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冷鏈物流的現狀和前景

中國冷鏈物流的現狀和前景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與來自全國各地的近1500位冷鏈行業精英共聚鄭州,共同見證"2018第十二屆中國冷鏈產業年會"的召開。首先,我謹代表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對各位領導嘉賓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同時對河南省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以及在座各位對會議的的大力支持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上個禮拜我們濟南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物流行業大會,總結了物流發展的一些經驗,回顧了40年物流發展的歷程,也展望了物流發展今後的道路,也表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企業和個人。

今年也是北京奧運十週年,2008年可以說是我國冷鏈產業快速發展的元年,自此之後一批批冷鏈物流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立、壯大。國家有關部門和各地政府對冷鏈物流高度重視,相繼出臺多項政策並配套財政資金給予扶持。我國冷鏈物流水平也相應的發生了很大的改觀,這十年應該講是我國冷鏈快速健康發展的十年,也是從小到大的十年。 從無到有,由弱及強,隨著物流物流的發展,和全國人民對食品安全的需求,冷鏈產業的歷史發展脈絡在2018年展現出強力且有節奏的跳動,出現很多積極的變化。

一、冷鏈物流基本面持續向好。據中物聯冷鏈委預測,2018年我國冷鏈物流需求總量將達到1.8億噸,比上年增長3300萬噸,同比增長22.1%。冷鏈物流市場規模為3035億元,比上年增長485億元,同比增幅19%。冷鏈基礎設施設備水平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國冷庫總量將達到5238萬噸(摺合13095萬立方米),新增庫容488萬噸,同比增長10.3%。從冷庫新增的區域來看,武漢、杭州、福州、濟南、重慶、大連等城市增幅明顯,反映出二三線城市消費升級的快速崛起。截止2018年三季度,全國冷藏車保有量為164200萬輛,新增冷藏車近2萬輛,同比增長33%。此外,不完全統計2018年國內新開通鐵路冷鏈線路近20條,鐵路冷鏈運量超過160萬噸,極大豐富了冷鏈幹線運輸手段,提升了冷鏈運輸效率並降低了物流成本。

二、多個領域政策涉及冷鏈物流內容。商務部有關部門和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及八個部門共同出臺的,《關於開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的通知》、《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關於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的意見》等等,多個政策文件中提及冷鏈物流,這表明冷鏈物流作為保障食品和民生安全的重要手段,已經深度融入到各產業鏈的核心環節當中,整個冷鏈產業的價值和地位愈發凸顯。

三、冷鏈物流標準化體系更加完善。2018年中物聯冷鏈委新申報《食品冷鏈物流溫度控制要求》等兩項國家標準,開展《生鮮宅配作業規範》《冷庫能效設施評估指標》等四項標準的制訂,此外還參與了《冷鏈貨物空陸聯運通用要求》等多項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值得一提的是,由中物聯冷鏈委作為第一起草單位的《食品冷鏈衛生規範》國家強制性標準,2018年已完成標準的實地調研工作,同時召開多次標準研討會,對標準文本進行多次修改,即將進入徵求意見階段。以上這些標準的制定出臺,將會對我國冷鏈物流標準化水平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四、冷鏈物流市場集中度提高。2018年冷鏈物流企業之間整合併購重組等事件相比以往要更多、動作也更大,無論是中外運冷鏈和招商美冷之間的整合,也無論是萬緯冷鏈併購太古冷藏,亦或是順豐和夏暉物流之間的強強聯合,總之我們看到,市場的內生動力促使冷鏈物流企業之間發生積極改變,冷鏈物流市場份額髮生進一步集中。回顧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冷鏈物流發展歷程,今天的變化與它們有很多相似之處。

五、出現全國性服務能力的冷鏈企業。隨著生鮮電商、新零售、新餐飲等場景業態的不斷成熟,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輻射半徑、物流時效要求越來越高,倒逼市場出現一批像順豐冷運、京東物流、蘇寧物流的全國性服務能力的冷鏈物流企業。統一全鏈條服務標準等等,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和期待,他們的優勢體現在冷庫網點更多、運輸線路更廣、信息化程度更高。

2018年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很大,加之中美貿易戰對食品進出口業務的衝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冷鏈物流市場仍舊保持快速增長,取得諸多積極變化,令人感到欣慰。但與此同時,也要正視我國冷鏈產業在新時期、新階段面臨的問題。

一、冷鏈物流營商環境有待優化。眾多冷鏈倉儲企業反映,土地資源空間不足成為冷鏈企業發展壯大的根本困難。此外,眾多冷鏈倉儲企業反映因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及附加稅每年繳納太高導致企業承受較大的稅務負擔,此外冷鏈企業在業務模式創新中遇到融資難等多重因素的影響。

二、部分地區冷鏈基礎設施結構失衡。一方面,部分農產品產地仍舊存在冷鏈最初一公里配套設施不足,產地預冷、冷庫偏少偏差的問題。另一方面,局部地區又存在冷庫盲目過量建設,冷庫、冷鏈園區功能定位滯後,導致供大於求或者供需無法匹配的現象,截止到今年10月份,全國有200萬噸的冷庫面臨招租的問題,這種情況供需不平衡在行業體現的比較嚴重,一定程度上資源浪費突出。

三、企業利潤空間在進一步壓縮。據中物聯冷鏈委調研統計,當前冷鏈物流行業的平均淨利潤率僅在3%左右,且仍在不斷壓縮。一部分冷鏈物流企業賠本賺吆喝,也有的企業不惜主動放棄既有業務斷臂求生。在各項成本逐年上升的客觀因素下,如何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是所有從業者要思考的問題。

四、誠信缺失、監管缺位突出。冷鏈行業的高速發展不能掩蓋由於誠信缺失和監管缺位造成的違約成本低問題。這次造成冷鏈行業的價格戰、單方毀約、應收賬款高企、企業監管成本高、企業融資難等一系列現象。當前國家發改委主導、中物聯冷鏈委深度參與的冷鏈物流行業失信治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冷鏈物流行業體系建設迫在眉睫,行既需要有紅名單,又需要黑名單。

五、冷鏈物流人才短缺嚴重。首先是缺乏戰略制定和企業管理人才,中物聯冷鏈委《2018冷鏈人力資源調研報告》顯示,當前國內既有理論基礎和實操能力的高級冷鏈管理人才不足2000人。其次是掌握冷鏈專業技能的人才,隨著人力成本的逐年增加和整個社會年齡結構的改變,智能化成本冷鏈行業新趨勢,這種情況下行業急需一批懂得"冷、鏈、物、流"的四方面的新型專業技術人員。

新的時期和階段,我國冷鏈物流的主要問題已經從基礎服務能力不足轉向應對更高層次的挑戰,需要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和所有企業共同努力解決。大家應該看到,經濟在平穩增長,消費也在不斷升級,城市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中產階級的數量在逐年的增多,食品安全意識也在逐步提高,這一系列的因素推動著冷鏈物流行業邁向心得發展階段,應對新的發展趨勢,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一、是冷鏈市場持續向好需求增長強勁。2018年我國大閘蟹市場規模逼近1000億元,像這樣的高附加值產品典型事件成為帶動大眾消費升級的蝴蝶效應。另據進博會有關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進口食品總額將首次超過700億美元,20年來增長15.2倍。進口食品的背後冷鏈潛力巨大,與此同時,隨著京津冀一體化、大灣區建設和海南等更多自貿區的開放,區域升級必將會在冷鏈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冷鏈配套服務等方面產生很多新機遇,消費和區域升級是冷鏈發展的持續動力。

二、冷鏈行業規範程度將越來越高。今年8月份我國爆發了大面積的非洲豬瘟疫情,國家有關部門為了防止全國性傳染,以及控制南北豬肉價格差異,要求改調豬為調肉,即由原來的活豬運輸改為屠宰之後的全程冷鏈運輸,這很大程度上改進了冷鏈市場規範程度。另外,從明年起社保將由稅務部門徵收,此舉對那些經營不規範的企業會帶來重大影響。加上《食品冷鏈衛生規範》等強制性標準的出臺,冷鏈行業門檻將越來越高,市場秩序得以改善,所有企業在公平的環境裡展開競爭。

三、要把冷鏈人才培養提到企業戰略級高度。一方面,冷鏈行業新技術新裝備應用越來越廣,必須要培養專業的人才予以掌握和操作,硬實力、軟實力相結合。另一方面,冷鏈物流行業處於市場快速變化的浪潮中,企業需要能夠及時引領和改變方向的舵手,以及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高級管理人才。而這些恰恰是當前行業所欠缺的。 四、新技術裝備引領冷鏈行業變革。物流行業的本質是降本增效,在人工、土地等成本只會漲不會降的前提下,唯有新技術和新裝備的應用,才能驅動冷鏈企業做大做強。自動分揀、智能倉儲、無人機送貨、新能源汽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將在短時間內普及到冷鏈物流行業,這是企業必然的選擇,在這方面要早作時間規劃和資金的投入。

中國冷鏈物流的現狀和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