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1955年3月21日,在四川省江油縣(今江油市),古生物學家樂森璕首次發現3億年前的古生物節甲類魚化石, 這種魚被命名為

“樂氏江油魚”。同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的劉憲亭先生對“江油魚”深入研究,並在《中國古生物學報》發表論文,從此揭開了中國古生代魚類研究的新紀元。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樂氏江油魚”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踏破鐵鞋無覓處

在此以前,我國從事古生代魚類研究的人很少。1921年第一個被發現的魚化石是屬於盾皮魚類的胴甲魚,還是一位外國人Deprat在雲南尋甸發現的。同年,另一位外國人Mansuy對此做了研究,但錯將其時代定為志留紀。

發現“江油魚”的樂森璕,19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學系,1936年獲德國馬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從20世紀20年代起,他在中國西南地區開展煤、鐵、鋁等礦產資源普查,為資源的合理開發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樂先生是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學家、古生物學家、中國古生物學會創始人之一。他對泥盆紀的珊瑚化石研究有獨到之處。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樂森璕發現“江油魚”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1953年,他在重慶大學地質系任教。3月21日這天,他帶領學生在四川省江油縣的觀霧寺附近,觀察泥盆系地層剖面。那天大霧凝重,細雨濛濛,樂森璕和大夥兒沿著一條石板路,從山腳往山上走,他邊走邊看,邊敲打岩石,突然間,樂先生停在一塊黑石板邊,小雨把石板衝得特別乾淨,上面均勻分佈有顆粒狀的東西。

憑著淵博知識、豐富野外考察經驗,樂森璕斷定這是一塊保存很好的化石。他和學生們一起把它挖下來,並在附近的地層裡繼續尋找,找到了許多塊相似的化石,一併將其包裝起來帶回學校,後來將標本寄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

我國的第一個節甲魚類化石,就是如此被發現的。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第一個“吃”節甲魚的人

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研究室收到化石後,劉憲亭先生完成了對它的研究工作。1955年,他在中國古生物學報上發表文章,從此揭開了中國古生代魚類研的新紀元。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古魚類化石

劉憲亭先生,河北武清人士,生於1921年,古生物學家。他1946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生物系,之後進入到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1953 年調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從事古魚類研究工作。從此翻開了我國古魚類研究的新篇章。

1955年發表的《節甲魚化石在我國的初次發現》的文章,是新中國系統研究節甲魚類的第一篇文章,劉憲亭也是中國研究該類化石的第一人。這篇文章的發表為後來從事該類化石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古生物節甲類魚化石論文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節甲魚化石屬於中古生代的盾皮魚類,盾皮魚類包括好幾大類,節甲魚類是其中最大的一支,它佔了盾皮魚類70%以上的屬種,是在中古生代時最繁盛的一個大類群。

中古生代的泥盆紀是生物群大變革大發展的時期。當時由於自然環境的急劇變化,地殼震盪頻繁,大的海水進退屢屢發生,這就促使物種因適應新的生活環境而發生演化。因而,泥盆紀時生物群的面貌較早古生代時大為改觀,陸生植物和早期脊椎動物極大地繁衍。海生生物的化石也留在了陸地上。

「方誌四川記憶」1955年:3億年前“江油魚”發現始末


古生代最大的節甲魚鄧氏魚重達4噸,一口能把鯊魚咬成兩半。樂氏江油魚是它的“中國親戚”

去瀏覽四川江油神奇的竇圌山、觀霧山,當地人會指著被水切割的丹霞地貌,告訴你: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曾是海底的龍宮,是“哪吒鬧海”的地方。


撰稿:餘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