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重修族譜敘(明)周詠
往辛未(隆慶五年,1571)歲,餘制居里中。合族眾訪求所自,出編譜牒,刋布闔族,相約十年一紀生卒。餘奉命撫遼之三載,兒嘉慶請曰:“譜成十年矣。”因寓書講、詵、詡諸弟重編焉,刻之遼署。刻成,餘僭申一言,以識歲月。
因思程子云:“譜牒廢,人家不知來處,雖至親,恩亦薄。”吾家有譜且重修矣,祖考如臨,骨肉彙聚,所願族之人覽而思曰:“吾族五支分派,子姓日漸踈遠,然遡吾高祖一人之身也,同源共本,油然而恩意洽焉。”又覽而思曰:“人無貴賤貧富,孝弟恂謹,鄉黨敬之;兇暴滛縱,宗族羞稱之。”交勧互勉,惕然而善心生焉,斯不失譜族之意雲。
萬曆八年(1580)庚辰八月之吉,欽差巡撫遼東地方兼贊理軍務、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嗣孫周詠謹敘。
十四世孫洵謹書。
【簡析】
此序見《延津周氏族譜》之卷首。《延津周氏族譜》多次重修,卷首往往抄錄舊譜之序。近世再續時,往往影印舊序,故能守舊存真,保留原貌。
從文中看,延津史良周氏最早之譜於隆慶五年(1571)編就,當時周詠“制居里中”。人們相約十年一修。至周詠“撫遼之三載”,已達十年,故周詠“因寓書講、詵、詡諸弟重編焉”,並且“刻之遼署”。譜成,周詠撰寫此序。此序應為二次修譜之序。
本文雖簡短,但追溯“同源共本”,希望“孝弟恂謹,鄉黨敬之;兇暴滛縱,宗族羞稱之”,從而“交勧互勉,惕然而善心生焉”,充滿實現族譜的教化之功的意圖表露無遺。
選自《延津周氏族譜》卷首,2008年9月第十一次修譜本,前列舊序(影印)。
周詠:字思養,號樂軒,延津縣史良村人。弱冠補博士弟子高等,嘉靖三十七年(1558)薦於鄉,四十一年舉進士,授魏縣知縣。後為福建道監察御史。四十五年出按宣大。隆慶二年(1568)按山東。尋典庚午(1570)試。萬曆二年(1574)巡視京營。三年任大理丞。四年升左少卿。五年擢遼巡撫。未幾,拜少司馬。十年進左都御史。後乞骸骨歸,卒於鄉。清康熙四十一年《延津縣誌》卷五《名賢》有傳。
所自:由來;來源。宋曾鞏《蒲宗孟祖伸贈太子少傅制》:“流澤也遠,有孫而賢。進於中臺,摠國綱轄。善有所自,朕惟汝嘉”明文徵明《敘陳氏家乘》:“不知姓之所自,而昧昭穆之敘。”
嘉慶:即周嘉慶。周詠次子。由恩蔭世襲錦衣衛千戶。萬曆十八年(1590),蒙授本衛北鎮撫司理刑,歷陞左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本衛堂上簽書,仍在鎮撫司掌刑。萬曆三十一年(1603),妖書案發。周嘉慶被誣為妖書案主謀而下獄,受刑訊,終革職為民。
講:即周講,西潭公周完之子。事見明楊旂《明周府典膳西潭周公配孺人董氏合葬墓誌銘》(周詠篆蓋、書丹)。
按,張載《經學·理窟·宗法篇》:“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繫世族與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則人不知統系來處。古人亦鮮有不知來處者,宗子法廢,後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
恂謹:恭順謹慎。明袁宗道《真正英雄從戰戰兢兢來》:“及其兢業以勅天命,吐握而憂淵冰,恂謹於鄉黨,踧踖於朝廷,抑何其戰戰兢兢也。”清袁枚《新齊諧·吳子雲》:“吳亡後,兒頗恂謹,能守其業,家日以富。”
閱讀更多 姓氏家族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