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剧本一部为名《钢琴家 The Pianist》的电影。影片根据波兰籍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尔曼(Wladyslaw Szpilman)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影片在上映的第二年斩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多项大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艾德里安•布洛迪拿下最佳男主角,罗曼·波兰斯基获最佳导演,当之无愧。影片近3个小时却并不显得冗长,打动人的不是音乐,而是真实,是在残酷战争面前卑微生命的顽强。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电影是以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视角来讲述的。战前的席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工作,像历史上诸多音乐家一样,天赋艺术之灵气,才华横溢。温润如玉的钢琴家,在华沙老城暖黄色的黄昏中,手指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舞动,便有肖邦的小夜曲恬静空灵的旋律流泻而出,那是怎样温柔缱绻的场景。然而,“二战”、犹太人,这两个词语,将这个男人同人类的悲剧联系在一起。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二战伊始,波兰伦陷,席皮尔曼和他的家人饱遭迫害,他目睹了无数残酷场景:党卫军逼着一群出逃的犹太人奔跑,然后开枪将他们一一射杀;疯狂地闯入一个犹太人家庭,只因一名老人坐在轮椅上不能站起,便将他从高空中丢下,摔得粉身碎骨……席皮尔曼一家人心惊胆战地躲着,从同胞被残害的过程中,仿佛预见了他们的命运。于是,钢琴家卖掉了琴和曲谱,与家人开始逃亡之旅。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他们一家人心酸地围坐在华沙城边的空场上,吃着用所有积蓄买来的分为数块的小小奶糖,谁知这竟是他们最后的相聚。一家人被送上火车,与无数同胞挤在一起,唯独席皮尔曼,因他认识一个给纳粹当走狗的犹太警察而幸免。他疯了一般地从铁道边跑回城中心,却发现城中早已是一片无人的空旷之地。那列载着他家人的火车去了哪里,电影没有明说,但席皮尔曼从此孤身一人,失去所有至亲。我看着画面中席皮尔曼流泪的亲人们,忽然想起,他们将被运往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是他们的归宿,他们的灵魂现在还在那个人间地狱中囚禁。席皮尔曼在与亲人诀别的那一天,在废墟上下跪,泪流成河。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后在犹太抵抗组织的营救掩护帮助下,席皮尔曼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可能的抓捕和杀害,身心也饱受摧残。随着战争日益残酷,帮助接济他的友人纷纷死去,他不能露面,缺衣少食,身患重病,死亡在一步步地向他逼近。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他靠着活下去的坚强信念,靠一已之力逃出了绝境,但是等待他的是更大的危险。杀戮,饥饿,严寒,疾病时刻会将奄奄一息的他吞噬。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他象牲口一样寻找摸索着一切可以吞进肚里的物体,虽然冒着随时被猎杀的风险。完全出于一种兽性的本能。这时,人的概念是模糊的。昔日丰神俊朗的钢琴家,此时瘦削苍白蓬头垢面,内心困顿不堪,以至于面对心爱的钢琴,他都不敢奏下一个音符,只敢将手悬空,默默比着动作……他的灵魂,正随着这座城市逐渐死去。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一次在废墟中寻找食物的时候,他被一名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发现。本来以为难逃一死的他引起了威廉的极大好奇和注意,他不敢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他居然还能活下来。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在得知眼前这位褴褛佝偻肮脏不堪的流浪汉是一名钢琴家时,他起初只以为他是名被战争吓傻的疯子,亦或只是想博得他的怜悯以期活下去的托辞,但在一架钢琴面前,听他弹奏了一曲——《第一叙事曲》,是一百多年前,肖邦感于沙俄侵占波兰而作的,亡国泣血之音。他伸出冰冷僵硬的手指开始弹奏,从最初的迟疑艰涩,到越发流畅。那琴声是在血泪斑驳中浸了一遍又一遍,是不甘沉坠的呼啸,是暴雨中高举双手的呐喊,是划破“二战”长夜的雷电,时则如泣如诉,时则如雷霆万钧,又如水银泻地,最后,是宣告呼吸顿止的强者。琴声中,钢琴家复活了。这位看似神智不健全的人凭借自已精湛高超的琴艺让他震惊得久久无语。这种残酷的迫害蹂躏导致的反差深深打动和震撼了这位年轻英俊军官的心灵。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他把席皮尔曼在这片废墟中隐藏安置了下来,并定期给他送食物,在镜头下,有一个对食物的特写:包裹整齐洁净优质的面包和新鲜富含热量的鱼籽酱,并还有一柄切面包的小刀,这和席皮尔曼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席皮尔曼面对这一切的呆怔非常到位的诠释了威廉的内心世界:不是施舍,而是真诚的帮助和发自内心的尊重,一种超越身份,境遇,敌我,种族的尊重!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席皮尔曼靠着威廉的帮助在战火纷飞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随着战争临近尾声,德国的战败已成定局,威廉带着部队奉命撤退转移,去面对他个人,军队和国家不可知的未来和命运。在最后一次送食物中,两人之间有段男人的对话,威廉把自已的军大衣赠给了席皮尔曼,没有过多的话语和性情流露,但通过镜头刚性的刻画,二人内心早已建立了真挚的友谊,而不仅仅是当初的同情和怜悯,二人用尽可能轻松诙谐的语言和肢体动作传递着相互之间的信任,祝福,不舍之情。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战争终于结束了,转战中的威廉和他的部队毫无悬念的被苏联红军俘获,在当初关押波兰犹太人的集中营内,已是伤痕遍体的战俘威廉強烈的想要活下去,他向名刚被释放的波兰电台小提琴家,席皮尔曼的同事呼救,想请他转告席皮尔曼来搭救他,但遗憾的是还没来得及说出自已的名字就被看守的苏联红军粗暴的阻止,又陷入残酷的殴打和折磨中...。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当一切平息安定下来,得知消息的席皮尔曼前去打听搜救,春天的原野上早已是物是人非,好像那场战火从来没发生过,一切都恍如隔世得那么不真实...。

军官走了,钢琴家等到了波兰光复的那一天。华沙的凛冬尽了,而那晚钢琴家在军官面前所奏的《第一叙事曲》永远飘荡在华沙上空,成为不朽。钢琴家重回了他的艺术殿堂,在金色的演奏厅里奏着钢琴,只是,无数观众中,永远不会再有那名军官。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两人从此再无缘相见。

军官沦为了囚犯。他被苏联人放逐到了遥远的西伯利亚。在那里,一切都化成雪橇下两条沾着血的生命线。军官叫威廉•霍森菲尔德,救过几十名犹太人,却没有救自己。后传记学家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得知,威廉已于56岁那年不堪折磨和虐待死于集中营。他在永冻的冰原上绝望地向极光许愿,许愿能回到梦里温暖的巴伐利亚州,许愿去赴一场钢琴家席皮尔曼的演奏会,然后,在梦境中合上了灰色的双眼。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而席皮尔曼一直从事着自已心爱的钢琴事业,成为了人人景仰的钢琴大师,享誉世界的他历尽生死对艺术有了种别样的理解,以88岁的高龄病逝于华沙。而军官却成为了冰雪底下孤独的枯骨。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在这场故事里,德国人有好有坏,犹太人有好有坏,欧洲人亦是。在这部钢琴家的自传电影里,没有愤怒,没有控诉,只有最深的,超越人类种族界限的生命之爱的感激,还有对战争冷静的思考。任何一群灭绝人性的刽子手身前都有帮凶。人们可以为自己的利益而弃他人乃至国家于不顾,也有人在硝烟余烬中衣冠整齐地走过地狱,杀害正义的伙伴,脚踏死难者的骨灰,而世界炸裂后的野火依旧在天际燃烧……但也有人在苦难面前紧紧抓住命运,渴望生的希望;也有人将生的希望带给人世,为此不惜在黑暗中行走……

二战电影《钢琴家》:一场生命的抗礼,残酷的战争中的温情与感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