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尚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路徑

周茂華: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內外需存在下行壓力,但從中國自身發展條件及歐美歷程看,中國經濟遠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軌道。


中國尚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路徑


更新於2018年12月28日 06:54 周茂華 為FT中文網撰稿

中國中高速增長能否持續一直是各界討論的熱點問題,尤其年初以來中國經濟內外需存下行壓力,出現不少中國經濟悲觀聲音。從中國自身發展條件及歐美髮達經濟體歷程看,中國經濟遠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軌道。

發達經濟體的三個現象

從歷史經驗看,上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增速呈現“階梯式”放緩走勢。60-80年代日本經濟呈現高速增長,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進入低速增長週期;美國經濟也在80年代末經濟增速呈現逐步放緩,90年代經濟陷入“停滯”。有分析認為,中國人口、產業、局部樓市與日本1970-80年代相似,中國經濟很可能重演日本的發展道路,並且90年代以來,歐美等發達經濟體先後也都進入低增長狀態。尤其年初以來,國內降低宏觀風險遭遇美國挑起的貿易爭端,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加,金融市場持續調整,投資者對經濟前景偏悲觀。中國中高速增長是否面臨拐點?

但筆者認為,從歐美髮達經濟體的三個現象與中國發展的內外條件、潛力看,中國不會陷入“日本式停滯”,中國中高經濟增長遠未終結。

現象一:人均GDP與經濟換擋。歐美日經濟增速拐點一般發生在人均GDP達到一定水平之後。數據顯示,歐美髮達經濟體經濟由中高速轉向低速,人均GDP在突破3萬美元以後;亞洲“四小龍”人均收入整體突破2萬美元。

現象二:勞動生產率支撐中長期發展。歐美髮達國家均存在人口老化、貧富分化、科技差縮窄等問題,但相對於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美國經濟增速放緩梯度最小,1947-1987年美國實際GDP環比折年率均值在3.7%附近,1988-2005年美國GDP實際環比年率降至3.3%左右,但2008年金融危機對經濟衝擊影響大一些,經濟擴張動能在2.3%附近。主要是美國的勞動生產率提升。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發佈《勞動力市場主要指標》稱,美國依然是全球勞動生產率最高的國家。

現象三:經濟金融危機加速經濟換擋。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幾次大危機加快了發達經濟體換擋,例如: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經濟增速進入中低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亞洲“四小龍”經濟增速明顯放緩;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後,大部分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放緩。

中國尚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路徑

從以上三個現象看,歐美等發達經濟體經濟換擋都是在人均GDP達到2-4萬美元不等;各經濟體經濟放緩幅度因勞動生產率增長情況而各異;經驗也顯示,金融危機加劇了經濟放緩幅度。

中國經濟展望

中國經濟處於新舊動能切換階段,傳統動能減弱,新動能在逐步集聚。中國目前供需再平衡過程中,中國消費升級對經濟供給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統動能減弱。傳統經濟動能,固定投資、出口,傳統的製造業面臨要素成本上升,消費需求升級,以及海外競爭加劇的壓力,國內出現殭屍企業、低附加值、競爭力下降的企業,這些企業處於艱難出清與轉型的過程中;另一個基礎設施投資也面臨放緩壓力,受到國內防風險、降槓桿與地方政府財政制約因素影響,以及房地產調控影響,國內的固定投資短期放緩。第三,中國出口方面。傳統歐美需求虛弱,貿易壁壘與出口競爭劇烈,中國的出口也面臨較大壓力。

新動能在逐步增強。以中國高鐵、大飛機為代表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薪技術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Wind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高技術產業、裝備製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8%、8.3%和8.8%;成長性均快於規模以上工業產出。新動能推動傳統經濟動能結構優化,據統計,1-11月高技術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14.4%,同比提高1.4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投資同比分別增長16.1%,高於全部製造業同比9.5%。

中國尚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路徑

中國經濟處於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階段,投資與出口對經濟影響仍明顯,短期看,中國經濟內部延續防風險、去產能、去庫存、補短板,對國內融資、投資構成一定壓力;另一方面,美國挑起貿易爭端與金融環境收緊,全球需求小幅下臺階,近期IMF發佈報告,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展望,中國外需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短期中國經濟存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仍有望維持在合理區間運行,主要是全球經濟仍保持擴張態勢,中國基礎設施與全產業鏈供應量完全等優勢,中國外需不會出現大幅下滑的風險;2季度以來管理層根據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結構性減稅、基建補短板、扶持實體經濟融資的政策的效果將逐步顯現;國內消費(商品零售、服務支出、政府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超50%,經濟穩定性增強。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人均GDP為9481.9美元,儘管較1990年有明顯提升,但仍排在全球181個國家/地區的70位,較前20位的均值57930美元還有很大差距,中國經濟成長空間仍很大,參照歐美經驗,中國人均GDP達到3-4萬美元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中國中高速增長週期的拐點尚遠。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中產階層,不完全統計,中國中產階級人數約4億,隨著中國扶貧攻堅、教育與技能培訓普及,尤其是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中產階級規模還在擴大,以及人口老齡化,中國服務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按照目前發展態勢看,未來幾年中國商品零售規模有望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場。

中國消費升級將釋放經濟活力,中國經濟與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升,居民對醫療、教育、休閒娛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蘊含巨大投資機會;另一方面,消費者更加註重供給質量與個性化體驗,勢必帶動市場競爭與創新。

隨著中國教育的普及,中國經濟市場化改革的進一步推進,中國將從傳統的人力低成本、大數量的紅利向教育紅利轉變,這也很好解釋近年來中國在各個行業的技術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創新與突破。

金融改革開放、教育紅利、市場競爭、信息技術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等都將提升國內全要素生產率,勞動生產率提升將增強國際競爭力與居民收入水平,這又進一步促進消費升級與企業創新,以及人民幣、金融更加國際化等,中長期中國經濟將步入良性循環。

中國尚未偏離中高速增長路徑

利好中長期資本市場發展

從中長期看,國內資本市場的“量”、“質”都將明顯提升。中國基本面持續中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擴大與居民金融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客觀上需要一個巨大金融市場與之匹配;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金融市場進一步國際化等,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與居民的服務能力需要不斷增強。

但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國內經濟、金融市場波動或將加劇。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對固定資產投資的依賴下降,金融對實體經濟滲透率不斷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不斷提升,以及中國金融市場全球化深入,中國金融、經濟週期,海外經濟、金融週期不同步等都將增加中國經濟的波動性。

(作者系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分析師。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責任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


轉自:FT中文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