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孝莊”屬於諡號,是她死後由皇帝和大臣議定上的稱號。那麼,孝莊活著的時候,肯定不會自稱“我孝莊”。

但我想問,如果由您來做編劇,由您來設計臺詞,您說說看,在劇中,作為一個戲份較多的角色,孝莊應該怎麼自稱、別人又應該怎麼稱呼她才正確呢?

《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當然嘍,孝莊太后也有自己的名字,她是蒙古科爾沁部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但她在皇宮中地位尊崇,不應該象《薛丁山徵西》裡面的程咬金那樣,逢人就擺老資格,倚老賣老,一口一句“我老程”似的,也來一句“我博爾濟吉特如何如何”,或者“我布木布泰怎麼怎麼樣”吧?

《康熙王朝》是一部“戲說”題材的連續劇,面向的是廣大人民大眾,大家的關注點是劇中的故事情節,至於嚴格的稱呼、服飾、規矩,倒也用不著一一去考究。

您想想,如果要嚴格較真的話,又有多少部劇作能做到完全沒有瑕疵?

像《還珠格格》一類瘋瘋顛顛的神劇,裡面的槽點可不更多?

《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再看周星馳主演的以清朝為背景的《九口芝麻官》、《審死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等影片,連個頭都不捨得剃,直接用髮膠固定髮型,儘量把髮際線露出來,就算是清朝的髮型了。由黃元申主演的《大俠霍元甲》更加離譜,連發膠都不捨得用,直接大包頭亮相!您往哪說理去?

所以,影視劇,就一文藝作品,就圖一樂。

《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不說現代影視作品,就拿古代的戲曲來說,古代戲曲作家難道也不知道諡號是什麼東西嗎?

但是,元代大戲曲家睢景臣作套曲《哨遍高祖還鄉》,講的是漢高祖稱帝后衣錦還鄉的故事。

在劇中,曾經借錢給他的鄉親不知他當了皇帝,只管他叫劉三,催他還錢,罵他:“你白(憑)什麼改了姓、更了名、喚做漢高祖!”看到了吧?劉邦在劇中就被稱為了“漢高祖”!您怎麼不去嘲笑睢景臣沒有歷史常識呢?

話說回來,如果說《康熙王朝》中孝莊自稱“我孝莊”不對,那在《走向共和》等劇中,慈禧太后自稱“我慈禧”,那又對不對?

《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估計有人會懵逼。

這樣說吧,張之洞參加科舉,中了“探花郎”。當時,慈禧給他出了一上聯,讓他對。慈禧的上聯是:洛水靈龜獻壽,天數五,地數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數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

張之洞張口就來,從容對答出下聯:丹山綵鳳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總成三十六,聲聲祝慈禧太后,萬壽無疆。

看到了吧?張之洞在金殿上直呼“慈禧太后”,有問題嗎?

可見,慈禧生前自稱“我慈禧”是完全可以的。

究其原因,“慈禧太后”是徽號不是諡號。

慈禧的諡號是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孝欽顯皇后”。

那大家為什麼只稱她的徽號不稱她的諡號?

因為她的徽號名氣太大,叫習慣了。

《康熙王朝》孝莊說話時一口一個“我孝莊”,這個說法是對的嗎

那為什麼人們對孝莊只稱諡號不稱徽號?孝莊的徽號為:“昭聖慈壽皇太后”,簡稱“昭聖皇太后”。康熙帝即位後,尊其為太皇太后,稱“昭聖太皇太后”。即在《康熙王朝》劇中,孝莊應該自稱“我昭聖”才對——但這麼一來,觀眾肯定會暈頭轉向不是?

所以,《康熙王朝》裡孝莊自稱“我孝莊”的說法不對,但可以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