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擬人形法則指的是把事物人格化,賦予事物和人一樣的特性,和我們人一樣有感情、有聲音、有動作。擬人能更加生動的表達出事物的特點,讓人感同身受。

而現在擬人在設計上的運用也日益廣泛,把抽象的、用戶不熟悉的元素擬人化,能讓用戶第一眼就知道你這個產品是什麼,引起他們的關注,從而建立對產品的情感共鳴。

模擬人的形態

最基礎的擬人化就是模擬人的外在形態——高矮胖瘦等,把自己的產品和人的外在形態建立聯繫。

在 UI 界面中,我們經常會用擬人化的卡通形象來增加頁面的氛圍,胖胖圓圓的圓潤造型可以營造輕鬆、活潑的聯想。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模擬人的動作

肢體語言往往比外在形態更生動,而且通用性更強。如下圖 bilibili 的登錄頁,當用戶輸入密碼的時候,頁面上方兩個卡通人物會用手捂住自己的臉。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其實這來源於生活中的場景,當你在銀行取款的時候,輸入密碼的時候自己會用手擋住,別人也會自覺迴避。當界面中運用到這一點的時候,用戶看到的時候也會覺得很熟悉,會心一笑,對你的產品的好感度瞬間倍增。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模擬人的聲音

人的聲音和動作一樣,都能在短時間內引起用戶的共鳴。在自己的產品中植入一段有特點的音頻,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這種在遊戲類 app 裡面最常見了,小孩子玩的益智類遊戲也會經常出現,比如翻牌消消樂,錯誤的時候配合著抖動會發出 “啊哦” 的聲音,有一種惋惜的意思,鼓勵小孩子再接再厲。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加入音頻後會讓反饋信息更加明確,因為音頻本身就帶有情感,正確、錯誤、開心與否都能通過聲音體現出來。

模擬人的行為

人是一個很奇怪的物種,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做一個決定的時候,是完全出於內心的選擇、絕對不會受他人影響的。但其實人作為一個社會性物種,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周圍環境以及習慣的影響。

行為會受環境的影響

① 從眾

社會心理學裡講過一個現象:從眾心理,指的是個人的行為會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大多數人的行為方式。從眾心理是部分個體普遍所有的心理現象。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其實在很多產品的設計上,都有在利用用戶的從眾心理,比如把產品的銷量、評價數外漏展示的特別明顯,彷彿在告訴用戶我這個東西很受歡迎,很多人都買了,好評也很高,那麼自然而然用戶就會對這個產品多看一眼,而且最後很有可能也會購買。

回想自己在淘寶購物的時候,是不是總是會選擇銷量最高、好評最高,這其實就是一種從眾心理——大家都買的應該差不到哪裡去。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② 攀比

攀比也會激勵人去做一件事情,各種 app 裡都會有榜單排行榜,也是利用的用戶的這一心理。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③ 獎勵

獎勵算是影響人的行為的最快的一種方式了,新手註冊、邀請好友、每日簽到...各種獎勵方式,都在激勵用戶。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各個獎勵方式按照目的可劃分為:拉新和留存,不同的目的所採取的獎勵方式也不一樣。

當用戶不熟悉你的產品的時候,通用獎勵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通用獎勵指的是你所獎勵的東西不僅僅侷限你的平臺使用,而最常見、最能被用戶接受的就是現金了,這也是拉新最常用的一種方式。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行為會受習慣的影響

俗話說三天能養成一個習慣,而且習慣養成後很難改變,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點小癖好。一個吃素的人,你跟他宣傳你的肉食多麼多麼的好吃,那也是徒勞無功,而一個天天吃肉的人你讓他改吃素,這別人輕易也接受不了。

雖說每個人的習慣各有不同,但其中還是有些共性的,比如:按鈕、卡片、頭像給人感覺就是可點的、而置灰的就不可點了;點擊彈窗旁邊的蒙層可關閉彈窗;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所以在做設計的時候,我們可以去找找自己的目標人群有沒有一些共有的行為習慣,針對這個共有的習慣去做一些針對性的設計。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擬人形法則並不僅僅只是模擬人的外在形態、動作、語言等,更深層次的是模擬人的情感。人的形態、動作、語言只是一種我們對他的認知。

比如看到全身都是妖魔鬼怪紋身的人會不由自主的害怕、經常笑的人會給人面善的感覺、同一句話不同的語氣表達的意思可以截然相反...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這些認知都是我們主觀上所認為的,擬人形模擬的其實是一種內在情感,一種人們對他的主觀認知,是人對現實世界的看法,而擬人的“人”只是起到一個媒介作用。

模擬人的情感

我們這個時代的人在精神的訴求上比祖輩高太多了,這就要求設計師除了滿足功能需求,也要去關注人們的情感需求。

人性化的設計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主流了,想用戶所想,為他們提供他們想要的服務,或者說讓我們想推的服務被他們所喜歡。

把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看法嫁接到產品設計上,投其所好,就能讓自己的產品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這裡說的 “好” 指的是認知習慣,是每個人對這個世界存在的一些看法,有客觀存在的、也有主觀的,而且這個看法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約定俗成的

有一些認知習慣,是這個社會自然而然形成的,紅橙色系的顏色能夠給人帶來食慾,因為生活中的食物大多都是這個色系的,人們就形成了固有的認知。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當我們在實際工作中運用擬人形法則的時候,要千萬注意這一點,不要盲目去做跟大眾認知相悖的設計,而是要去做跟大眾認知相符的。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而把大眾固有的認知習慣和產品相結合的一個最常用、最快捷的方式就是使用動物形象,自然界中絕大多數動物在人們的心裡都有固有的印象,加上動物大多和我們人一樣,有手有腳,在延展的時候更好延展。

比如印象筆記的大象,印象筆記作為一款多功能筆記類應用,對人們來說最重要的就是存儲功能,所有記錄的內容都不會丟失。

而正好大象在人們的眼裡屬於記憶力絕佳,永遠不會忘記事情的動物,與雲筆記想要傳達出的理念完美契合;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再比如美團外賣的袋鼠,袋鼠在哺乳動物裡是跑的最快的,而美團想向用戶傳遞 “美團外賣,送啥都快” 的品牌理念,那麼袋鼠就是最好不過的方式了。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現實世界有的

當找不到約定俗成的習慣與自己的產品結合的較好的時候,我們也可以從現實世界中找靈感,模擬現實世界的場景,讓用戶對自己的界面有一種天然的熟悉感。

① 引導性界面

模擬現實世界超市、圖書館、機場等的指示牌。在現實世界我們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首先會去看的就是指示信息,每一層有什麼,要去的地方在哪裡。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而在UI界面中也是一樣,用戶第一次進入,對於頁面功能的放置不是很清楚,這就需要一些提示信息,特別是你的交互比較特殊,用戶沒有習慣的時候。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目前常用的滑動刪除、長按複製、點擊跳轉頁面都是前人為用戶養成的習慣,所以不需要給予指引,相反這些已經成了用戶習慣,最好也不要去改變它。

② 界面與用戶互動,即時給予反饋

在現實世界裡,我們和別人交談的時候都希望是一問一答式的,更好的是我問一句別人能把我想知道的都告訴我。

而在 app 中,我們也需要營造這樣一種氛圍,在用戶進行一個操作的時候,即時給予反饋,比如支付訂單的時候,即時告訴他支付的結果,成功或者失敗;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在他做下一步操作的時候,提前設想他可能要做的事情,比如客服中心頁面,會把一些用戶常問的問題諾列出來。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在他做下一步操作的時候,提前設想他可能要做的事情,比如客服中心頁面,會把一些用戶常問的問題諾列出來。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③ 空白頁插畫、走心文案

人是群居物種,內心都是害怕孤獨,渴望有人關愛的,所以我們可以為產品裡那些平淡無奇的地方配上一點人文關懷,比如走心的文案、可愛的插畫,減輕用戶的煩躁心裡,讓用戶能夠感受到親切。而這些細節能夠成為產品與用戶之間情感傳遞的橋樑,不僅能夠增加用戶對產品的好感度,還可以讓產品更加深入人心。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舉例實操

寫到最後我們來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一下實際工作中可以怎麼運用擬人形法則。

如下圖,當你想要用戶知道對圖1的區域進行操作的時候,會出現2、3、4的功能,那麼怎麼樣能夠讓用戶清楚明白的知道這一點呢?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首先我們可以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找這種例子,比如降國旗、捲紙、抽屜等等,都能讓人知道這一區域是可操作的,操作後會出現新的內容,所以我們就可以將這一認知結合到界面中

比如:

1. 在頁面放置一個小的拉繩(降國旗);

2. 將圖1區域圖形的邊緣做成捲紙的形式;

3. 將下方2、3、4的邊緣露出一點,讓人知道下方有內容(抽屜)

......

將現實中用戶熟悉的場景轉移嫁接到產品中,這樣的交互方式在第一眼就知道怎麼操作

擬人形法則在設計中的運用

而微信理財通用的就是第一個方法,降國旗,用戶看到這個小標誌,不用任何引導他都知道下方會有內容

總結

運用擬人形的方法能夠快速引起用戶的注意,建立積極正面的互動

擬人形不僅僅指的是模擬人的外形、動作、聲音、行為,還可以模擬人的情感,人對現實世界的感受

在遇到產品交互難題的時候,可以從生活中找例子,然後把它合理嫁接到產品設計上

參考文獻

http://www.uisdc.com/emotion-design-in-product-detail 於細微處動真情!聊聊產品細節中的情感化設計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046739794459001 設計法則第九招:擬人形

http://www.uisdc.com/prejudice-improve-design 這些深藏於人性的偏見,都是設計師手中的利器

書籍:通用設計法則

原文地址:https://www.ui.cn/detail/373854.html

作者地址:https://i.ui.cn/ucenter/292869.html

作者系列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