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班主任工作多年,我接觸到許多家長。閒暇思考我歸納一下大致可分三類。一是認為孩子入學交給老師後,管理孩子就是老師的事;回到家,做作業學習那是孩子的事。袖手的他們從不認為孩子學習是家長的事,除了在孩子拿出讓他“感到丟了自己的臉”的成績後。也有的家長是直接告訴我“老師我是真的沒時間呀”,下一句便是“老師你多操心了啊“,或是一句不知真假的“孩子交給你我們放心”。這類算“旁觀型”家長。

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被父母“旁觀”的苦惱的孩子

二是認為在孩子入學後,孩子的學習和成長仍是家長的事。在學校裡學習的知識,依然需要家長在家裡督促或提供條件輔助他進行鞏固。在學校裡鍛鍊到的能力,也同樣需要家長藉助自身力量予以促進。他們提供各種學習條件鍛鍊機會,但自己並不會跟著孩子一起學習,這算是“陪讀型”或“監督型”家長吧。 三是和孩子一起學習、讀書、遊戲……他們在瞭解孩子的過程中,實時調整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以充分利於孩子的發展。他們和孩子“並肩作戰”,活躍在孩子學習和生活裡。和孩子同進退、共憂戚,參與到孩子成長中的各種選擇和實踐中。既享受著親子之情,又充實著自己的世界。這應算是和孩子一起成長的“參與型”家長。

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在孩子2歲之前我似只老母雞不離其左右,完成了本能的看護。在他不到兩週歲時,做了腰椎手術的我躺在床上不能動的100多天裡,開始思考當我不能陪伴他時,我該幫他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習慣、教他一種積極有效的學習方式、給他一種向上的精神力量。但失去活動能力的我還能為他做什麼呢?我開始設計能重新走路我要去做的事情。動力只有一個:不能因為我失去了健康,而耽誤他的成長,不能因為我的折羽,影響了他的飛翔。我設計了計劃表:舞蹈、體育、音樂、美術——我至少得會一樣。能下床走路後除上班外,還在恢復狀態中的我去上了老年書法班和國畫班,和一些可愛可親的退了休的叔叔阿姨們在一起上課。學了半年掌握一點基礎知識。在引導他入門之初是有“指導優勢”的。

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教養相長

回顧在33歲那年我居然去游泳:“養育相長”啊。我一北方旱鴨子堅定要學會游泳。因腰部不能轉動,較之他人,我先從仰泳學起,接著學蛙泳。前後持續三年,至2016才算真正學會了。恰好他六歲,給他報了游泳班後,我可以鎮定地在泳池裡看護指導他,可從容地陪著他練習。好處:他是班上25人中唯一由教練推薦報名參加比賽的學員。25米蛙泳,49秒衝線,第十名。無緣獎牌,他也遺憾落淚;但這對他和我都是一段美好。 孩子上學後,我選擇和他在一起面對他的各種學習,以增加我陪伴的能力:重新開始學習丟了十幾年的英語。37歲後開始每週跟著他去聽數學課。雖都只是入門,然於一文科的我,已算費盡腦汁。

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和孩子一起學游泳

朋友勸:家長應該有自己的生活。可孩子難道不是父母生活的一部分嗎?陪伴都是相互的,父母在陪孩子時,難道不也是孩子在陪父母嗎?孩子總有不需要家長陪伴的時候,家長總有“目送”的時刻。何不珍惜這段可以“責無旁貸的擁有”?倘若在我有時間而他又需要我陪伴時,我缺席了他的成長,我沒能幫助他把他最初的型修理或塑造好。若他沒有一個像樣的人生,我的晚年又豈會幸福、快樂?

你旁觀孩子的童年?試試看,他會袖手你的晚年

陪伴是孩子最需要的愛

若旁觀了孩子的童年,他會不會袖手我的晚年?為他人生起步提供有質量的參與,就算是為了自己晚年的安穩和幸福吧;所以我依然堅持:在孩子小學期間的各種學習裡,都需要家長各盡所能地給予最初的陪伴和參與。一是有了參與其中的經歷就能身同感受到孩子情緒的變化,能感知孩子能力發展的層次,可以理性的對待孩子的發展。二是在孩子學習的起步階段會減少一些盲目、少走一些彎路。三是最樸實最瞭然的,即當孩子需要陪練時“有你在身邊”,未成年的他,在面對各種學習困難時都不會感到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