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的價值觀正在加速撕裂中,社會應該體諒孩子的“不孝”

兩代人的價值觀正在加速撕裂中,社會應該體諒孩子的“不孝”

圖片/網絡

兩代人的價值觀正在加速撕裂中,社會應該體諒孩子的“不孝”

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留下萬言控訴信。一事上了熱搜。

看到這篇文章時候,青雀一點都不覺得驚訝, 說真的原生家庭的生活方式,與每個長大後的變得有主見的自己發生分歧,發生矛盾時候,那個當事人,是最痛苦的。

還記得看一個國外教授的演講他說:中國人最重要的是家庭,中國社會發展始終離不開的是家族。

他們信仰自己的家族,而且他們的家教非常嚴厲,家裡的成年人必須有義務撫養自己家族的老人,不然就會被認為是非常的不好!

而這種方式的家教是我們永遠學不到的,我們從出生被教導的就是贖罪,每個人都有原罪,所以不會有這方面的負擔。 而這種形式的教育方式,在整個亞洲國家都很類似。

說個不孝順的話,青雀很羨慕他們,而“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六年”這條新聞在知乎和豆瓣上都得到迅猛的響應,大家紛紛直言自己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像被人從胸口錘了幾拳。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也都揹負著自己的“原罪”. 被強迫性的接受應該有的責任,不能反抗,不然就是不孝,不能不聽話,不然就是不尊。

還記得小時候聽過最多的話是,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

“這麼大人了一點不懂得孝順父母”

“就知道記恨我們的錯,白把你養這麼大”

還有最具殺傷力的:“還不都是為你好”。

操控、炫耀、佔有,以為你好的名義對孩子進行侮辱,這是50,60後這一代父母的通病。

王猛至少還因為“ 狀元” 、“北大”、“留學”這些標籤獲得了同情和支持,其他那些有著同樣遭遇卻默默無聞的孩子們,在被他們的父母親手剪斷翅膀後,還要被戴上“失敗”,“無能”的帽子。

有時候我們會覺得,根本沒有自己的人生。

兩代人的價值觀正在加速撕裂中,社會應該體諒孩子的“不孝”

王猛(化名)是四川某市高考理科狀元,北大生物系畢業,正在美國讀研究生的已經連續12年沒有回家度過春節。

他對記者稱,自己在少年時代受到的來自父母的傷害一直難以癒合,長期壓抑之下出現了嚴重心理問題。今年34歲的王猛苦於找不到自我調和之路,計劃入讀心理學系博士以自救,

“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他的原話。

在王猛的長信中,記述了從小到大的諸多“讓他一直忘不掉的小事”

  • 學校舉辦活動要求穿短褲,家長逼迫他只能穿長褲。從小到大在穿衣上沒有選擇權。

  • 對孩子遭到不公平待遇不以為然,毫無反應,甚至奚落諷刺。

  • 無視兒子的尊嚴,以在親朋面前數落孩子的糗事為樂。

  • 在外宣揚孩子有多優秀,愁眉苦臉的訴說作為父母有多不容易。

  • 當孩子遇到挑釁時非但不保護孩子,反而指責孩子情商低,“要學會與有問題的人交往”。

2012年,王猛在發出一封決裂信後,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

和人渣討論過這個問題,人渣卻是非常的不贊同王猛的做法。

那是因為他還不夠堅強,玻璃心脆弱,還推卸責任給自己的原生家庭。

說真的我非常不贊同人渣的想法,我們沒法去評價他到底是脆弱還是幼稚。我只知道,有些人是沒有童年的,他們的經歷和我們完全不同, 小鈴鐺的一句話讓我一直記著:認識你,感覺就像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的一篇文章《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

幼時總處於匱乏回應狀態下的人,早已棄絕了對回應的渴望,從而形成一個孤獨脆弱的自我。他們很難建立共情關係,並且恐懼親密交流,往往成為如孤魂野鬼般的存在。

武志紅先生說:

對於在無回應之絕境下長大的人,進行認知治療是幾乎不可能的。一個人能夠共情別人,都是因先得到了足夠多且好的回應。

儘管在美國做心理治療時,諮詢師說他幾乎有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王猛的父母依舊不以為然,後來雖不情不願地承認自己不過是犯了全中國父母都會犯的錯,一有機會就把責任推回給兒子。

總體而言,50、60後是中國最糟糕的一代家長,自私自負不自知。

他們成長於社會動盪的年代,不知何為公平與公正,也不相信公平與公正,體制令他們深諳各種人事關係,卻缺乏基本的公德。

以母愛勒索,以親情綁架,以孝道脅迫,這代父母身體力行地傳遞著這些品質,他們孩子則是最大的受害者。

在王猛的父母身上,我看到了太多的那個時代家長的烙印。

相對於王猛積極向心理諮詢師求助,計劃入讀心理學博士自救,他的父母至今還沒有認識到曾經的做法給孩子造成了多大傷害,只承認在在處理孩子的求助時,存在一些“方式方法的問題。”

太多50、60後家長與80、90後子女之間有著嚴重的三觀撕裂。對於這種情況,遇言姐認為,社會和媒體應該允許孩子“不孝”,尊重孩子的“出走”。根本就不在一個層面的兩代人沒有必要以“親情”的名義強行黏合在一起。

兩代人的價值觀正在加速撕裂中,社會應該體諒孩子的“不孝”

知乎上有一道提問:

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且常見的邏輯或思維模式?

在回答中,“講得過你的時候和你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得到了一萬三千個贊同。大家對王猛的經歷感同身受,紛紛寫下自己的孤獨和絕望。

這一代家長可以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前提是:你的選擇必須和他的選擇一致。

這一代家長總是覺得孩子不知感恩,殊不知他們給孩子提供的一切都是分內的,正當的。

這一代家長自己跪久了,覺得你站著才是有問題的,槍打出頭鳥,罪在鳥不在槍。

這一代家長窮怕了,總愛製造一種享受有罪的自虐感。

在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中,許許多多的案例讓人無比熟悉。

  • 有人說,自己小時候因為在黑板上做錯題,被數學老師扇巴掌。多年後舊事重提,母親突然冒出一句:你應該感謝那個班主任,如果不是她,你也不會努力學習!

  • 有人說,初中時放學回家被小流氓騷擾,告訴家長後,反被指責:怎麼不惹別人專門惹你!

  • 有人說,不管日記藏在哪裡母親都能翻出來,並且故意在飯桌上公佈其中的內容,讓她知道自己已經看過了,說真的,青雀的日記被翻看過。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的無能的憤怒。在面對父母一代匪夷所思的行為時,年少的我們都曾憤怒過,也曾無能為力過。

對於這些不曾發洩出來的委屈和憤怒,有些臉皮厚點心比較大的人,能夠自我消解掉一部分;有些內向、敏感的人,一生都將在糾結與對抗中輾轉反側。

我不管你過得好不好,

但我覺得好才是真的好

“這衣服難看死了。”

“廣告都是騙人的,什麼治痘的藥膏都沒用。”

甚至在吃飯時,父親也要一一報價,魚多少錢一斤,肉多少錢一斤,讓人食不下咽,覺得自己是可恥的,不配吃這頓飯。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這些父母們至今不認為自己給孩子造成過什麼了不得的創傷。他們不相信,也不屑於相信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性,甚至會將自己做過的惡歸結於你成功的原因。

我認為價值觀嚴重撕裂的兩代人無法強行粘合,而作為受害者,你絕對有不和解的權利。任何打著敬老,孝順,長幼的旗號認為“無不是的父母”的宣講不僅反智力,而且反人性。

很多家長只是想孩子在自己的控制下,“聽話”“乖”是他們心中好孩子標準

前些天看《無問西東》,米雪飾演的母親對兒子王力宏的一番話令人動容,她說:

你要追求功名利祿,沒有一樣是你的祖上未經歷過的。那只是人生的幻光,你明不明白?

我希望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同自己喜歡的姑娘結婚生子,這不是要讓你為我添子添孫,而是希望你能夠體會人生的樂趣。

一位民國媽媽都懂得的愛、自由、尊重的道理,100年後的家長們卻不明白,這著實是件可悲的事。

批判完家長,我還是想對王猛們說一句: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說過,好的人生,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是一個方向,而不是終點。

縱然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逃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我們必須不斷修正,不斷學習。

要知道,絕對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不存在的,童年決定了我們人生早期的形態,成長卻是花一輩子要去完成的事情。

追求飽滿的自我意志,儘自己所能給子女提供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勇於打破輪迴惡果。

不管你的原生家庭有多麼不堪回首,不要滯留在對父母的怨恨糾結中,

還記得楊雪姑娘對我說過一句話:向前跑,別回頭!過你自己想要的人生,不要在看身後了!

輕語往事

我在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