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ofo谈起:很多时候“成王败寇”是对的

前不久,有两位媒体朋友在朋友圈讨论ofo正在遭遇的大危局,在讨论互动中,高频词汇“成王败寇”又一次出现。

这两位朋友不太赞同媒体用“成王败寇”的思想来看待戴威和ofo,并且对戴威的遭遇表达了同情之心。

由ofo谈起:很多时候“成王败寇”是对的

这两天关于ofo,关于戴威,我也有一些新思考。我也就来说说“成王败寇”我的看法:我年轻时也很是反感“成王败寇的思想,项羽、陈友谅未必不值得称颂,刘邦、朱元璋未必就是大英雄。

后来看的、经历的多了,得承认成王败寇是对的。因为成王败寇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关乎千万人的利益和生死。如果成了,不仅仅你自己光荣,你的部队、供应商、合作伙伴、家人等都会活的好;反之如果失败了,承担责任的不止你一个人,而是哀鸿遍野,无数人利益受损。

在“成王败寇”这个事情上,戴威为什么让人反感?不是因为他不识时务的坚持,而是他的坚持是建立在损害大部分人利益的前提下。换句话说,假如戴威拿自己的钱创业,而且及时的给员工发工资,给供应商款。那么他为了一个事情,哪怕这个事情毫无意义,只要他拼了命的坚持,那么我应该给他掌声。而且在他失败后,我也会心里致敬他是一条汉子。

吸血的坚守,不要也罢

称赞戴威的人忽略了一个事实:拿着别人的钱,消耗别人资源,甚至靠用户输血,才维持所谓的“坚守”。

我有个做新零售创业的朋友,他也有戴威式的“坚守”,为了坚持创业和对梦想的追求,把房子卖了投入到公司的运营,自己的生活陷入困苦,我亲眼看着他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在速途工作期间,他的创业故事被我们收录进了《相信梦想的力量》一书(再后来他又创业失败了几次)。我想,对戴威同情的人,真应该上京东或者淘宝买这本书阅读下,这里面有很多拿着自己身家坚守的故事。这些创业者,更真实,更值得你们同情和关注。

我还是那句话,吸着别人的血来成全自己坚守,不要也罢。有些坚持是消耗社会资源和运力甚至消耗消费者信心的负坚持,被用户集体上门“讨债”,说明这家企业的财务问题严重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时候卖身或者破产清算减少各方损失比傻撑着更是一种对员工、对社会、对消费者、对股东负责的表现。

胜者为王 要看到王背后的担当

“王”在甲骨文中为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王是“万人之王”,既然成“王”,就要为万人谋福祉。

很多人反感成王败寇,只看到了王对历史的解释权和定义权,却忽视了民成为王之后的作为。

从刘邦到李世民,从赵匡胤到朱元璋,这些人都是成王败寇的典型,他们成“王”的过程都有不光彩的地方。但最终成王之后呢,但无一不是千古一帝级别的好王(或许都算不上好人),休养生息,开创盛世,让千万人吃饱饭。

同样,放眼互联网行业,三大王(BAT),哪一个不是打败了一众对手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哪一个不是服务于几亿的网民,甚至都成为了当下社会的基础设施。

败者为寇 要看到败者背后的“因”

既然敢于参与残酷的王图霸业或者产业竞争,就应该有成为寇的思想准备。

项羽的“寇”在于狂妄自大、张士诚的“寇”在于器短、吴三桂的“寇”在于不得人心。

微信成功了,奠定了它的合法地位。那么失败的米聊,“寇”在哪里?在于其产品力,产品的迭代没有考虑到更广阔的大众,此为“非法”的一面。

有些人或者企业,具备“寇”的特征,就永远不可能成王。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就有这么一位代表,姑苏慕容复。

慕容复为了复兴大燕认段延庆这个恶人做父的时候,他的家臣包不同走出来说了一句话(大意):公子,复兴之路很难,咱们努力了,轰轰烈烈的干了,成了固然极好。就算失败了,也不枉堂堂英雄好汉。但你要认贼作父,就……

慕容复也好,戴威也罢,哪怕真有了虚竹、胡炜炜的奇遇和机会,也不会成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