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在身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过去的记忆,每个人都有怀旧情结,如果让这些陪伴过我们的东西消失,自己的生命里也就好像少了些什么东西。保护非遗迫在眉睫,让我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无锡留青竹刻

无锡留青竹刻由双契轩竹刻世家传承了120余年,其技法在于竹刻艺人在未经刮去外皮的竹子表面写字绘画,然后将图文以外的表皮铲掉,形成以竹青为凸起图纹,竹肌为衬底的阳文雕刻,这种雕刻方法就称为“留青”,也称“雕皮留青”或“皮雕”。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契之留青台屏《牡丹图》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锦洪留青臂搁《岁朝图》

经年累月,竹肌和竹青产生变化,形成鲜明的色泽对比,精心镌刻在竹青表面的物象层次和表现皴擦晕染的刀痕就清晰地显露出来了,竹肌中密布的纤维细丝也从暗红的底色中隐约可见,此三者相映生辉,使留青竹刻艺术品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高洁、素净和古雅之美,令人陶醉。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锦洪留青台屏《沙洲旅情》

无锡双契轩竹刻世家第三代传承人乔锦洪熟练掌握了留青技法中的留青浮雕。与留青浅刻相比,这种雕刻手法所塑造的作品凸起程度高厚而敦实,层次清晰分明,显得更富有质感和立体感,作者常常适当地运用透雕、圆雕来增添画面的景深层次和空灵感,使物象显得凌空突起,赋予雕塑感。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代乔锦洪浮雕《夏荷》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乔锦洪浮雕台屏《竹》

二、无锡精微绣

刺绣是中国古代女性所独有的技艺,无锡又是江苏刺绣的主要产地。锡绣早在明朝中叶就被朝廷认同,作为贡品上供。在锡绣悠久的历史传承中,演变出许多技法。而如今最为耀眼的当属由中国刺绣艺术大师赵红育首创的“双面精微绣”了。

从名字就可以了解到此技法所绣出的图案肯定是细致入微的,而且又需秀出双面图案,普通人绝对摸索不出此技法的精髓所在。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瑞士巴塞尔钟表博览会上展出,飞亚达精微绣限量手表展现出的突破性创作美感让德国人折服!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面异色精微绣豪华表系列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以其造型饱满,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形态简练而蜚声中外,其精湛的工艺技巧和完美的艺术造型,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是根据无锡汉族民间传说创作的,他是一个被神化的民间中健壮孩子的可爱形象,主要是取其镇邪,降福之意。泥人憨态可掬的形象深受中内外人民喜爱。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惠山泥人按制作工艺、艺术形式及艺术风格大致分为两类,即“粗货"和“细货"。“粗货"大凡都用模具印制,而“细货"由艺人直接捏制而成。粗货从造型到彩绘,风格粗犷、简练,而细货比较写实、细腻、惟妙惟肖。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粗货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百余年,无锡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细货

让一座城、一段史的记忆活过来,打破时间的界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