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時節|凜冬將至 Winter is Coming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冬至是天文意義上冬天的開始,冬至一到表示寒冬已至。冬至這天,陽氣始至,上升才逼天氣寒徹,陰寒達到極致,天最冷;冬至是一年中陰陽轉換的關鍵節氣,也是一年二十四個節氣循環的開始。

進入冬至後,人們把這段時間每九天為一組,然後數著度過,也就是數九,冬至節氣的第一天,即是一九的第一天,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動。

“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故為“蚯蚓結”。

“二候糜角解”,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糜感陰氣漸退角便開始脫落。

“三候水泉動”,水乃天一之陽所生,一陽初生,所以雖然地表嚴寒,但山中的泉水已經暗暗開始流動了。

冬至又稱“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不過吃餃子成為多數中國人冬至的 風俗。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據傳,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記得翻閱古籍的時候,曾見江南一帶一種舊俗的記載,每到冬至,閨房裡的女子要畫一種很雅的圖畫,畫的是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後,則九九寒冬已盡,春天到來。更有韻致的是, 古代的女子在冬至以後曉妝染梅,每天以胭脂畫圖一圈,畫完八十一圈, 就畫成了杏花,暖暖的春天就來了。這可謂獨出機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節的變換又與佳人曉妝的胭脂融合在一起,讓人叫絕,難怪有人寫詩說: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初回。

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這種冬至的風俗雖然簡單,但經過心靈的醞釀,則承載了殷殷情愫。正所謂:

冬至忽已至,春意暗萌動。一個新的輪迴又要開始了。 由於自冬至起要開始這個新的輪迴循環,古人便認為冬至日是大吉之日,是一個節慶之日。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 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這天朝廷上下要 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 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冬至作為一個安靜之節,也是為了順應陽氣剛萌動的節氣特徵。這一日關閉城門,關閉市場,停息戰事,禁止喧鬧,所以,冬至的夜也是一年中最安靜的長夜。漫漫長夜裡,古人在冬至這天對一年回首往顧,也常有懷舊情結。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國人的故鄉情結尤為根深蒂固,這與中國傳統文 化的影響密切相關。曾經中國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社會,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鄉村社群狀態,以家庭為單位,以家族為統攝,缺乏變遷的動力,更側重於維持現實生活,並受到道統觀念的影響,形成了中規中矩、保守謹慎、安貧樂道的國民性格,重視家庭、親情、倫理和孝道,有人生百道孝為先的觀念,重視故鄉和鄉情便是這種觀念的昇華。

在民間諺語中,就有很多關於故土和鄉情的表達一直流傳著,比如:“人離鄉賤,物離鄉貴”“寧 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等,都是對這種感情的樸素表達。

古往今來,難以計數的人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緬懷故鄉,其中,詩人的懷鄉詩歌表達得更為真摯感人。

唐代詩人王灣《次北固山下》寫遊歷江南的風光:“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 殘夜,江春人舊年。”格調壯美、意境開闊,最後一句:“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他鄉雖好,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洛陽,歸雁傳鄉書,表達思鄉之情。同是唐代詩人的岑參,思鄉詩歌更是情深意切,其詩《渭水 思秦川》曰:“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平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 古代交通、通信極不發達,一旦離鄉,前路漫漫,關山重重,歸期難料。 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以鄉愁為寄,汩汩而出的是美麗而憂傷的詩句,成為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故鄉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到底什麼才最能代表故鄉,恐怕誰也說不清。門前的那棵粗壯的古樹?上學途經的那條溪流?夥伴們郊遊的那個春天?說到底,在我們的印象裡,故鄉更多是作為一種抽象的情感的歸屬地,永遠地停留在那裡。他是不會發生變化的,隨時等待著你的迴歸,給你溫暖,給你慰藉。

不過,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後,千百年來我們所熟知的鄉土, 以往農業文明所建立的穩固不變的傳統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秩序逐一被打破,在這樣一股城市化浪潮中,無論是自然環境、生活方式還是價值觀念,都在快速地,以一種一去不回頭的姿態變化著。故鄉早已回不去了, 許多人會這樣感懷。百年不移的村莊,房前屋後的樹木,蜿蜒的道路,起伏的山坡,水波粼粼的池塘,鳥兒歡鳴,蟋蟀彈唱,炊煙裊裊,雞犬相聞...... 這曾經是中國鄉村中最普遍的景象,這些有關永恆的願望,在大時代的浪潮之下,短短几十年間都一一消散了。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人生常有的一種失落是,你以為能夠永恆的東西,在你的眼裡慢慢地磨蝕,而你也從最初的無能為力變得無動於衷,一切兼顧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消散了的一切又重新在心頭凝結,繼而又一次飄散。我們在情感上留戀鄉村,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它的不變,認為它不會變化,鄉村關照我們內心深處關於永恆的某種隱秘的願望,那種想象中的、田園詩歌般的農耕生活。

人就是這樣,既然未來變幻無窮,遙不可期,那麼我們只好在已經定格的過去尋找一些永恆的東西來自我慰藉。我想,這也是人之常情吧。正如《徒然草》裡說的:“仔細想來,世間萬事都能忘懷,唯有對故鄉親鄰 往事的眷戀,最難放下。”那些曾經的擦肩而過,忍痛別離,常常令人肝腸寸斷。故鄉的山水,幾番夢迴,恐怕終將成故鄉縹緲的雲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我記憶中的故鄉,沒有地平線,有的只是連綿不絕的山岡,以及山岡上獵獵的風與樹......

(以上圖文源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人間時節》,點擊“閱讀原文”瞭解更多)

人间时节|凛冬将至 Winter is Coming

作為知名人文地理攝影師,作者從多年的中國人文地理攝影作品中精選的最具東方意蘊的作品,完美詮釋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讓讀者充分感知中國人文與風景的博大與溫情。大學哲學專業的知識積累,作者亦以優美哲思的文字為你重新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在享受美的同時給你以思想啟迪和文化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