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轉)贏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則是指大人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相信孩子有能力與大人合作。“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孩子反叛或者盲目順從,這兩種結果都不是我們家長想要的,而贏得孩子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贏得孩子合作的基本步驟是: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2.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如果能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3. 告訴孩子你的感受;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案例:樂樂是一個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中午放學後,樂樂一改往日興高采烈的樣子,像霜打的茄子似的,擰著眉頭,鬱鬱寡歡,一看就知道一定是挨老師批了。經過詢問,原來是樂樂最後一節課問同桌借鉛筆,被老師發現,狠狠的批評了一頓,並讓樂樂站了一節課。錯誤的做法:媽媽(帶著指責的口氣):我早就告訴過你,讓你多帶幾根鉛筆,你就不聽,現在該吸取教訓了吧?你說說,以後該怎麼辦呢?樂樂的委屈已經變成了生氣,他大聲的對媽媽喊道:不知道!正確的做法:媽媽用同情而友善的語氣說道:“寶貝,媽媽理解你,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你,並且讓你罰站,你一定覺得很丟人,覺得委屈、難過。(第一步,表達理解。)樂樂抬頭看著媽媽,眼睛裡泛著委屈的淚花。媽媽繼續說到:“我記得我上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也被老師罰站,我也覺得又丟臉又生氣。(第二步,表達同情,而不是寬恕——並且告訴孩子自己也有類似的經歷。)樂樂這時感興趣了,“真的?”他說,“我就借了一支鉛筆,老師也太過分了。”媽媽說:“嗯,我理解你的想法。但是不管在哪,都要按規則辦事,比如上課要遵守紀律,不能隨便說話,不能做小動作;過馬路要走斑馬線,不能闖紅燈等。你看看能不能想個辦法,避免以後再出現這樣事情?”(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第三部在這裡沒必要。)樂樂回答道:“哦,那以後多帶幾隻鉛筆吧,這樣就不用找別人借了。”媽媽說:“嗯,這是個好辦法!”媽媽的目的是要幫助樂樂找到一個辦法,避免以後再惹老師生氣和批評,在錯誤的做法中,媽媽贏了孩子(我早就告訴過你,讓你多帶幾根鉛筆,你就不聽,現在該吸取教訓了吧?你說說,以後該怎麼辦呢?),而在正確的做法中,媽媽贏得了孩子,孩子感到了信任和親近,並且願意合作 想辦法解決問題。


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