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宋朝科舉在中國曆朝歷代進士人數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人數之多。所有考中進士的都被任命為官職,至此家族開業衣食無憂,沒有徭役賦稅之苦,生活水準上升幾個檔次,所以對於士子來說,考中與沒有考中落差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考不中進士的該如何生存呢?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宋朝科舉

一、走職業化道路

科舉考試比現在的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還要難考,有很多難以熬得住十年寒窗之苦的學子,或者屢試不第的就最終放棄了科舉,畢竟一個吃閒飯的,會受到太大的社會壓力。所以就有些地方開始專門教授訴訟之學,懂得法律審判,作為當地政府官員的幕僚---"胥吏",雖然沒有那麼光門耀祖,但不為一個很好的出路。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幕僚公孫策

比如江西地區就喜歡學習訴訟,歷史記載"編戶之內,學訟成風"。作為政府幕僚雖然不拿工資,但因為熟悉當地風土人情,約定俗成,所以剛考中進士就開始做官的小白來說,這些胥吏就是很好的依靠,否則連最基本的工作都無法開展。

胥吏與官員的關係開業參考一下文章

2、 走經商之路

如果說中國五千年來那個朝代對待商人最好最公平,無意就是宋朝了。我們經常說的"士農工商",商人一般都排在最後面,甚至都是限制商人從士的,因為商人都是"奸猾之人",這個其實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產生這種觀念,因為封建社會以農為本,是國家興旺、衰敗之根本,所以就要抑商興農。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宋朝商業

但宋朝是大力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所以文人武將從事商業是非常普遍和正常的事情,而不會受到鄙視。而南北宋時期,全國各地尤其是偏遠的南方學子從家裡千里迢迢奔赴京城參將科舉考試,如何解決學子的衣食住行呢?很多學子就是靠販賣自己家鄉的特產來換取進京考試的費用。當年蘇軾就靠販賣家鄉的特產來京城銷售換取費用,還有南方學子從家鄉帶來茶葉換取經費。總之這種鼓勵經商的政策在,導致最後許多沒有得到功名的人,留下來靠販賣貨物發家致富,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

3、 起義背叛

從古至今都有很多關於懷才不遇的故事,其實我們所知道的懷才不遇的人,最後都有一個好的結果,才被拿出來宣傳。比如馬雲當年參加肯德基面試,25個應聘只有馬雲沒有應聘上,後來馬雲成為了中國首富。這當然都是最好的結果,條條道路通羅馬,但在古代從事的工作機會不多,而且非常看重科舉,所以那些屢試不第的人,難免因為懷才不遇而心生不滿,於是產生了很嚴重的後果。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1、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宋朝是民間起義最多的朝代,300多年的建國史,起義都有434次,平均每年1.4次,而且大多是秀才造反。這些秀才大多都是落第者,對自己不能入士對社會產生憎恨,成為"憤青",於是經常煽動百姓造反。比如仁宗時期,區希範、孔直溫反宋;黃師密、黃瑋就加入了廣西儂智高集團反宋。還有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水滸傳》其實造反的帶頭人都是讀書人--如宋江、吳用等。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宋江

2、 叛宋為異國效力:還有很多落第者,因為在宋朝不能得到很好的處理,導致自己因愛生恨,最終加入對方集團,成為反宋先鋒,尤其是在宋仁宗時期,張元加入西夏集團,一生都在為滅宋"奮鬥"的事件最為典型。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張元

張元原來也是屢試不第者,本來是想求得在陝西軍中做個一官半職實現自己的理想,但與當時的將軍見面後"話不投機半句多",又被請了出去;不久張元又因小事,被縣官給打了一頓,最終導致張元一顆赤誠之心徹底死掉,開始憎恨大宋,逃到西夏幫助李元昊建立西夏,並官至國師,最讓大宋王朝後悔的事情是,就是張元幫助李元昊在好水川大戰中擊敗宋將任福所帶領的大軍,死傷達到1萬多人,此戰使得大宋失去扼殺西夏建國的最好時機。

張元的叛變給大宋帶來莫大的震驚,於是將所有參加殿試的人都授予進士出身。但還是不能阻止叛國為敵。

宋朝科舉不中的人靠什麼生活?為何宋朝文人叛國者最多?

念奴嬌. 崑崙

張元其實很有才,只是因為是"漢奸"而不被傳頌,當年毛澤東寫的《念奴嬌.崑崙》曾經化用過張元的《詠雪》詩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可見當年毛澤東的志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