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在广场遇到一对母女。小女孩2岁左右,穿着红色棉服,衬得小脸粉嫩,很是可爱。

“我怎么就理解不了你呢?” 妈妈满脸不耐与挫败,边说边拽着小女孩往前走:“走!走!哪也不去了,回家!”然后一把抱起一脸茫然的小女孩大步离去。

虽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那种“搞不懂孩子究竟在想啥”的心塞、心累,凡是做过爹妈的都曾尝过滋味。

为什么就不肯乖乖听话?

为什么哭起来没个完?

怎么就那么倔?

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孩子,他仍是发育未完成体

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这个小可爱除了吃和睡,啥也干不了,他柔弱稚嫩,需要大人全身心的呵护,我们也愿意如此。但随着他能跑会跳、说话日渐流畅,我们对他的期待越来越高,耐心越来越少,甚至抱有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高期待,却忽略了他让仍然是个发育未完成体。

邻居家的小朋友豆包,三岁了,常来我家玩。有一次,豆包拿着玩具车排成了一长溜,儿子不小心把其中几辆车踢歪了。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豆包放声大哭,响彻楼宇。我赶紧冲过去把汽车重新摆放好,边安抚边道歉,却完全没用。

豆包妈略尴尬,解释说这孩子最近也不知道咋了,他摆放的东西别人不能动,稍微弄乱一点就不依不饶。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其实,豆包正处于秩序敏感期,他正在建构属于他的秩序感——良好的秩序会让他倍感安全和快乐,反之,他就会焦虑、会乱发脾气,看起来简直不可理喻。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豆包的秩序感比较强,表现得比较明显而已。

倘若大人完全不了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上来就呵斥孩子,强行让他停止哭泣,只会让孩子心中更加不安和焦虑。庆幸的是,豆包妈即便不了解秩序敏感期,却并不干涉他,很好地保护了豆包。

再举个例子,最近辅导儿子做10以内的加法时,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说一百遍也不懂”。因为他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完全无法理解抽象的数字,想要让他明白加减运算,一定得有实物,比如数棒。所以,不是孩子不想做好,是他的软硬件都还没到那水平啊。

人类身心发育之缓慢,在动物界中是绝无仅有的,据说,我们大脑的前额叶平均要到27~28岁才能发育成熟,直至此刻,我们才能真正具有了去做计划、做判断、调整情绪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所以,当发现孩子不听话、不合作、不可理喻、表现不如你的预期时,别迫不及待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批评他脾气倔、太矫情、脑子笨……不是他不想,是真的“臣妾做不到”。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像对待恋人一样猜测孩子的心事

我们拥抱孩子、亲吻孩子,离他最近,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他的人,实际上却总是发现,孩子跟我们的想象差别十万八千里。

很多时候,孩子就像“恋爱中的小女孩”,明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说不出口,想要父母来“猜一猜”。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有一次,儿子正吃奶糖,小嘴美美地转着糖块,一不留神,糖滑了出来,掉地上了。儿子瘪瘪嘴,有点不开心。我又给他拿了一颗。放嘴里没咕噜两下,又掉了。我一乐,随口玩笑道:掉了半颗牙(被蛀坏了),嘴巴关不住门咯。

这下坏了,儿子立马变了脸,怎么哄都不行。最后干脆滑到地上,面朝墙壁不理我们了。我蹲下去,想抱抱他,他十分抗拒,挣脱了我的手,扭过身去背对着我。

我知道这会儿讲道理是最没用的,所以开始尝试猜测他的心事,试着去理解他。

“糖掉了没关系,妈妈这儿还有呢。”

不理我,看来不是因为糖。

“是因为妈妈取笑你了吗?”我恨不得抽自己一巴掌。

还是不理我。

“是生自己的气,怪自己掉了糖吗?”

儿子扑进了我怀里,哇一声哭了起来:“都怪我的牙,就怪我自己,我是个大笨蛋,我不要***(他自己的名字)了。”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他的心中充满了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但他说不出来;他还隐隐担忧自己没做好就得不到父母的赞许,但他说不出来。内心突然爆发的激烈冲突难以消解,就会转变成行为上的对抗,闹别扭,犯拧。

我既心疼又后悔,深深地自责:为什么掉了糖,他会如此地责怪自己?他是担心自己不够好,所以我们不爱他了吗?为什么他会如此不安,以致担心我们会因此不再爱他?

我们平日对他的要求太高了,以至于他在我们面前也战战兢兢,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失去父母的欢心。

孩子的不当行为背后,都是没有被满足的需要。我诚恳地跟他道歉,一遍遍告诉他我爱他,他的情绪终于慢慢平复。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关注孩子内心深处的需要

孩子不听话,恰恰是因为我们没有真正去理解孩子。多少亲子问题都来自于父母的自以为是!

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不多。满足他,孩子便能正常地成长。但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分不清孩子的需要和欲望,以至于常常出错,要么过分溺爱,要么过分严厉。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需要是人类共通的,而欲望不是。需要源自我们身心的匮乏,必须得到满足;欲望却永远也没有天花板——饿了需要吃东西,这是需要;吃饱了看到薯片还是关注嘴地吃,这是欲望。

孩子的基本需要,包括:

生理的需要;

对爱的需要,

对社会交往的需要,以求得安全感和归属感;

不断学习和发展能力的需要,

他可以因此独立,并体现自己的价值感。

这些都是必须无条件满足孩子的。

举个例子,孩子逛商场时看到一种玩具,非得买,不买就哭闹不止,甚至撒泼打滚,但实际上家里已经有两三种类似的玩具了,怎么办?

有的爸妈脾气火爆,不给买就是不给买,当场就发作,或骂或打,直到他服气为止。也有的爸妈开始不同意,后来实在扛不住,还是给孩子买了。但我见过一种最智慧的办法。

那位妈妈非常淡定,她表现得有些苦恼,说:“你特别想买这个玩具,对吗?妈妈也很纠结,一方面想满足你,另一方面家里确实已经有了差不多的玩具了,怎么办呢?”

孩子大方地说:“好吧,那就不买了。”

真奇妙,这么简单就搞定了?!孩子会否听话、如何行事,多数时候取决于父母对待他的方式。这位妈妈既没有责怪孩子乱花钱,又没有鼓励孩子一哭二闹三打滚的要挟手段,她只是淡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尊重了孩子,也尊重了自己。问题迎刃而解。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这样的方法也许不会每次都奏效,但把握以下核心原则,就能解决问题。

1.替孩子说出他无法说出口的感受

2.谈话时尽量不带评价性的话语

3.说出你的想法

4.始终保持温和的态度、坚定的立场

1.替孩子说出他无法说出口的感受,当他知道自己内激烈的情绪是什么,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接纳和抚慰,他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有时候甚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2.谈话时尽量不带评价性的话语,尤其要避免攻击性、羞辱性的话语,否则简单的小问题很可能就会激化成亲子间的对抗,完全无益。

3.说出你的想法。孩子往往是自我中心的,他并不会为他人着想,不是他不想,确实是他还没发育到那个阶段,所以,如果你有不同意见,告诉孩子,让他逐渐地学会理解、体谅他人。

4.始终保持温和的态度、坚定的立场。如果说孩子一条随波荡漾的小舟,爸妈一定要做最坚强的港湾,是他可以停靠的,全身心信赖的。你的温和、坚定,会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情绪掌控力。

养孩子有时候就像“谈恋爱”,ta的心思需要父母来“猜一猜”

原则很简单,但知易行难,因为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过去二三十年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孩子的问题,最后归纳来归纳去都能归纳到父母身上,唯有我们拥有更好的自我觉察力,并不断地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帮助孩子不断向更好的方面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