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一封“舉報信”背後的學術信任危機

中宏網12月4日電(記者周慧靜)近日,網上流傳的一封“舉報信”迅速衝上熱搜榜,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據瞭解,舉報信是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終身講席教授饒毅發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李靜海的。在這封信中,饒毅實名舉報質疑院士、長江學者及國家傑青獲得者等多名知名科研工作者學術造假。目前,涉事科研院所紛紛回應稱將高度重視,將積極配合核查。

一封“舉報信”背後的學術信任危機

  無獨有偶,學術造假已不是個例,從原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青年長江學者梁瑩因學術不端,被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行政記過處分,取消研究生導師資格,到翟天臨被爆出學術不端、博士論文造假,研究生期間沒有發表論文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學術造假風波時常出現。學術誠信事關普通人對待科學的態度,事關“科學家”這個閃耀著求真務實光芒的名詞的崇高信譽。相對於其他造假行為,學術造假將對社會造成更加嚴重的惡劣影響。

  今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出臺的《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的意見》;10月,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等20個部門共同發佈的《科研誠信案件調查處理規則(試行)》。文件的接連出臺,一方面是體現出我國對科研學術的重視程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我國科研工作存在一些問題,需加強管理與監督。

  科學家是充滿理想和獻身精神、具有優良傳統的群體。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做好科技工作的“生命線”。長期以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己任,鑄就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光照千秋的精神豐碑,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傳承者、踐行者和塑造者。

  正因如此,一旦他們出現學術不端行為,失去的不僅是某個人、某個研究機構的信譽,還會動搖人們對科學研究客觀性、嚴肅性、可靠性的信任。

一封“舉報信”背後的學術信任危機

  為塑造純淨的科研環境,科研工作者應樹立科研精神,秉承務實求真的工作態度,堅守道德底線;科研單位和管理部門應嚴格履行監督職責,在制度建設、工作機制、教育引導、監督懲戒等方面加大力度,面對主管範圍內的可疑事件,應第一時間主動調查,自檢自糾,向社會有所交代,不袒護、不姑息;社會公眾應對科學界保持充分的信心與信任,做到公平客觀,不搞輿論審判。

  學術乃天下公器,不可有半點虛假。面對學術造假的輿論,我們應秉持初心,相信相關部門將公正、公開地處理,還原事情真相。不放掉一個壞人,也不能冤枉一個好人,共同營造出風清氣正的學術生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