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書”,改變兩岸人生

新華社福州1月1日電題:一封“家書”,改變兩岸人生

新華社記者許雪毅 付敏

1958年,她在廈門向金門“蔣軍”廣播喊話,差點被炮彈擊中;他的爸爸被從臺灣本島拉去金門當兵,整個家族哭著提前“送終”。

轉機出現在40年前的今日。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她和他的人生,以及無數人的人生隨之改變。

一封“家书”,改变两岸人生

在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廣播員陳菲菲廈門的家中,陳菲菲與臺胞陳清隆在觀看老照片(2018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40年後,她和他,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廣播員陳菲菲和臺胞陳清隆,在廈門相見。兩人在普通話和閩南話的“無縫對接”中,聊起一封“家書”帶來的兩岸變遷……

炮火人生

“有一次半夜我正在播音,突然一發炮彈打過來,落在窗戶下面,還好有2公分的鋼板擋著。”耄耋之年的陳菲菲說,當時窗戶被打了好多個洞,濃煙立即漫了進來。

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軍退據臺澎金馬,海峽兩岸形成隔海對峙局面,廈門、金門成為最前線。

1953年,5個大喇叭有線廣播站在廈門何厝、白石等靠近金門列島的海岸突出部設立。很快,臺灣方面也在馬山、大擔等地設立5個對大陸廣播站,隔空唱起“對臺戲”。

一封“家书”,改变两岸人生

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廣播員陳菲菲當年向金門播音的老照片。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出生於泉州晉江的陳菲菲,原是解放軍文工團團員,能說一口比較標準的閩南話、普通話。1955年她被組織安排到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成為一名廣播員。“原來文工團演出聽到的都是鼓掌聲,當廣播員後聽到的都是炮聲。”陳菲菲說。

當時陳菲菲和同事們每晚七點開始播音到第二天早上七點。在前線播音,一個播音組只有一個女廣播員,上廁所要從山頂跑到山下。更危險的是,廣播站常遭炮火攻擊。有一次地面廣播線路被炸成十多段,全組同事抓緊搶修,剛回碉堡,一發炮彈就在搶修處炸開。

在陳菲菲“對敵”廣播時,陳清隆的父親正在廈門對面的金門“對敵”作戰。

“1958年爸爸被拉去金門當兵,整個家族都哭了,大家覺得這等於是送終了。”陳清隆從奶奶的講述中,感受到戰爭愁雲。

陳清隆的父親和戰友們住在潮溼的戰壕裡,白天黑夜幾乎沒區別。物質匱乏的年代,如果補給沒跟上,要餓上好幾天。陳清隆從父親口述中得知,當時很多國民黨官兵飽受思鄉之苦,尤其是想到要打的“敵人”是骨肉手足,不少老兵在巨大心理壓力下自殺。

溫情告白

在陳菲菲家裡,一張老照片令陳清隆連呼“珍貴”。照片上,陳菲菲右手拿著刊有《告臺灣同胞書》的報紙,左手調試著話筒,面帶微笑。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鄭重宣示了爭取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從此,兩岸關係開始走向緩和,廈、金之間幾十年的炮戰也停止了。

陳菲菲回憶,1979年以後,上級規定,播音開頭語要加上“親愛的”,廣播內容也隨著兩岸交流“融冰”悄悄改變。上世紀80年代,一架臺灣飛機墜海被泉州百姓發現,陳菲菲和同事們通過廣播向金門通報情況。到了約定時間,金門真的派人來了。“當時正好是端午節,金門派人給我們送來高粱酒和粽子,我們回贈了茅臺酒和茶葉。兩邊的人都會講閩南話和普通話,交接很順利。”陳菲菲說。

一封“家书”,改变两岸人生

在原“福建前線廣播電臺”廣播員陳菲菲廈門的家中,陳菲菲老人向到訪的臺胞陳清隆訴說當年廈門向金門廣播的歷史(2018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當陳菲菲對金門溫情“喊話”時,陳清隆於1986年被派到金門當兵。雖然他和戰友每天操演,但氛圍已和父輩所經歷的炮火紛飛完全不同。

那時,陳清隆聽到對岸廈門的廣播,播音內容就像聊天,介紹大陸各方面情況,邀請同胞回大陸看看。更為常見的是從大陸飄過來的傳單。直到現在,他還對諸如“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的傳單內容記憶猶新。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岸有了越來越多的“互通有無”,鄧麗君的歌是陳菲菲和陳清隆今日得見時熱烈交流的內容之一。“那時金門很喜歡播放鄧麗君的歌曲。”“鄧麗君的歌很甜,我們大陸很多人也都喜歡聽。”

1991年4月,大陸方面率先停止對金門廣播。沒過多久,金門方面也跟著停播了。

新的一頁

“我後來去過金門。”“我也從臺灣來到廈門。”

時光荏苒,陳菲菲和陳清隆的人生翻開新的一頁。

將32年青春年華獻給對臺廣播後,陳菲菲於1987年光榮退休。兩年後,陳清隆帶著對大陸的好奇,到訪重慶。看到小時候地理課本上提到的長江在眼前奔騰,他心情澎湃,無法言說。

2003年,曾在外企工作、到過全球23個國家和地區的陳清隆決定定居廈門。他說,人有時候就像南飛的大雁,生命中有一種力量始終在呼喚著自己回家;廈門,就是他的家。

2004年,陳菲菲成為大陸首批到金門旅遊的大陸游客之一。讓她遺憾的是,當時因為修路,未能到金門馬山廣播站看看。後來,她再訪金門,留下了與金門“大廣播”合影的照片。

一封“家书”,改变两岸人生

臺胞陳清隆(右)與兒子在廈門經營的馬克客棧前打理花草(2018年12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如今,陳清隆在廈門環島路旁的曾厝垵經營一家馬克客棧。兒子高中畢業後也來到廈門。在客棧裡,陳清隆特地建立了文化交流服務中心,將自己在大陸16年的生活、工作經歷分享給其他臺胞。

84歲的陳菲菲和54歲的陳清隆現在生活在同一座城市。曾是兩岸對峙前沿的廈門,如今有12萬多臺胞在此安居樂業。

40年前一封“家書”,改變了歷史。今天,兩岸同胞正在新時代背景下,書寫“兩岸一家親”的嶄新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