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帶你看一本書《親密關係》,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親密關係的建立,其實是在藉由這段關係找到真正的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內心沒有“軟肋”的人,積極面對一切問題。這本書值得被時常翻閱,每次閱讀都會讓自己有不一樣的體驗。

1. 親密關係的聖盃

“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這一章裡,作者闡明瞭好的親密關係並不僅僅是尋覓愛情,或者得到什麼,而是“追尋能激發人生意義與方向,並在我們受到考驗時,給與我們幫助的人際關係。”

這並不是教授你如何談戀愛,或者保持良好婚姻關係的書,而是在指導你在生活中尋找到自己的所需要,和願意付出的一段關係。

2. 月暈現象

正如我們大多數人的經驗一樣,在剛剛與對方相愛時,總是會看到對方最好的一面、呈現自己最好的一面,而隱藏了真實的自己。這就像月暈現象,月亮其實是不發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芒。

人們尋找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在尋找自己的“需要”,人類最大的兩個“需要”就是愛與被愛,延伸出來了很多情感,比如歸屬感、安全感、佔有慾等等一切。當我們意識到,我們開始和維繫一段親密關係都是基於“需要”,那麼就會明白,你對對方的各種要求,源於你自己的“需要”,你需要安全感、被重視......而不是對伴侶本身的要求。

你的“需要”會為你勾畫一個“理想情人”,足夠重視你、足夠耐心......在生活中遇到了看起來與“理想情人”相似的人,就會被吸引,但也會很容易陷入一個陷阱:對另一半有著來自於自己“理想”的期待,希望ta跟“理想情人”一模一樣,甚至更好。但這種期待往往造成的是巨大的壓力:除了對方會感受到這種期待的壓迫感,自己在無力改造對方時也將承受巨大的壓力。

你很容易誤解一些行為,比如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要求,然後誤認為“如果真的愛我,就會順從”,當對方達不到時,很容易產生“憤恨”,這些無疑於是對親密關係造成傷害的來源----恐懼和無知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所有的“想要”都來源自己的內心,尤其是成長過程中未被滿足的心理(歸屬感,被重視),我們對對方的期望並不是對方做的不夠好,而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在腦袋裡刻畫了一個,能滿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完美情人的樣子。我們不應該期待改造對方,而是學會接受。

也是我們常常說的,愛一個人本身,愛ta原本的樣子

。然後去問自己的內心,是否可以接受、愛這個人本身的樣子。如果可以,那就減少對對方的期待--成為“理想情人”的期待。當你發現你無需對方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你就能在內心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能感受到純粹的“愛”。

如果你始終都無法意識到這些,仍對對方無法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而感到憤恨不已,那麼不久,這段親密關係就會走向幻滅。

3. 幻滅

此處的幻滅並不是貶義詞,而是指,月暈光環消失,不再有錯覺。在自己需求得不到滿足下,兒童往往會做出以下四種偏差行為,而“大人其實也就是幼稚的小孩”,我們的需求與兒童時期的需求有關,我們現在的行為也無異於兒童。

-引起注意(吸引對方注意,此時不一定是正面的吸引);

-權力鬥爭(拒絕對方要求的,而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報復心理(你怎麼對我,我就怎麼對你,尤其在受到傷害時);

-自我放逐(隨便吧!反正我做什麼也沒用)。

權力鬥爭

這裡的“權力鬥爭”不僅僅是括號中那麼幾句解釋,而是在兩個人相處中互相指責、批評等等。這樣的行為往往來自於自己的“舊傷浮現”,並不是表面行為。

生氣,遠比直面心碎來的容易的多。所以在遇到問題時,很多人傾向於用生氣來掩飾自己舊時的傷痛。

情侶中女孩經常指責男孩不收拾家務,多次提醒後,爆發爭吵。男孩覺得這件事情沒有那麼嚴重,女生則認為嚴重地影響了自己的生活、心情。其實靜下心來想,這件事情可以推朔到女孩兒童時期,自己的意見不被尊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些小時候受過的傷害、情緒不會逝去,而是塵封在潛意識裡,直至被真正療愈。所以在成年以後,女孩多次提醒男孩收拾家務後,她的“兒時記憶”浮現,再次認為自己的意見不被尊重,所以對“這件小事”大發雷霆。

學會健康維繫親密關係後,我們應該意識到,當爭吵爆發之前,我們浮現的“舊傷”是什麼,告訴對方,需要自己和對方做出什麼樣的行為來治癒。這才是解決“權力鬥爭”的方法,不要讓表面的事情迷惑了自己。

除了生氣以外,還有一種情緒常出現在“權力鬥爭”中,那便是讓自己感覺到“對”的憤怒,為什麼人們喜歡用憤怒這種情緒,因為它會讓自己處於一種“我做的對,我說的是正確的”錯覺之中,讓對方為自己的痛苦負責,而錯失了認識真正深層次的原因的機會。

當我們剛認識一個人時,雙方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隨著親密關係的建立,越來越能看到雙方更深層次的喜怒哀樂。所以,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受到傷害,我們更應該思考,是我們最深的傷害被挖掘出來了,還是對方造成的傷害。因為如果是“舊傷”,我們應該盡全力療愈它,讓它不再躲回潛意識裡,而不是通過怪罪對方來掩飾自己的痛苦。

親密關係也存在正方和反方,正方相對樂觀積極,喜歡鼓勵、博愛、但不願意面對錯誤和痛苦;反方則態度悲觀消極,喜歡批評,但能把握住錯誤和痛苦。但兩個處在親密關係的人,並不是特定的正方或反方,而是根據在“權力鬥爭”時,或者簡單說在發生衝突時,其中一方所處的位置。

當剛開始爭吵時,你站在了反方,對對方的事物進行批評,而對方會自然而然站到正方,忽略錯誤、逃避痛苦。兩方是互補的,就像是一方提出方案,一方提出方案中不可行的地方......所以兩方並無對錯,只需要互相理解,就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相反的,如果互相無法理解和溝通,事情就會往著壞的方向愈行愈遠。所以如果你覺得現在的親密關係讓你覺得不舒服,你只需要放下立場或轉換一下立場,你的伴侶(另一方)就也會放下立場和轉換立場了。

堅持立場,無法理解對方、尊重對方,只能獲得不真實的安全感而已,卻有可能失去一段親密關係。

建立一段良好的親密關係、治癒雙方的傷痛,當然是需要有效溝通的,書中作者為我們羅列了八個溝通的綱要:

我想要什麼?

有沒有什麼誤會要先澄清?

我所表達的情緒,有哪些是真實的?

我或我伴侶的情緒,是不是似曾相識?

這種情緒是怎麼來的?

我該怎麼回應這種情緒?

情緒背後有哪些感覺?

我能不能用愛來回應這種感覺?

這裡講到的“我想要什麼”就是問自己深層次內心的需要,挖掘自己產生一些情緒的真正原因,不要錯認為所有的問題都是對方在傷害自己。雖然有時候生氣、憤怒之時,幾乎沒有辦法理性思考,那麼我們就應該多加練習,把這八個問題列在所看到的地方,書中、窗臺、桌上等等,提醒自己。

當對方在說話時,我們應該把ta看作是自己,自己是一面鏡子,才能理解對方的痛苦,也更能發掘自己內心的需要。

權力鬥爭從初期開始,很容易出現“報復”這種心態,故意去傷害對方、尖酸刻薄,而報復跟愛的本意背道而馳,我們需要剋制這種報復的衝動,等冷靜下來之後作出好的回應,成熟地建立一段好的親密關係。

4. 內省

首先你要相信,親密關係兩個人都要負100%的責任,而並不是50%;其次,在一段親密關係中,有一個定律:你付出什麼,就會得到什麼。

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內省”。這裡的內省並不是單純的指自我反省,而是在產生報復或自我放逐時需要靜心思考一些問題。作者總結了一些原則:

要解決問題,必須跳脫問題的框架;

所有的問題,其實都是經過偽裝的禮物和寶貴的經驗;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內心世界的投射;

每個人都有能力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負責;

自由並非來自答案,而是來自問題;

沒有什麼問題是大到愛無法解決的。

關於第一點,作者就在書中介紹了卡普曼三角(“戲劇三角形”):在問題中,會有三個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很多人處於問題之中時,會把自己代入其中一個或者多個角色(隨著情況的變化,角色之間會轉化)。比如當你覺得枕頭不舒服時,向你的伴侶抱怨枕頭讓自己身體難受(受害者),之後你可能會對此生氣,對你的伴侶發脾氣(迫害者),接著你或者伴侶可能會購買舒適的床墊解決這個問題(拯救者)。這就是三種角色之間的區別。

那麼在解決問題時,第一個原則就是跳出問題的框架,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要一味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因為大多數人有一個“偏好”,就是把自己包裝成(潛意識的,自己也有可能不自知)受害者,把對方定位成迫害者,因為這樣自己的負罪感會減輕,對方的內疚感會增強。但實際上,在憤怒和憤恨時,你的角色已經是迫害者了。

作者鼓勵所有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要逃避問題。因為每一個問題都來自於你覺得痛苦的經歷,所以當他們從潛意識中浮現上來時,也是你治癒它最好的時機。

自己才是應該對所有事情負百分百責任的人,而不是百分之五十或者都是對方的錯。你所看見的對方都是自己,意味著你認為對方是什麼角色時,應該思考那個角色是不是自己曾經的痛苦,你把它映射到了對方身上。我們要通過承擔自己的責任來擺脫過去的痛苦和解決當下的問題。

作者後面介紹了“擺脫恐懼”,就能找到真理。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都來源於我們的恐懼:我們左右為難,不知道哪個最適合、最好;其實內心、潛意識明明知道自己的“需要”,但是被恐懼矇蔽。這裡也想推薦《心靜的力量》,其中就有一個很重要的觀點:“免於恐懼,就能活的自由”。我們不應該懼怕失去,而是坦然地面對這些恐懼,才能被內心指引到真正想要的路上去。

親密關係的律動就像鐘擺

一邊是犧牲者,一邊是放縱者。應該有很多人都發現、很多理論也都講明,一個人吸引的伴侶身上總有很多相似性。因為當你扮演“犧牲者”的角色時,你吸引來的往往都是“放縱者”。這裡的角色與卡普曼三角形不一樣,不是指在解決問題的瞬間角色,而是性格角色或者是長期角色。

當你長期扮演犧牲者,你的伴侶就會慢慢更多扮演放縱者。所以,我們常常發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毫無底線的包容,反而換來對方變本加厲的放縱。

所以一旦自己意識到扮演犧牲者或者放縱者過甚,就要學會“修正”自己的心態和行為,讓“犧牲者”角色的自己真心實意地付出,而不是隻給予不接受;讓“放縱者”角色的自己真心的接受,而不是隻獲得不懂得付出。

除了以上這些,還有一種“依附”的情感會經常出現在內省的階段。這種情節仍然來源於成長階段的經歷,如果你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重視,就會盡可能“偽裝”出對方欣賞的樣子。映射到親密關係中時,很容易覺得對方“束縛”住了自己,因為“偽裝”的模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如果沒有意識到這是依附情節在作祟,我們就很容易責怪自己的伴侶。所以在覺得被束縛之時,想要“做自己”之時,應該要思考:到底是對方不讓你“做自己”,還是你的過去不讓你“做自己”?

接受陰影人物

陰影人物就是負面的自己。當你批評別人某一行為時,其實是對自己相似、相同的行為的批評。對別人的評價和回應就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不接受別人的部分,就是自己不喜歡自己的那個部分。如果想要獲得健康積極的心態,就應該先接納自己的黑暗面。

直接面對、承認自己的黑暗面需要極大的勇氣。認識到你不認可、不喜歡的對方行為的核心是什麼,不是具體某個行為,而是對方的內心什麼想法導致的這個行為;再思考自己是否有這樣的陰暗面,接受自己這個不討喜的部分;然後找出自己這個“陰影人物”的值得欣賞的地方,你就會發現這些也是對方身上被你忽視的閃光點。

除了不好的方面會被投射,好的方面也是會被投射。把這些隱藏在潛意識裡的“自我碎片”整合起來,耐心接納所有的自己,不僅會獲得一段更好的親密關係,更讓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

不應對性產生罪惡感

性的能量如果被正向運用,對建立親密關係是非常有益的。在性方面,有的人不僅會產生罪惡感,還可能產生不安全感、厭倦感、排斥感、緊張感、挫折感,這些情緒很多方面來自於自己的內心,對於性的恐懼,而非對於伴侶本身的排斥或厭倦。

與伴侶分享自己的秘密世界,讓ta和你一起走出這些來自於內心的恐懼、過去經歷的痛苦,才能衍生出更真實、強烈的親密感。

反思自己是否對伴侶產生競爭意識

雖然不可思議,但事實上,有很多人把競爭意識帶進了親密關係。如果成長過程需要的愛和重視沒有被滿足,人們很容易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愛與重視是有限的,從而產生競爭意識。在親密關係中,可能會通過批評、嘲笑、打壓對方來證明自己比對方更特別,或者通過表現自己比對方更優秀來表示自己比對方更重要.....這樣的競爭不會有贏家。

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就是正確認識和承認問題的存在。思考確認自己是否已經把競爭意識帶入了親密關係中;如果有,承認自己在與伴侶進行競爭,然後反問自己這樣的競爭值不值得,相信你內心的力量就會結束這樣荒謬的競爭。

內省階段中的恐懼和懷疑

強大的內心就是可以消除恐懼和懷疑。在面臨重大轉折點時,懷疑的聲音就會變大,把你過去的傷痛投射到未來,限制你的想法,讓你無法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懷疑心理會讓你對未來、親密關係、愛產生恐懼,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不會成功。

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很可能在某一階段或產生問題時,你的內心會產生懷疑:你在這段親密關係中是否付出和得到了足夠的愛,對方是不是你的靈魂伴侶.....然後會想要放棄這段親密關係,離開你的伴侶,因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或自己不會擁有一段好的親密關係。

這時候你要問自己的內心,你這些懷疑是來自於愛還是來自於恐懼:你認為離開對方,是因為對自己、對對方的愛;還是恐懼腦海中猜想的不好的未來?

你的內心會幫你找到真正的自己,作出正確的選擇。

5. 啟示

認識到真正的自己,能全心全意地愛人(不僅是伴侶,而是人類),也能全心全意地接納來自外界的愛。

有的人需要按部就班地經歷前面三個階段:從月暈現象,都幻滅最後內省,然後找到真正的自己和靈魂關係。

有的人則如“神蹟”降臨,在某一時刻,突然豁然開朗。

還有一種,是“快捷方式”式的啟示:“如果你想盡快到達一個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經在那裡了”。如果你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與對方建立靈魂伴侶般的親密關係,那麼最快的方式,就是你想象、認可你現在就是在一段靈魂伴侶般的親密關係中、在愛的關懷下。破除懷疑和恐懼,享受愛帶來的快樂!

把被動變為主動,不要被傷害親密關係的情緒牽著走,主動認識、承認、接納這些部分,從“不得不”變為“主動選擇”做什麼、想什麼。

親密關係不僅僅是與伴侶建立靈魂關係,更是找到真正的自我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結果,全部取決於內心----內心對愛的追求。

認識到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痛苦映射,接受、原諒、包容、治癒自己封藏起來的痛苦,理解對方和接納對方作為一個獨立、完整、不完美的人,愛一個人的全部,而不是理想中的“ta”。

學會內省,把內心深處的“愛”找到,讓它驅除你對過去發生事情的恐懼和懷疑,消除你對未發生事情的恐懼和懷疑,讓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都是來源於愛,而不是恐懼和傷痛。

6. 結語

這裡摘抄了作者的詩:

兩個相愛的人

在地球上創造了一座伊甸園,

並開啟了天堂之門。

經驗說:“這是不可能的。”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驕傲說:“這太可笑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謹慎說:“這太冒失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理性說:“這不合理。”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迷信說:“這會帶來黴運。”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遠見說:“這沒有希望。”

愛說:“事無好壞,詮釋在人。”

當你說話時,要讓你的話語發自於愛。

當你沉默時,要讓你的沉默發自於愛。

當你罵人時,要讓你的責罵發自於愛。

當你與伴侶相互保護時,你們彼此的保護也應該發自於愛。

讓愛在你的生命裡生根,

美好的事就會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