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1955年3月21日,在四川省江油县(今江油市),古生物学家乐森璕首次发现3亿年前的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 这种鱼被命名为

“乐氏江油鱼”。同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刘宪亭先生对“江油鱼”深入研究,并在《中国古生物学报》发表论文,从此揭开了中国古生代鱼类研究的新纪元。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乐氏江油鱼”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踏破铁鞋无觅处

在此以前,我国从事古生代鱼类研究的人很少。1921年第一个被发现的鱼化石是属于盾皮鱼类的胴甲鱼,还是一位外国人Deprat在云南寻甸发现的。同年,另一位外国人Mansuy对此做了研究,但错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

发现“江油鱼”的乐森璕,192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936年获德国马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从20世纪20年代起,他在中国西南地区开展煤、铁、铝等矿产资源普查,为资源的合理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乐先生是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中国古生物学会创始人之一。他对泥盆纪的珊瑚化石研究有独到之处。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乐森璕发现“江油鱼”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1953年,他在重庆大学地质系任教。3月21日这天,他带领学生在四川省江油县的观雾寺附近,观察泥盆系地层剖面。那天大雾凝重,细雨蒙蒙,乐森璕和大伙儿沿着一条石板路,从山脚往山上走,他边走边看,边敲打岩石,突然间,乐先生停在一块黑石板边,小雨把石板冲得特别干净,上面均匀分布有颗粒状的东西。

凭着渊博知识、丰富野外考察经验,乐森璕断定这是一块保存很好的化石。他和学生们一起把它挖下来,并在附近的地层里继续寻找,找到了许多块相似的化石,一并将其包装起来带回学校,后来将标本寄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

我国的第一个节甲鱼类化石,就是如此被发现的。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第一个“吃”节甲鱼的人

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研究室收到化石后,刘宪亭先生完成了对它的研究工作。1955年,他在中国古生物学报上发表文章,从此揭开了中国古生代鱼类研的新纪元。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古鱼类化石

刘宪亭先生,河北武清人士,生于1921年,古生物学家。他1946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生物系,之后进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工作。1953 年调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从事古鱼类研究工作。从此翻开了我国古鱼类研究的新篇章。

1955年发表的《节甲鱼化石在我国的初次发现》的文章,是新中国系统研究节甲鱼类的第一篇文章,刘宪亭也是中国研究该类化石的第一人。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后来从事该类化石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古生物节甲类鱼化石论文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节甲鱼化石属于中古生代的盾皮鱼类,盾皮鱼类包括好几大类,节甲鱼类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它占了盾皮鱼类70%以上的属种,是在中古生代时最繁盛的一个大类群。

中古生代的泥盆纪是生物群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当时由于自然环境的急剧变化,地壳震荡频繁,大的海水进退屡屡发生,这就促使物种因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发生演化。因而,泥盆纪时生物群的面貌较早古生代时大为改观,陆生植物和早期脊椎动物极大地繁衍。海生生物的化石也留在了陆地上。

「方志四川记忆」1955年:3亿年前“江油鱼”发现始末


古生代最大的节甲鱼邓氏鱼重达4吨,一口能把鲨鱼咬成两半。乐氏江油鱼是它的“中国亲戚”

去浏览四川江油神奇的窦圌山、观雾山,当地人会指着被水切割的丹霞地貌,告诉你: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曾是海底的龙宫,是“哪吒闹海”的地方。


撰稿:余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