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你要明白這幾點?

向日葵心理諮詢中心創辦人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知名關係親子專家


看一個人的行為,不能光看行為,也許這些行為的背後存在著很多的情緒,我們要學會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

有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來訪者,她學歷很高,但是不管做什麼事情她都非常地小心翼翼。

我問她,在你小心翼翼的背後,想到了誰?為什麼我感覺你在小心翼翼地對待我的時候,我有一種被討好的感覺。

她跟我說,想到了她媽媽。

她媽媽是一個特別焦慮的人,以至於她對孩子的管教非常嚴厲。這種嚴厲不是說打她罵她,而是不停地告訴她,你做的不夠好。所以,每次,她都要看媽媽的臉色。如果看到媽媽的臉色好,她就稍微跟媽媽親近一點。如果看到媽媽的臉色不太好,她就立刻回去面壁或檢討自己做錯了什麼。

這段經歷導致她成年後走路總是低著頭,不自信,做事情小心翼翼。

其實,她小心翼翼行為的背後跟她在家庭中所遭受到的環境和被爸媽對待的方式有關。她的這種行為是對媽媽的討好。

她學習成績非常好,原因是她媽媽經常數落她,說她這不夠好,那不夠好。為了達到媽媽的要求,她努力地成為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

成績好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讀書是她媽媽唯一不會否認她的地方,每當她收穫了好成績時,媽媽臉上就會露出一些欣慰的神態。

當她走進諮詢室時,我的臉上露出了一點微笑,我的這種行為讓她感到很放鬆。

實際上,她的這種行為背後充滿著委屈和憤怒,但她不能表達出來,所以要去壓抑這些情緒。當我說出那句,我似乎有一種被討好的感覺,你想到了誰?她說想到了媽媽時,哭了整整半個小時,邊哭邊說,“我不是那麼差的,你不應該這樣對待我,我一直努力做到最好,但總得不到你的肯定......”

她把我當成了她媽,把本該對她媽媽講的話說給了我聽。

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你要明白這幾點?

胡慎之心理

-1-

什麼是共情?

共情是一個很複雜的名詞,解釋起來很難,但只要你體會過共情的感覺,你就知道共情是怎麼回事了。

我用一個例子來描述吧。

有一個個案,他來找我是因為他發現自己演講的時候特別緊張,焦慮,渾身冒汗,臉發熱,覺得自己很沒用,一個演講就讓自己成了這個樣子。

我沒有直接去安慰他,“最起碼你做了一個演講或怎樣?”當時,我坐在那愣了一會,然後說:“有時候我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跟你一樣,我也會不知所措,很緊張。”聽我說完,他愣愣地看了我好一會兒,“老胡,你是一個非常懂我的人。”那一刻,他感覺到了被共情。

我沒有誇張地安慰他,而是說出了自己的感受。

一般情況下,你的感受是否真實,對方是可以感受到的。

如果一位媽媽想跟孩子共情,比如,孩子摔倒了,摔得很疼,媽媽把孩子抱在懷裡,“寶貝,我能感覺到,你一定摔得很疼吧。如果很疼的話,那就哭出來。”媽媽這種言行舉止就是在跟孩子共情。

媽媽不是聖人,媽媽也會有自己的情緒反應,當孩子的情緒影響到了媽媽的情緒時,媽媽要不要去表達?如何表達呢?

第一,全然地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

有的媽媽認為,自己悲傷的情緒不能被孩子看到,一旦被孩子看到,會擔心孩子有壓力。於是,媽媽們決定忍住,撐住,哪怕再苦再累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達出自己的情緒。

實際上,媽媽不用這麼辛苦,你們完全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即使表達出來了,也不代表你們是一個無能無力的人。

表達自己的情緒,但情緒不要見諸行動,同時把握好一定的尺度。

第二,真實的完整的媽媽才是一位好媽媽。

千萬不要做一位虛偽的不真誠的媽媽。

有一些來訪者曾對我說過,“幼年時,經常需要去猜測媽媽的情緒。明明很生氣,但還是告訴我們沒事。我問她是不是很難過,她說沒有”。其實,我的來訪者已經完全能體會到媽媽的難過了,但她還是否認。這會讓他對自己的判斷產生懷疑,難道我的判斷是錯的,有問題的?

很小的時候,他就學會了看對方的表情,懂得察言觀色。

有的家長可能會以為,察言觀色是情商高的表現。

你們誤會了,察言觀色是對所有人都有防備的狀態,連最親愛的媽媽也要防備。所以,當你的孩子是這樣情況時,可能身為父母的你們要省視一下,“我呈現給孩子的到底是一個怎樣的自己?”

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的表達。

第三,情緒表達與見諸行動。

有些人的憤怒和恐懼不用口頭來表達,直接用行動,比如,直接離開對方,冷暴力對待對方,這些都叫做見諸行動。

第四,媽媽要看到自己情緒背後的感受。

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你要明白這幾點?

胡慎之心理

-2-

媽媽要學什麼?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孩子很多的行為容易引起媽媽的情緒。

例如,孩子在學校受到了別人的欺負,回到家後,媽媽沒有共情孩子,反而選擇用很憤怒的方式去對待,這是為什麼?

因為在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時,媽媽沒有能力保護孩子,內心感受到了沮喪和愧疚。但是自己的這種感受是無法表達出來的,於是採用了憤怒的方式。

作為孩子,他是弄不清楚媽媽為什麼要在我受到委屈後,如此憤怒,對我打罵的。

當媽媽遇到了類似的事情,自己情緒有特別大的起伏時,儘量不要做任何重大的決定。俗話說,“衝動是魔鬼”,那一刻,和自己的感受待在一起吧。

很多媽媽在衝動行為後感到內疚,與其打罵後內疚,不如在行為之前,控制並覺察自己。

很多媽媽看我的微信公眾號是想學到相關的方法或工具,當然,內容裡是有工具和方法的。

但我一直認為,如果做父母的沒有理解自己,總是用孩子的狀態來扮演媽媽的角色,即使我給了你一個很好的工具,你也用不上。

第一,所學的工具不一定適合你和孩子。

每一對親子關係都是不一樣的,適合我的不一定適合你。

雖然我一直認為自己是親子教育專家,實際上,這個稱謂任何人都沒有權力當。大部分時候,我們更多的是通過家庭訪談的方式去理清楚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去用恰當的語言來呈現各自的問題,然後讓每一位家庭成員都看到。

為什麼我要這樣做?

原因是很多時候,家庭成員中的每個人都忽略了或沒有意識到各自問題的存在。

當你看到了問題之後,一定會做出改變,如果你還愛孩子,愛家庭,想生活的更好一些的話。

因此,出去講課的時候,我一般不會簡單地給予大家工具。

因為有些媽媽明明是恨孩子的,有了一些工具後,媽媽恨孩子就更簡單了。有些媽媽總想著控制孩子,有了一些工具後,控制孩子就變得更簡單了。這對孩子來說絕對不是福祉,而是一場災難。

我一直認為,媽媽首先要做的是覺察自己的情緒,覺察行動背後的感受等等。

第二,為什麼我們需要跟孩子建立一種關係。你的目的是什麼?動機是什麼?

媽媽們要弄明白,為什麼我們跟孩子好像密友一樣?為什麼我們是上下級的關係?為什麼我們會對立?為什麼我會更多的需要孩子來照顧我?

第三,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在常人眼中,你的角色是媽媽,但在實際情況下,你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第四,孩子在你的生命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他是我們的合作者?還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孩子的存在能帶給我們很多滿足性的體驗,但不能說養孩子就是為了滿足我們自己。他是他,我是我,我們是彼此不同的個體,我們需要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值得被我們尊重,被我們用愛澆灌的個體。

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得到了父母完美的照顧,那麼,等他長大後,他才有能力去發展自己,在社會中扮演好其它的角色。

這些東西都需要我們去理清。

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你要明白這幾點?

胡慎之心理

-3-

怎樣改善關係?

說了這麼多,相信很多人很想知道,如何去改善親子關係吧?

第一,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中的核心關係。

如果你把你的很多東西都放在孩子身上,那麼,你需要改善的方式是拿出一部分時間精力放在你和你丈夫身上,不管你和你丈夫之間的關係如何?不要再用跟孩子建立關係來回避你和你丈夫之間糟糕的關係了,一碼歸一碼,需要你去面對的,逃是逃不掉的。

作為一位成年人,一位好媽媽必須去面對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不管對方是否配合。實在不行就求助專業人士。

有足夠勇氣去面對婚姻輔導或伴侶輔導的人,說明你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很高,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人。

第二,悅納自己。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她有兩個孩子,一個兩歲多,一個四歲。

她把媽媽的角色做的非常好,什麼東西都沒有耽誤。

她並不是那種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養育孩子身上的人,雖然孩子對她來說確實很重要,但她也沒有忘記自己,很多東西該吃吃,該喝喝,該做做,沒有犧牲自己。

她很悅納自己,哪怕有時做錯了,她也會原諒自己,因為媽媽也會犯錯。

第三,重建與孩子之外的關係。

很多媽媽,特別是全職媽媽非常容易忽略建立和孩子之外的關係,生活中的一切重心都在圍繞孩子轉。如果你把其它系統關閉了,只建立單一的關係,那麼,你在這段關係裡會迷失自己。

第四,找支持系統。

當媽媽有屬於自己的系統,即覓食系統,人際系統,運動系統,娛樂系統時,這四個系統會在我們傷心失落時,起到支撐的作用。

當然,最好的支持系統就是孩子的爸爸。

同時,媽媽要明白一點,支持系統只是支持系統,別人不可替代媽媽成為主要養育者。

在這過程中,媽媽千萬不要把支持系統變成依賴系統,把你自己的很多東西扔給對方。

丈夫畢竟是孩子的爸爸,他能讓你感覺不那麼孤單,無力。

支持系統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

要做一個內心強大的媽媽,你要明白這幾點?

胡慎之心理

-4-

成長是呈螺旋上升

很多網上所謂的專家教家長教育孩子的技巧,聽多了,你會發現,這些技巧所涵蓋的內容,絕大部分是如何讓你的孩子變得更聽話。

這些話只不過是為了滿足部分焦慮媽媽的需求,實際上,這些建議只會讓媽媽們更加焦慮。

相信點開看這篇文章的小夥伴們,本身就是一位學習型的媽媽。學習分兩種,一種是學習技能,另一種是不斷地覺察和內省。

有問題不可怕,在看待問題時,不帶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只是描述,不需要做任何的判斷,這更可貴。

在做心理諮詢的過程中,很多個案都說過這樣一句話,見你的時候挺好的,回去後又打回了原形。

很多時候,我們的成長都是螺旋上升的,進一步退兩步又有什麼關係,只要我們持續地朝著這個目標前進,我們渴望的,總有一天會實現。

< the end >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高情商溝通術》京東噹噹熱銷中。公號:胡慎之(hushenzhix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