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變的歷史真相是怎樣的?趙高是如何發動沙丘之變的?

櫻桃的家家


一、沙丘之變

沙丘之變又稱沙丘之謀,秦始皇在沙丘宮(今河北省廣宗縣)去世後,趙高與李斯矯詔殺害公子扶蘇,擁立秦二世即位的事件。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樂遊忘倦之秦始皇生平最後一次出巡。像往常一樣,李斯、胡亥、趙高從行,去疾留守。在巡遊途中,忽覺龍體欠安,寒熱交作,心神恍惚,言語狂譫,不知人事。及始皇自知不起,乃召李斯,趙高入諭,囑為璽書,賜予長子扶蘇,叫他速回咸陽,守候喪葬,意即使之返都即位。

豈料心懷鬼胎的趙高假意允諾,由於趙高與太子扶蘇向來不合,其擔心扶蘇繼承帝位後,對自己不利,而幼子胡亥昏庸無知,若胡亥繼任帝位,容易控制。因此趙高暗中扣壓了遺詔。而後採取偷樑換柱卑劣手段,威脅利誘丞相李斯,李斯妥協後,二人合謀篡改了始皇遺詔,廢太子扶蘇,矯詔令扶蘇與蒙恬自盡。同時隱瞞始皇死訊,以鹹魚放其車上,混淆始皇屍體發出的臭味。回到咸陽後,他們擁立公子胡亥為皇帝,史稱秦二世。

二、李斯、趙高共謀沙丘之變

對其沙丘之謀,歷來都推首惡為趙高,這不難理解,因趙高陰險狡詐,乘亂混水摸魚,其卑劣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始皇暴斃,道死沙丘,趙高包藏禍心,倡謀廢立,開始挑唆胡亥,再次挑唆李斯;胡亥少不更事,為趙高所迷惑,然位高權重之李斯身為丞相、通侯,位至人臣,受始皇之顧命,乃甘心從逆,與謀不軌,是堂堂丞相所為呼?雖暴秦之罪,上通於天,不如此不足以致亡,但李斯身為丞相,應具相術,平時既不能匡主,臨變又不能除奸,徒營營於利祿之私,同預廢立之陰謀詭計,例以《春秋》書法,李斯應為首惡,而趙高猶其次者。

有了沙丘之變,趙高從歷史上一個匆匆過客,於公元前208年李斯死後,繼之為秦朝丞相。而後他迫秦二世自殺,另立子嬰為秦王。不久被子嬰設計殺掉,夷三族。成為千夫所指,遺臭萬年的可恥之徒!

而李斯曾是提出廢除分封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貨幣、車軌等一系列大政方針之高瞻遠矚,出類拔萃,才華橫溢之士,對於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

但聰明一世,糊塗一時的李斯最後還是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孽而不得善終。兩年後被趙高誣陷“謀反”,腰斬於市,並被夷三族!


手機用戶50902211138


《史記》裡記載的沙丘之變有兩大疑點。第一是秦始皇帝是否被暗害;第二就是秦二世胡亥的帝王是不是篡奪的。而這兩個事件的主謀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趙高。

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秦始皇帝是否被暗害?

如果秦始皇帝是被趙高或是其它的什麼人給偷偷的謀弒了,如果真的是“不得良死”,那之後肯定就會有相關的傳言。但是人們從來只是對秦二世突然繼位是否合法有異議,而對秦始皇帝的死基本上沒有提出過質疑。 秦始皇帝晚年身體一直很不好,不然也不會急於尋找“不死藥”。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帝在駕崩前三、四年就開始四處尋找“仙藥”了:

“(秦始皇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 ;

“(秦始皇三十五年)盧生曰:'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雲氣,與天地久長。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原上所居宮毋令人知,然後不死之藥殆可得也。'於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謂真人,不稱朕'” ;

“(秦始皇三十六年)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遊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 。

就像庶民百姓們歲數越大,就越相信養生之道一樣,大人物們隨著年紀的增長,往往會痴迷於玄學。秦始皇帝對成仙得道的渴望,表明了他的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後來強打精神去巡遊,在平原津重病不起,在轉移到一百多里之外的沙丘平臺宮後便駕崩了。至於說秦始皇帝是趙高所弒,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為趙高當時沒有和李斯、胡亥共謀,而說服這兩個人,趙高也都遇到過阻力。所獨自弒君,這麼幹無異於自己“自食砒霜毒老虎”。

見證了秦始皇帝最後時刻的沙丘平臺宮遺址。

第二,就是趙高、李斯矯詔,胡亥篡位。這個事兒,從發生到最近幾年,一直沒有人提出異議。但是在前幾年,一批從海外競拍而來的竹簡中有一部《趙正書》,講到秦始皇帝在駕崩前秦相李斯、馮去疾建議立公子胡亥為太子。其文如下:

“昔者,秦王趙正出遊全國,環(還)至白(柏)人而病,病篤,謂然流涕長大(嘆)息,謂左右曰:“吾子忠臣也,其謀所立。”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磕頭言曰:今道遠,而詔期(窘)群臣,恐大臣之有謀,請立子胡亥,為代後。”王曰:“可。”王死胡亥立,即殺其兄父骨(扶蘇)、中尉恬、大赦罪人。”

之後,這部被網絡民科認為足以“顛覆”《史記》的古書又記載了此時的趙高尚在獄中、趙高弒秦二世之後,又為章邯所滅……

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海外迴歸”的各種文獻,包括《趙正書》。因為其中的漏洞太大:


第一,如果秦二世真是由李斯、馮去疾所擁立,那必然不會成為“孤證”。馮氏一門為周、秦、漢三朝三百年簪纓世族,有馮亭、馮毋擇、馮去疾、馮唐、馮奉世、馮媛、馮參等,可謂累代榮華。如果真的馮去疾參與其事,縱然司馬遷會選擇性的忽略甚至有意篡改,那班固等人也會提及此事。

第二,就是《趙正書》最荒謬的一點——趙高如果是被章邯所滅,那項羽破釜沉舟是和誰打仗?那楚將武安侯碭郡長劉季又怎麼能夠入關進咸陽?

所以總結下來就是,秦始皇帝確實是積勞成疾最後崩於沙丘,臨終前遺命公子扶蘇繼承皇位。而後趙高秘不發喪,在說服了公子胡亥、丞相李斯之後便篡改遺詔。殺扶蘇、蒙恬等人,並擁立胡亥為秦二世皇帝。然而這場悲劇的根本原因就是 “始皇惡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以至於到了最後秦始皇帝自己竟淪為邪臣逆子謀害忠良的工具。相比之下,漢武帝之前的漢家君臣就要好得多,彼此之間可以坦率的討論天子“千秋萬歲”之後的事。所以直到巫蠱之禍以前,漢朝的百年間沒有過父子相殘的慘劇。




“海外迴歸”的“古籍”——《趙正書》。行家眼力基本就是“一眼假”。


陳大舍


秦世皇三十八年(公元209年),始皇帝遊會稽,承相李斯、宦官趙高和十七歲的秦公子胡亥同陪。七月回到沙丘後,秦世皇病重不起,就立下詔書,命在外的太子扶蘇速回即位。信未發出,始皇即去世了。於是,就發生了中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奪權陰謀。首先,趙高對胡亥說"皇上己死,留下遺詔要太子繼位,你現在無寸土之地怎麼辦"?胡亥說:″歷代皇位繼承都是這樣,父皇死,立太子,天經地義”,趙高說:"皇帝下詔只有我、承相李斯和公子您咱三人知道,您仔細想一想,奴役人和被人奴役那樣好。"胡亥說:″這樣做不好。廢兄立弟,名不正,言不順是為不義;不遵從父母之命怕死,是為不孝:能薄而才小,而強人之功是為無能。"趙高說:″湯武殺主,天下稱義;衛君殺父,天下稱德。故大徒不拘小謹,大行不辭小讓。顧小而忘大,′後必有害;狐疑猶豫,後必有悔;斷而敢行,鬼神避之,後必成功。”經趙高一說,胡亥表示同意。他讓趙高去找李斯商量。於是趙高又對李斯說:″現在皇上己死,遺詔還未發,現遺詔和兵符王璽還在胡亥手中,定誰來當太子繼位,咱倆人說了算,你看咋辦?"李斯一叫,大駭道:″安得亡國之言?此非人臣所當議也。"趙高道:″你想想,你的功勞與蒙恬比,孰高?與長子扶蘇的關係,你與蒙恬比,孰好?如扶蘇立為太子,那有你承相之位?現胡亥在此,仁厚忠孝,他如即位,你的子孫世代都能享榮華富貴,何去何從,你白己斟酌吧!"此時,李斯的決定對秦王朝、對他自己,都是生死攸關的抉擇,明知這是篡位,是令人千世唾罵大逆不道的醜事,但為了權位、富貴,他竟然同意了趙高的建議。他們隨即篡改遺詔,賜死太子扶蘇和大將蒙恬。扶胡亥繼位。此後,胡亥下詔誅殺所有秦公子和公主及相關人員,至使秦氏幾近滅絕。他還發數十萬刑徒修阿房宮,其生活驕奢淫逸無度。人世間一切罪惡,被胡亥幾年內都辦到了,而這一切都是宦官趙高教唆的。以上即為沙丘政變全過程。敘述或許有誤,請批評指正。


渤海綠洲


秦始皇一生叱吒風雲波瀾壯闊,連他的死因都成為了疑案。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到了沙丘(今河北邢臺廣宗),忽然死去,秦朝鉅變,繼位人成了昏庸暴戾的胡亥,而眾望所歸的扶蘇和蒙恬被相繼害死。對於秦始皇的死因有兩種意見:



•疾病死亡說。始皇帝嬴政自小身體不好,而且非常勤政,事無鉅細均由自己操辦。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理解,他為什麼那麼熱衷尋找仙丹。多數說法支持起因為癲癇或腦膜炎之類的急性病。



•謀害說。宦官趙高深得秦始皇寵信,還是教授胡亥法律的老師。秦皇病重時遺詔傳位扶蘇,於是兩人密謀加害。一是蒙恬親弟弟蒙毅一直隨侍保護,秦皇發病是突然被派往邊關,這於常理不合。另外據郭沫若書載,始皇死狀右耳流黑血,內有寸長鐵釘。這就有蹊蹺了,如害人大可不必做的這麼引人注目,此種情況是何人傳出?以趙高心性能留活口嗎?如趁病重昏迷窒息、下毒豈不是更能掩飾?



•趙高胡亥沙丘之變的過程。始皇傳詔書讓扶蘇繼位,趙胡兩人密謀後決定拉李斯下水,於是趙高言於李斯:“扶蘇剛毅而武勇,繼位後畢用蒙恬為丞相”。於是三人矯詔賜扶蘇蒙恬自盡,扶蘇是當場自盡,而蒙恬不信,被使者拘往咸陽關押,後服毒而死。

李斯怕上位,蒙恬取而代之,趙高為何這麼忌憚扶蘇上位呢?蒙恬的弟弟蒙毅曾因趙高犯罪判了他死刑,後來被秦皇赦免。自此趙高心懷大恨,誓滅蒙氏一族。



而秦始皇死後,得到扶蘇已死,蒙恬被拘的消息後,隱患消除,才開始返回,因高溫日久,已有腐臭異味,便以大量臭魚掩蓋直到回京。

•那麼以趙高其人是否有膽子謀害秦始皇呢?以史料來看還真有。一、胡亥繼位後,趙高曾當著胡亥的面指鹿為馬,而群臣因懼怕紛紛贊同,搞得胡亥以為自己得了幻覺症。二、秦將亡時,趙高指使女婿逼胡亥自殺,胡亥苦苦哀求亦不能免,足見趙高心狠手辣,有不臣之心。



此事距今已兩千多年,病故說、謀害說各執一詞,未有定論。


百味乾坤


是否有沙丘之變,當事人既然沒有留下相應文字記載,就很難說篡改詔書是真的存在還是後人捏造。

歷史記載是趙高連同丞相李斯篡改詔書,賜死本應繼位的扶蘇,改立胡亥。原因有二,一是趙高是胡亥的老師,教授其刑法斷案的本事;二是扶蘇為人正直,趙高怕扶蘇上臺自己失去權力,因趙高原來犯案,蒙恬的哥哥蒙毅本要依法處死,後被秦始皇赦免,因其才,留在身邊,順便給胡亥教書。

我們知道秦始皇的丞相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又為自己的小兒子胡亥請了一位精通律法的老師,出遊還帶在身邊,大兒子扶蘇派到邊關和蒙恬一起守國門,可見本身秦始皇對小兒子胡亥的喜愛。我們都知道秦統一六國靠的是強大的武力和賞罰分明,扶蘇太過於心善,作為一國君主沒有殺伐決斷,很難統治天下,所以從情理上來說他很難得秦始皇的歡心。當然把扶蘇派到邊關也有可能是鍛鍊他,讓他更加有一國之主的豪氣。

歷史呢,寫下來的不一定是真,歷史為後人所書,後人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反秦的藉口,你都不是正統,天下有德者居之。


不懂先生的唱本


沙丘之變的歷史真相是內廷的趙高獲得了李斯為代表的外廷力量支持,共同對皇權展開了屠殺。秦始皇建立的事皇帝(皇權)、內廷(趙高為代表)、外廷(李斯為代表)的三足鼎立的權力架構,但由於秦始皇沒有進行分封,而是採取郡縣制,導致皇權力量衰落空虛,僅有扶蘇力量相對強大。秦始皇駕崩後,從趙高和李斯的利益角度來看,選擇一個弱勢的皇子有利於他們控制政權,所以扶蘇被殺是理所當然的,選擇胡亥對內廷和外廷都沒有威脅。關鍵趙高得到了李斯為代表的朝臣集團支持,否則是無力誅殺扶蘇和蒙毅集團的。雙方聯手消滅了皇權代表的扶蘇後,內廷和外廷再展開pk,李斯出局,趙高一家獨大,但也埋下了自己覆滅的種子。因為內廷是依賴於皇權存在的,皇權衰落,趙高作為太監,血統道統上無法繼承皇位,最終趙高也被身滅。沙丘之變並不存在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可能性,而是誅殺扶蘇符合趙高和李斯集團的利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