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亲密关系》,作者:克里斯多福·孟

亲密关系的建立,其实是在借由这段关系找到真正的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内心没有“软肋”的人,积极面对一切问题。这本书值得被时常翻阅,每次阅读都会让自己有不一样的体验。

1. 亲密关系的圣杯

“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克里斯多福·孟

这一章里,作者阐明了好的亲密关系并不仅仅是寻觅爱情,或者得到什么,而是“追寻能激发人生意义与方向,并在我们受到考验时,给与我们帮助的人际关系。”

这并不是教授你如何谈恋爱,或者保持良好婚姻关系的书,而是在指导你在生活中寻找到自己的所需要,和愿意付出的一段关系。

2. 月晕现象

正如我们大多数人的经验一样,在刚刚与对方相爱时,总是会看到对方最好的一面、呈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而隐藏了真实的自己。这就像月晕现象,月亮其实是不发光的,它只是反射太阳的光芒。

人们寻找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在寻找自己的“需要”,人类最大的两个“需要”就是爱与被爱,延伸出来了很多情感,比如归属感、安全感、占有欲等等一切。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开始和维系一段亲密关系都是基于“需要”,那么就会明白,你对对方的各种要求,源于你自己的“需要”,你需要安全感、被重视......而不是对伴侣本身的要求。

你的“需要”会为你勾画一个“理想情人”,足够重视你、足够耐心......在生活中遇到了看起来与“理想情人”相似的人,就会被吸引,但也会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对另一半有着来自于自己“理想”的期待,希望ta跟“理想情人”一模一样,甚至更好。但这种期待往往造成的是巨大的压力:除了对方会感受到这种期待的压迫感,自己在无力改造对方时也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你很容易误解一些行为,比如提出一个又一个的要求,然后误认为“如果真的爱我,就会顺从”,当对方达不到时,很容易产生“愤恨”,这些无疑于是对亲密关系造成伤害的来源----恐惧和无知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所有的“想要”都来源自己的内心,尤其是成长过程中未被满足的心理(归属感,被重视),我们对对方的期望并不是对方做的不够好,而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在脑袋里刻画了一个,能满足自己一切需求的完美情人的样子。我们不应该期待改造对方,而是学会接受。

也是我们常常说的,爱一个人本身,爱ta原本的样子

。然后去问自己的内心,是否可以接受、爱这个人本身的样子。如果可以,那就减少对对方的期待--成为“理想情人”的期待。当你发现你无需对方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你就能在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的需要,能感受到纯粹的“爱”。

如果你始终都无法意识到这些,仍对对方无法完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感到愤恨不已,那么不久,这段亲密关系就会走向幻灭。

3. 幻灭

此处的幻灭并不是贬义词,而是指,月晕光环消失,不再有错觉。在自己需求得不到满足下,儿童往往会做出以下四种偏差行为,而“大人其实也就是幼稚的小孩”,我们的需求与儿童时期的需求有关,我们现在的行为也无异于儿童。

-引起注意(吸引对方注意,此时不一定是正面的吸引);

-权力斗争(拒绝对方要求的,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报复心理(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尤其在受到伤害时);

-自我放逐(随便吧!反正我做什么也没用)。

权力斗争

这里的“权力斗争”不仅仅是括号中那么几句解释,而是在两个人相处中互相指责、批评等等。这样的行为往往来自于自己的“旧伤浮现”,并不是表面行为。

生气,远比直面心碎来的容易的多。所以在遇到问题时,很多人倾向于用生气来掩饰自己旧时的伤痛。

情侣中女孩经常指责男孩不收拾家务,多次提醒后,爆发争吵。男孩觉得这件事情没有那么严重,女生则认为严重地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心情。其实静下心来想,这件事情可以推朔到女孩儿童时期,自己的意见不被尊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小时候受过的伤害、情绪不会逝去,而是尘封在潜意识里,直至被真正疗愈。所以在成年以后,女孩多次提醒男孩收拾家务后,她的“儿时记忆”浮现,再次认为自己的意见不被尊重,所以对“这件小事”大发雷霆。

学会健康维系亲密关系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当争吵爆发之前,我们浮现的“旧伤”是什么,告诉对方,需要自己和对方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来治愈。这才是解决“权力斗争”的方法,不要让表面的事情迷惑了自己。

除了生气以外,还有一种情绪常出现在“权力斗争”中,那便是让自己感觉到“对”的愤怒,为什么人们喜欢用愤怒这种情绪,因为它会让自己处于一种“我做的对,我说的是正确的”错觉之中,让对方为自己的痛苦负责,而错失了认识真正深层次的原因的机会。

当我们刚认识一个人时,双方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随着亲密关系的建立,越来越能看到双方更深层次的喜怒哀乐。所以,当我们在一段关系中受到伤害,我们更应该思考,是我们最深的伤害被挖掘出来了,还是对方造成的伤害。因为如果是“旧伤”,我们应该尽全力疗愈它,让它不再躲回潜意识里,而不是通过怪罪对方来掩饰自己的痛苦。

亲密关系也存在正方和反方,正方相对乐观积极,喜欢鼓励、博爱、但不愿意面对错误和痛苦;反方则态度悲观消极,喜欢批评,但能把握住错误和痛苦。但两个处在亲密关系的人,并不是特定的正方或反方,而是根据在“权力斗争”时,或者简单说在发生冲突时,其中一方所处的位置。

当刚开始争吵时,你站在了反方,对对方的事物进行批评,而对方会自然而然站到正方,忽略错误、逃避痛苦。两方是互补的,就像是一方提出方案,一方提出方案中不可行的地方......所以两方并无对错,只需要互相理解,就可以达到双赢的局面。相反的,如果互相无法理解和沟通,事情就会往着坏的方向愈行愈远。所以如果你觉得现在的亲密关系让你觉得不舒服,你只需要放下立场或转换一下立场,你的伴侣(另一方)就也会放下立场和转换立场了。

坚持立场,无法理解对方、尊重对方,只能获得不真实的安全感而已,却有可能失去一段亲密关系。

建立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治愈双方的伤痛,当然是需要有效沟通的,书中作者为我们罗列了八个沟通的纲要:

我想要什么?

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

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真实的?

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这里讲到的“我想要什么”就是问自己深层次内心的需要,挖掘自己产生一些情绪的真正原因,不要错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对方在伤害自己。虽然有时候生气、愤怒之时,几乎没有办法理性思考,那么我们就应该多加练习,把这八个问题列在所看到的地方,书中、窗台、桌上等等,提醒自己。

当对方在说话时,我们应该把ta看作是自己,自己是一面镜子,才能理解对方的痛苦,也更能发掘自己内心的需要。

权力斗争从初期开始,很容易出现“报复”这种心态,故意去伤害对方、尖酸刻薄,而报复跟爱的本意背道而驰,我们需要克制这种报复的冲动,等冷静下来之后作出好的回应,成熟地建立一段好的亲密关系。

4. 内省

首先你要相信,亲密关系两个人都要负100%的责任,而并不是50%;其次,在一段亲密关系中,有一个定律:你付出什么,就会得到什么。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省”。这里的内省并不是单纯的指自我反省,而是在产生报复或自我放逐时需要静心思考一些问题。作者总结了一些原则:

要解决问题,必须跳脱问题的框架;

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的经验;

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

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关于第一点,作者就在书中介绍了卡普曼三角(“戏剧三角形”):在问题中,会有三个角色--拯救者、迫害者和受害者。很多人处于问题之中时,会把自己代入其中一个或者多个角色(随着情况的变化,角色之间会转化)。比如当你觉得枕头不舒服时,向你的伴侣抱怨枕头让自己身体难受(受害者),之后你可能会对此生气,对你的伴侣发脾气(迫害者),接着你或者伴侣可能会购买舒适的床垫解决这个问题(拯救者)。这就是三种角色之间的区别。

那么在解决问题时,第一个原则就是跳出问题的框架,弄清楚自己的角色,不要一味地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为大多数人有一个“偏好”,就是把自己包装成(潜意识的,自己也有可能不自知)受害者,把对方定位成迫害者,因为这样自己的负罪感会减轻,对方的内疚感会增强。但实际上,在愤怒和愤恨时,你的角色已经是迫害者了。

作者鼓励所有人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要逃避问题。因为每一个问题都来自于你觉得痛苦的经历,所以当他们从潜意识中浮现上来时,也是你治愈它最好的时机。

自己才是应该对所有事情负百分百责任的人,而不是百分之五十或者都是对方的错。你所看见的对方都是自己,意味着你认为对方是什么角色时,应该思考那个角色是不是自己曾经的痛苦,你把它映射到了对方身上。我们要通过承担自己的责任来摆脱过去的痛苦和解决当下的问题。

作者后面介绍了“摆脱恐惧”,就能找到真理。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来源于我们的恐惧:我们左右为难,不知道哪个最适合、最好;其实内心、潜意识明明知道自己的“需要”,但是被恐惧蒙蔽。这里也想推荐《心静的力量》,其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免于恐惧,就能活的自由”。我们不应该惧怕失去,而是坦然地面对这些恐惧,才能被内心指引到真正想要的路上去。

亲密关系的律动就像钟摆

一边是牺牲者,一边是放纵者。应该有很多人都发现、很多理论也都讲明,一个人吸引的伴侣身上总有很多相似性。因为当你扮演“牺牲者”的角色时,你吸引来的往往都是“放纵者”。这里的角色与卡普曼三角形不一样,不是指在解决问题的瞬间角色,而是性格角色或者是长期角色。

当你长期扮演牺牲者,你的伴侣就会慢慢更多扮演放纵者。所以,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毫无底线的包容,反而换来对方变本加厉的放纵。

所以一旦自己意识到扮演牺牲者或者放纵者过甚,就要学会“修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让“牺牲者”角色的自己真心实意地付出,而不是只给予不接受;让“放纵者”角色的自己真心的接受,而不是只获得不懂得付出。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一种“依附”的情感会经常出现在内省的阶段。这种情节仍然来源于成长阶段的经历,如果你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重视,就会尽可能“伪装”出对方欣赏的样子。映射到亲密关系中时,很容易觉得对方“束缚”住了自己,因为“伪装”的模样并不是真实的自己。

如果没有意识到这是依附情节在作祟,我们就很容易责怪自己的伴侣。所以在觉得被束缚之时,想要“做自己”之时,应该要思考:到底是对方不让你“做自己”,还是你的过去不让你“做自己”?

接受阴影人物

阴影人物就是负面的自己。当你批评别人某一行为时,其实是对自己相似、相同的行为的批评。对别人的评价和回应就是自己内心的投射。

不接受别人的部分,就是自己不喜欢自己的那个部分。如果想要获得健康积极的心态,就应该先接纳自己的黑暗面。

直接面对、承认自己的黑暗面需要极大的勇气。认识到你不认可、不喜欢的对方行为的核心是什么,不是具体某个行为,而是对方的内心什么想法导致的这个行为;再思考自己是否有这样的阴暗面,接受自己这个不讨喜的部分;然后找出自己这个“阴影人物”的值得欣赏的地方,你就会发现这些也是对方身上被你忽视的闪光点。

除了不好的方面会被投射,好的方面也是会被投射。把这些隐藏在潜意识里的“自我碎片”整合起来,耐心接纳所有的自己,不仅会获得一段更好的亲密关系,更让自己找到内心的平静。

不应对性产生罪恶感

性的能量如果被正向运用,对建立亲密关系是非常有益的。在性方面,有的人不仅会产生罪恶感,还可能产生不安全感、厌倦感、排斥感、紧张感、挫折感,这些情绪很多方面来自于自己的内心,对于性的恐惧,而非对于伴侣本身的排斥或厌倦。

与伴侣分享自己的秘密世界,让ta和你一起走出这些来自于内心的恐惧、过去经历的痛苦,才能衍生出更真实、强烈的亲密感。

反思自己是否对伴侣产生竞争意识

虽然不可思议,但事实上,有很多人把竞争意识带进了亲密关系。如果成长过程需要的爱和重视没有被满足,人们很容易认为这个世界上的爱与重视是有限的,从而产生竞争意识。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通过批评、嘲笑、打压对方来证明自己比对方更特别,或者通过表现自己比对方更优秀来表示自己比对方更重要.....这样的竞争不会有赢家。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正确认识和承认问题的存在。思考确认自己是否已经把竞争意识带入了亲密关系中;如果有,承认自己在与伴侣进行竞争,然后反问自己这样的竞争值不值得,相信你内心的力量就会结束这样荒谬的竞争。

内省阶段中的恐惧和怀疑

强大的内心就是可以消除恐惧和怀疑。在面临重大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就会变大,把你过去的伤痛投射到未来,限制你的想法,让你无法认识到真正的自己。怀疑心理会让你对未来、亲密关系、爱产生恐惧,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不会成功。

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很可能在某一阶段或产生问题时,你的内心会产生怀疑:你在这段亲密关系中是否付出和得到了足够的爱,对方是不是你的灵魂伴侣.....然后会想要放弃这段亲密关系,离开你的伴侣,因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或自己不会拥有一段好的亲密关系。

这时候你要问自己的内心,你这些怀疑是来自于爱还是来自于恐惧:你认为离开对方,是因为对自己、对对方的爱;还是恐惧脑海中猜想的不好的未来?

你的内心会帮你找到真正的自己,作出正确的选择。

5. 启示

认识到真正的自己,能全心全意地爱人(不仅是伴侣,而是人类),也能全心全意地接纳来自外界的爱。

有的人需要按部就班地经历前面三个阶段:从月晕现象,都幻灭最后内省,然后找到真正的自己和灵魂关系。

有的人则如“神迹”降临,在某一时刻,突然豁然开朗。

还有一种,是“快捷方式”式的启示:“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如果你想要找到真正的自己,与对方建立灵魂伴侣般的亲密关系,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你想象、认可你现在就是在一段灵魂伴侣般的亲密关系中、在爱的关怀下。破除怀疑和恐惧,享受爱带来的快乐!

把被动变为主动,不要被伤害亲密关系的情绪牵着走,主动认识、承认、接纳这些部分,从“不得不”变为“主动选择”做什么、想什么。

亲密关系不仅仅是与伴侣建立灵魂关系,更是找到真正的自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结果,全部取决于内心----内心对爱的追求。

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痛苦映射,接受、原谅、包容、治愈自己封藏起来的痛苦,理解对方和接纳对方作为一个独立、完整、不完美的人,爱一个人的全部,而不是理想中的“ta”。

学会内省,把内心深处的“爱”找到,让它驱除你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恐惧和怀疑,消除你对未发生事情的恐惧和怀疑,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是来源于爱,而不是恐惧和伤痛。

6. 结语

这里摘抄了作者的诗:

两个相爱的人

在地球上创造了一座伊甸园,

并开启了天堂之门。

经验说:“这是不可能的。”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骄傲说:“这太可笑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谨慎说:“这太冒失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理性说:“这不合理。”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迷信说:“这会带来霉运。”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远见说:“这没有希望。”

爱说:“事无好坏,诠释在人。”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

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

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

当你与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

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

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