来,定西人都保持着这些优良的品质和传统。可以看出,福州和定西在文化方面存诸多的不同,但都具有包容性,这将有利的促使两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一旦融合将给两地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福建举人许珌被授予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知县。许珌,字天玉,号铁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闽侯)县人。安定县历来就是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时逢战乱,民不聊生。生存环境的残酷,加之朝廷极重的税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当地人民让许铁堂常常暗自流泪。他下决心要为安定人民造福。他推行赈灾减赋,修桥铺路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老百姓打心眼里感激这位福建来的父母官,许铁堂也很快得到了安定人民的拥护,老百姓称其为许青天。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战乱,使得百姓怨声如天,为了赈灾减负平息民怨,许铁堂数次上奏朝廷。康熙六年,许铁堂终因冒犯三司大吏而革职。被罢官后的许铁堂因没有盘缠而无法返回那个令他日思夜想的家乡。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饥寒交迫的许铁堂终因贫病交加客死陇上,安定百姓念其为官清廉,将其安葬于安定县城东凤凰山麓荒郊。这是历史上福州闽商文化与定西苦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历史如此巧合,数百年后的今天,福州市和定西市再一次走在了一起,这一次将会带来更加亲密的接触。公元1665年(康熙四年)二月,福建举人许珌被授予巩昌府安定县(今定西市安定区)知县。许珌,字天玉,号铁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是福建省福州府侯官(今闽侯)县人。安定县历来就是十年九旱,苦瘠甲于天下,时逢战乱,民不聊生。生存环境的残酷,加之朝廷极重的税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当地人民让许铁堂常常暗自流泪。他下决心要为安定人民造福。他推行赈灾减赋,修桥铺路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老百姓打心眼里感激这位福建来的父母官,许铁堂也很快得到了安定人民的拥护,老百姓称其为许青天。连年的自然灾害加上战乱,使得百姓怨声如天,为了赈灾减负平息民怨,许铁堂数次上奏朝廷。康熙六年,许铁堂终因冒犯三司大吏而革职。被罢官后的许铁堂因没有盘缠而无法返回那个令他日思夜想的家乡。康熙十年(公元1672年),饥寒交迫的许铁堂终因贫病交加客死陇上,安定百姓念其为官清廉,将其安葬于安定县城东凤凰山麓荒郊。这是历史上福州闽商文化与定西苦文化的一次亲密接触。历史如此巧合,数百年后的今天,福州市和定西市再一次走在了一起,这一次将会带来更加亲密的接触。

福州与定西在扶贫协作中的文化融合

福州与定西之间的扶贫协作,在推进的过程中都是以具体的扶贫项目为载体,通过一个个项目的落地来实现人力、资源、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以高峰乡的蔬菜种植为例,近几年高峰乡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产业,鼓励农民种植高原夏菜。福州市也将引入专业化的蔬菜种植、销售企业来帮助其高原夏菜产业的发展。据了解,今年的蔬菜种植获得了大丰收,种菜农民今年的平均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就是在这样的利益面前,还是有几个村的农民不愿意试种蔬菜,其蔬菜种植面积始终没有增长。乡干部介绍到,他们之前做了大量的劝导工作,主要是农民们的观念短期内太难转变。看着周边的村庄在挣钱,自己还是不愿意动,这种现象在沿海发达地区是无法想象的。究其原因还是商业文化的影响不够深刻,造成内生动力的不足。因此在具体扶贫项目的推进中,不仅要努力促成项目的落地与完成,也要努力让贫困群众感受到福州新型闽商文化的熏陶,培养其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引导其更快更深刻的转变观念,从而为定西新型文化的形成打下基础。

作者:郭挺 (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现挂职任定西市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