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大的海难之”泰兴号“沉船事件,死亡1800余人

“泰兴号”商船长50米,宽10米,重1000多吨。1822年1月(道光二年)从厦门港出发,朝古称爪哇的印尼驶去,为避海盗抢掠绕道西沙,不幸触礁沉没。1999年5月,澳大利亚一家海洋公司在南中国海附近把“泰兴号”打捞出水,并捞获了35万件中国清代瓷器。这些瓷器大都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德化生产的用于出口亚洲市场的青花瓷,主要以青花盘、碗、杯、碟、罐、盖碗等日用瓷为主。

1999年5月被打捞出水的“泰兴号”沉船,船长50多米,宽约15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1822年1月,“泰兴号”在印尼沉没,当时船上载有近2000名乘客、船员,以及价值连城的中国陶瓷,这些陶瓷大都产自德化。 完整,有“月记”款识,为当地传世品。

打捞

1999年5月在南中国海域附近被打捞出水的“泰兴号”沉船上盛载着价值连城的中国陶瓷,这些陶瓷大都产自德化。2000年,打捞者在德国斯图加特城将这批瓷器进行长期展览,并于当年11月17日至25日将这些瓷器悉数拍卖,总成交额高达3000多万德国马克,这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一次拍卖会。德化县得知消息后,在拍卖会的最后一天从拍卖现场购得了72件瓷器,但是当时购回的72件瓷器质量普通。

台湾子朋水下文化服务公司董事长程子朋与印尼、新加坡等地的一些华人同行,得知“泰兴号”沉船上还有瓷器时,再次来到沉船事故发生地,耗费了30多万元打捞出水数百件完整的、质地精美的古瓷,包括碗、盘、粉盒、盖罐及西洋瓷等,这些瓷器大部分也是来自德化。据程先生说,他此次捐赠了36件瓷器,希望能以实际行动,号召海外的华人们,尽量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让一些流散在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祖国,以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据陪同程子朋先生参加捐赠仪式的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叶文程先生介绍,此次程先生捐赠的36件德化窑瓷是从“泰兴号”上打捞出水的瓷器珍品,它不仅验证了德化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影响,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德化窑瓷、德化瓷外销史及中国古代港口的贸易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打捞揭秘

曾参与清代商船“泰兴号”打捞工作的台胞程先生,耗费大量资金,几经辗转,终于将打捞出水的36件沉船古瓷,送回了它的故乡——德化这批“出水瓷”的回归,不但保护了祖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揭开了“泰兴号”沉船事件一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一个遗憾:65万件瓷器被打碎

1999年5月在印尼海域附近被打捞出水的“泰兴号”,船长50多米,宽15米,重1000多吨,是当时少有的巨型中国帆船。1822年,“泰兴号”为了逃避海盗的抢掠,突然改变原来的航行线路。不幸的是,当船驶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海面上,船体触礁,船身入水,并在一个小时之内迅速沉没。当时同行的还有另外一艘小型的帆船,小帆船的船员得到求助的信号后,立即上前营救,但是仅仅救出了船上的18名乘客。两天后,一艘由前海军上尉詹姆斯珍珠率领的满载鸦片的英国货轮“印第安那号”,从印度去波特维亚途中,驶达“泰兴号”遇难的海域,船长和其他船员冒着生命危险,又救出了180名在海上漂流的幸存者。据幸存者介绍,当时船上载有近2000名乘客及船员。

1999年5月,英国海难打捞专家迈克哈彻率领打捞队伍和“不平静号”打捞船,在贝尔威得暗礁附近的海域勘探一条16世纪沉没的中国货船时,无意中发现了“泰兴号”。程先生说,迈克哈彻从沉船上打捞到了多达近100万件的中国瓷器。这批瓷器都出自闽南的窑口,其中大约有80%来自德化。当迈克哈彻等人发现了这批数量巨大的瓷器后,为了更好地炒作,获得更多的商业利益,他们将其余被打捞上来的65万件品相一般的古瓷敲碎,推入海里。最后,在拍卖会上,人们只能见到35.6万件中国瓷器了。

关于这段幕后的故事,鲜有人知道。对此,程先生感到万分的愤慨和百般的无奈。

程先生还透露,当打捞工作进行到第三个月时,印尼海军发现了迈克哈彻打捞沉船的手续是假的,欲通缉他。由于时间仓促,“泰兴号”船尾还有两个舱未被打开,哈彻就仓皇逃跑了。今年,当程先生他们重新回到“泰兴号”沉船打捞点进行打捞时,发现这两个舱已经被当地渔民打开了。

由于水下作业难度很大,3个月的打捞过程中,共耗去迈克哈彻近300万美元。但是,这批数量巨大的中国瓷器的拍卖,却给他带来了高达500万美元的利润。

一个原则:不能违背道德 对于“泰兴号”是否从厦门港出发这一问题,程先生认为,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厦门港已经封闭,因而“泰兴号”不太可能从厦门港出发。而且厦门港是官方的码头,“泰兴号”如此大的商船遇难后,当时国内却没有相关的资料记载,这是不现实的。因而,程先生猜测,该船有可能是从当时晋江等地的民间港口偷渡出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