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的北大门萧关,到底在哪里?

西安晚报


的确!按照题主所问,萧关至今都没有公认的方位。萧关有许多种说法,如陇山关说、瓦亭关说、三关口说、硝河城说、开城说、古城说、固原城北十里铺说、海原县石硖口、同心县的红古城、环县说等。如果非要纠结萧关的具体地址,那么大福读史只能回答:萧关是历代王朝西北边防要地,它的设置是随着匈奴、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不同族群的入侵路线而选择的,但是大致都跳不出两大通道。

抛开萧关的具体设置地,关于以上萧关的争议地,如果翻来地形图,再将其代入的话,你会发现他们普遍都分布在四个地区附近——环县,平凉,固原,同心。实际上,这四个地方都处在陕北高原的河谷中。固原、同心位于清水河谷,平凉位于泾水河谷,历史上的汉萧关、唐萧关、宋萧关都位于此一路;环县则位于泾水河上游的马莲河河谷,这也是历史上秦萧关的遗址所在地。

对比马莲河一路,清水河—泾水一路则更为重要。依照图中所示,六盘山以西、同心——环县以北自古为少数民族的聚集地。一者:六盘山以西方向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必须经过清水河与泾水和连接之处,然后他们或者顺着泾水直达关中、或直下陇县到达今凤翔地区(西汉时的回中宫即在陇县之北,故而人们又把自陇县至凤翔的通道称为回中道)。

北宋反击西夏修筑的平夏城

二者:同心——环县以北的少数民族若要入侵关中则经常会经过清水河流域,他们所看重的即是清水河河谷水草丰美,地形开阔有利于骑兵奔驰。当然,环县一路亦是防范之一,但是相对而言就显得比较难行。历史上无论是汉时的匈奴、唐时的突厥和吐蕃、宋朝时的西夏党项都偏向走清水河——泾水或六盘山——泾水或六盘山——回中道。


大福读史


         关中平原四面环山,因保卫关中的军事需要,设置了东西南北四关。南边和西边山势险峻,行路难,置一关隘,有万夫莫开之效。关中东边也有华山和黄河天险,紧锁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就有了潼关。过了潼关不远,是一条狭长山谷,也是唯一快捷便利通道,因此设置函谷关。唯有关中北边,地势较为复杂。正北偏东大山横亘,天然屏障,中间是陇东高原,山塬居多,西边六盘山区,河谷纵深,沟壑林立。这样的复杂地形,在军事防御上也困难重重。所以,造成了萧关的设置地点随着军事防御的需要而转移。

         最初的萧关设置在陇东的环县,是秦长城的重要关隘。汉初,匈奴铁骑常从六盘山泾水河谷袭扰关中,军事要塞萧关便设置在这一带,在今固原东南。由于匈奴每次选择的入侵线路又不尽相同,军事防御就会有所偏重。所以,萧关就设置在今陇山关、三关口等方圆不到三十公里的地带。萧关的主要设置地点,在汉武帝时就确定了,一直廷续到宋朝。据说汉武帝曾六出萧关,巡视边境防御,唐李亨也是北出萧关,到灵州后称帝。六盘山巍立西侧,泾水蜿蜒东去,翠峰环绕,深谷险阻,是关中通往塞外的重要军事屏障。久之,便成了古萧关道,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的关隘,这里也发展成瓦亭古城做商路驿站。

         水是生命之源,逐水而居,逐水开路,人类活动的常理。看看世界上的每种文明,无一不是在大河(江)流经的区域,且大河有大文明,小河有小文明。在中国古代,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更多是从河水流域开始,西北河朔是主要的争夺地。关中西北,有如瓦亭长峡这泾河谷地适合大规模战马行军,尤其春秋枯水季节。这一萧关古道便成为黄河以西祁连山南北的游牧民族,东进关中,军事侵略的常经路线。漠北漠南(敕勒川)地区的少数也会常常选择沿黄河南下从清水河谷攻萧关入侵中原。所以,虽然古萧关有几处,但只有设置在这才是最合适的,就如货币天然是金银一样。

   

        唐时在今海原李旺镇,曾设置萧关县,离灵州不远。很多人以为是萧关古道上的萧关,此萧关非彼萧关,这只是设置的萧关县,是行政机构,非丝绸之路的萧关及萧关道,而且没几年就废了。《太平寰宇记》和《元和郡县志》明确记载,萧关县在唐神龙(705)年间置,位于蔚茹水(今清水河)西,南距原州(固原)180里,在今海原县李旺镇附近。

         北宋时,1081年,宋军五路伐夏,屡败屡战,步步为营。于1097年至葫芦川(今同心南)筑起要塞,号为平夏城。为了长久防御,便在此设置关隘,以萧关命名。估计是图个吉利,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萧关,原来的萧关还照样存在。历史上萧关的几处设置,很容易引起混淆,模糊今人对萧关的认识就在情理之中。





朝花文媒


事实上,关中平原的北大门是萧关,实属无稽之谈。

《史记》是不能乱注的。

当年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就是因为把“有熊”注到了山东而贻笑大方。

司马贞《史记索隐》或是因为资料所限,未实地考察,或是对地理的无知,望文生义,而闹了笑话。

关中平原,又叫做关中盆地,因其四面环山,内有平原而得名。

那么关中平原东西南北与山交界处,各关分别是什么呢?

玩过《三国志》的都知道,进攻西安关中平原只有四条路线,分别对应四关:



东为潼关;

西北方向有一关隘,地名为“漆”,直通安定(今宁夏固原)。原来此关隘正是“漆县”,1964年才改名彬县;

正西与黄土高原交界有一关隘,为陈仓关(今宝鸡),直通甘肃天水;

西南方向群山中有一关隘,地名“故道”,“<”形路线先向西南,再突然折转东南方向,直通汉中。此关隘正是“(大)散关”,用以防御来自巴蜀汉中的兵力。

(诸位可能没想到吧?

散关防御的不是别人,正是汉中。西安关中人可从来没把汉中当成自己人。

汉中讲四川话,不讲陕西话。

汉中是汉水发源地,属于长江流域;西安关中属于渭河黄河流域。

刘邦封汉王,辖地就在巴蜀(包括汉中)。

汉中古属益州;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


当年刘邦正是占据汉中,“明修栈道(散关),暗渡陈仓(宝鸡)”,攻破陕西关中。


如图所示,四红圈正是代表四关;红线分别为“五丈原”和“扶风”。

(地图下方,“安阳”为安阳县,今汉阴地区,隶属汉中管辖;

“西城”为西城县,今安康地区,隶属于上庸郡管辖,治所今湖北十堰市山竹县。)

也许有人问,为什么不在五丈原防御呢?一个地方守两条路。答案是:五丈原无险可守。

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懿当年早早修筑防御工事,拒不出战的原因,因为司马懿知道,在五丈原出战必败。

有人说,关中南关应为“武关”,实属望文生义。

武关同为“<”形路线,先是西南走向,再折转东南,直通宛城(今河南南阳)。

武关向北最终抵达的并非是关中平原,而是弘农郡(治所今河南灵宝)。

(至于隋文帝杨坚,弘农杨氏,是因为杨坚生于渭南华阴,华阴自古归弘农河南灵宝管辖。)

如果武关也算,那么进攻西安关中的路线就不是四条,而是六条。

除东南方向武关,宛城当年袁术进兵方向以外;

还有正东方向函谷关,洛阳当年曹操、赵匡胤进兵方向;

东北方向三门峡黄河渡口,直达上党(今山西长治),当年袁绍进兵方向。

西安关中就不是“四战之地”,而是“六战之地”。

另外从图中也不难看出:

西安关中平原,不属于西北黄土高原。 西安关中平原,属于中原河南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

西安关中自古属于中原河南司州。 西安人的根在河南。

西安自古属于中原河南,西汉时期,西安就隶属于河南司隶州;东汉称司隶校尉部,由洛阳统领;三国时期归许昌管辖;直到西晋才从河南划出,划入雍州边缘。

西安人百分百能听懂河南方言,但听不懂西北方言。

西安人也希望自己属于中原。


用户67724358697


萧关在今宁夏固原县东南。萧关在六盘山山口依险而立,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萧关是三关口(位于银川市西郊西夏王陵西南,是宁、蒙的交界处)以北,古瓦亭峡以南的六盘山的一段险要峡谷,有泾河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