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每天早上通勤擠地鐵的時候,常常會發生以下場景和對話,相信大家應該很熟悉了。地鐵到站就是一場大戲開幕,A下車的時候急匆匆擠了B,被擠的B就破口大罵:“你神經病啊,一大早趕著去投胎啊。”

A就會回上一句:“誒喲喂,嫌擠啊,有本事坐出租車啊。”

B:“我就是坐地鐵,關你什麼事啊。”然後就開始無限循環懟……但我們也很容易就能看到,這種無意義的爭吵,除了給我們帶來一個糟糕的早晨之外,不會有任何好處。

上文所提到的只是一個縮影,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對我們說出非常無禮的話或是做出無禮的舉動,分分鐘企圖引爆我們的神經。蘇格拉底說,如果想要改變世界,首先得要改變自己。如果你自己能夠很快地行動起來,那麼你也能感染他人而使他人行動起來。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非暴力溝通的精髓並不是在於要控制別人的行為和語言,使別人的行為模式符合我們的預期,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卻可以控制自己對一些事情的反應,剋制條件反射式的粗暴反應,通過觀察和感受,有意識地使用語言,做到清晰表達自我,又能尊重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向我們闡述了什麼是非暴力溝通以及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暴力溝通,這樣可以方便我們避免粗暴溝通的產生;第二部分主要講了非暴力溝通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最後一個部分講述了我們如何更好地愛自己,從而做到寬恕自己,更誠實地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該書的作者馬歇爾·盧森堡是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他有著50多年的實踐經驗,他研究發展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不僅改善了無數人的生活和職場溝通問題,同時還解決了眾多世界範圍內的衝突和爭端。

看完了這本書,主要和大家分享三個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一、選擇與被迫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當作者在講述是什麼造成了暴力溝通時,他講述到了一個因素,叫逃避責任。什麼叫逃避責任?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的直屬上司給你佈置了一個很難完成的任務,你本能想拒絕,但你還是做了。並且當別人問起這個事情的時候,你這樣告訴別人,“這是***逼我做的,我也不想做的。”這個時候,你就會下意識將自己這種不情願以及不愉快的情緒歸咎到你直屬上司頭上。

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的話,這個工作真的是你上司逼你做的嘛?當他給你佈置這個不合理任務的時候,你完全可以拒絕。但你也許因為各種原因,比如你覺得自己不能失去這份工作,所以自己選擇接受了這個不合理任務。

我自己曾經也有一段責怪上司的經歷,直到我讀了《非暴力溝通》裡的這個章節“是什麼矇蔽了愛”,我才發現,沒有人逼我去完成我不想做的事情,只是我自己主動妥協,這是我自己的選擇。而我之所以妥協,是因為,憑藉我當時的工作能力,還不足以讓我去更好的平臺、獲取更好的薪資。所以,我這才意識到,我生氣、不甘的根本原因,並不在於領導佈置的不合理任務,而是在於我對於自身能力不足的焦慮。

當我意識到了這一點之後,我就能比較客觀看待我之前不情願對待的工作,我明白我暫時不能失去這份工作,這是為了生存。但是我會利用業餘時間,根據我自己的職業發展,好好彌補自己的不足,爭取在短時間內,去到更好的平臺。

從來沒有人可以迫使你去做一些你不願意的事情,你也從來沒有“不得不做”的時刻。那些看起來被迫的事情,都是你自己內心的選擇,並不是你覺得的別人的責任和問題。

二、用情緒表達和具體需求代替批評指責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作者在講述非暴力溝通的方法時,講到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很多人往往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會使用批評別人的方式,來表達需求。

比如母親在指責挑食的小孩子,“從來沒有見過你這麼不聽話的小孩,你怎麼能挑食呢?”我相信,這位母親的本意絕對不是為了批評小孩子不聽話,母親的本意是希望孩子可以吃不同種類的菜,營養均衡、從而茁壯成長。這是媽媽的愛和好意。

而當孩子聽到上面這句話的時候,他就覺得是媽媽在批評他,他也許會出於恐懼(不想再被媽媽批評)多吃蔬菜,但內心是沒有感覺到媽媽的愛的。

但如果這位媽媽換一種表述方式:“你沒吃蔬菜,媽媽感到失望,因為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孩子聽到媽媽這麼說,就知道媽媽是關心自己、為了自己好才讓自己吃蔬菜,這就是愛意驅動,感受很不一樣。

我們仔細揣摩這個句式的話,就會發現可以總結出一個公式:客觀現象(孩子沒吃蔬菜)+情緒表達(媽媽感到失望)+需求(媽媽希望你能健康成長)。

很多批評看起來張牙舞爪,卻往往暗含著期待。對他人的批評,實際上是簡潔地,或者說不太恰當地表達了我們尚未滿足的需要。當我們意識到這一點,每當我們想批評別人的時候,不如先停下來想想,我們對別人有什麼需求嗎,我們需要別人怎麼做?請用客觀現象+情緒表達+需求的公式去表達自己的需要,既能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能尊重別人。

三、自我寬恕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與自己和解

非暴力溝通在職場、生活中應用廣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愛護自己。在現代高壓社會里,人們總是擔心自己表現不夠完美。有些事情沒做好,就很容易產生自責內疚的心理。

但自責,和批評別人一樣,因為自己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才會產生的一種行為。

比如在《非暴力溝通》中,作者馬歇爾就有提到自己一次自責的經歷。馬歇爾有一次穿了新買的淺灰色夏季外衣出席研討會,會議結束時,很多人問他討要簽名。為了趕下一場會面,馬歇爾匆匆簽字離開,沒想到匆忙之中,忘記蓋筆帽,發現時灰色外套已經粘上了墨水。

馬歇爾用了二十分鐘自責、訓斥自己,導致他的心情越來越糟。但還好他後來冷靜了下來,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忘記蓋筆帽是因為為了回應別人的簽字需求,而忽視了自己的需要——蓋筆帽,才導致弄髒外衣。馬歇爾並沒有責怪自己,而是感受到自己服務他人的願望得到了滿足。

說完了例子,我們來總結一下,當我們面對自責和愧疚時,如何迅速解救自己,並滿足自己的需求。

第一步我們要直面我們所已經造成的困境,理解這是由於我們的需求未被滿足才造成的,停止在內心譴責自己。第二步是自我寬恕,回憶一下當時做這件事情是為了滿足自己怎樣的需要?我們一定要記住,即使過去的選擇不理想,但它的行動的初衷,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


你不能直接改變世界、改變周圍的人,但是你可以改變自己。通過了解我們的需要和想法,我們不再批評他人,而承認我們的感受源於自身。非暴力溝通,其實是與自己和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