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內“雙子星”——濟南和青島的競與合?

山東省內“雙子星”——濟南和青島的競與合?

大省的雙城組合,可能是當下最被津津樂道的話題。廣州&深圳,南京&蘇州,福州&廈門,都是網友們口中的“歡喜冤家”。

眼下,備受矚目的一對可能是濟南&青島。近日,有消息稱濟青高鐵預計12月26日開通。開通後,濟南到青島的距離將縮短至 1小時40分。

對於濟南、青島來說,民間有很多雙城PK的段子,但這並不影響,兩城越走越近。濟南青島作為山東半島經濟支柱的兩極,其間已經有膠濟客運專線和原膠濟鐵路,雙城距離在三小時以內。即便如此,山東仍要再加一條濟青高鐵加密雙城往來。

城市之間競爭難以避免,但競合才是未來。今天藉著這條高鐵,我們來聊一聊濟南青島的“瑜亮情結”。

1.競

“山東濟南,中國青島”這句調侃已經被玩成了歷久彌新的梗。

作為省內“雙子星”——濟南和青島,一個是底蘊深厚的千年古城,一個是近代開埠的國際港口;一個是儒家農業文化的傳承,一個是海洋商業文明的代表。

然而,與江蘇的南京和蘇州,福建的福州和廈門一樣,“內鬥”也是山東濟青的一大標籤。究其原因,無非是因為,非省會城市在經濟上,強壓了省會城市一頭。

作為第三經濟大省的省會,濟南是全國首位度最低的省會城市。2017年,鄭州佔到河南全省的20.3%;合肥卻佔到安徽的26.2%。而濟南僅為山東的9.9%,還不到10%的佔比。

國內排名屈居下風,省內也沒能揚眉吐氣。從經濟總量來看,自2004年濟南GDP被煙臺反超後,經濟大省山東下轄的17地市GDP前三甲,就一直是青島、煙臺、濟南的格局。

省會不強,內鬥必揚。在網上以濟南和青島為關鍵詞,隨手一搜,各種對比應接不暇,全然無視了網友的貼心提示“不要拿濟南和青島作比較,容易引起各種不和諧”。

事實上,山東的問題已經不僅僅侷限在“弱省會”濟南。

2016年各城市城區人口數據顯示,儘管身為第三經濟大省,但目前山東尚無一個城市進入到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行列(目前全國已有12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500萬),山東第一大城市青島的城區人口僅位居全國第14位,省會濟南的城區人口位居第22位。

就在上個月,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整改進展情況公佈,濟青雙城同時被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

這些年,均衡發展一直是山東對外展示的形象,但面對武漢、鄭州、合肥等內陸省會的強勢崛起,山東恐怕無非繼續淡定下去,“缺乏大城市”已然成為外界對山東的刻板印象。

現在很多省份都在打造明星城市。上述的江蘇、福建等省份,都有雙城格局。但從省上政策來說,雙城中也有主次之分。比如江蘇南京與蘇州經濟差距大,但是省上還是堅定不移地表示,提升南京首位度。

而山東的表態,可能在雙城主次之分中態度最模糊。不管從交通規劃還是從城市發展規劃,我們看見得還是雙城共同支撐的格局。

9月,山東省政府網站印發《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2018-2035年)》,提出全力打造以濟南、青島為核心的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佈局,大力提升綜合交通可持續發展水平。

10月底,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佈的《中共濟南市委關於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共青島市委關於巡視整改進展情況的通報》中披露,濟南、青島兩市“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

甚至是撤市設區,城市擴圍的消息也是先後傳出。

9月底,膠州市長張友玉就膠州城市發展有關問題回答市民朋友提問時表示,目前,山東省委省政府和青島市委市政府已經同意膠州撤市劃區,但決定權在國務院,正式確定時間需要等待官方發佈。

時隔半月有餘,一份關於萊蕪併入濟南的文件,在朋友圈流傳,引發各方猜想。但由於沒有正式文件,針對“萊蕪併入濟南”一事,從萊蕪與濟南市級到省級層面政府層面人士,都不敢妄加評論。

2.合

對於雙子星的主次問題,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學院院長董彥嶺態度很開放,“我認為雙城共同驅動山東的發展是可以的”。

濟南與青島有各自的“任務”。

“我覺得山東的區域經濟格局就像一個微縮的中國,東部沿海比較發達,而中西部相對欠發達。”董彥嶺說。

青島是典型的沿海城市,處於山東東部最邊緣,聯動的是東北部煙臺、威海等沿海城市板塊。這個東北端一角的城市群,也是山東經濟發展的引擎。

與青島相隔300多公里的濟南,居於山東中西部腹地,周邊的六城的經濟相對欠發達,它要承擔的是,努力帶動好這些“兄弟”。

正如兩城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相關文件中所表述的,青島要“努力當好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而濟南要“打造環渤海大灣區重要增長極,把濟南這個山東經濟龍頭揚起來”。

當然以上這段表述,還被一些媒體調侃為濟南底氣不足。濟南經濟較青島弱一籌是事實,但這並不影響它繼續發展,且在區域經濟協同中擔當自己的責任。

事實上,網絡上多有關於濟南、青島爭鋒相對的討論背後,濟青兩城間已經形成大規模的客流與貨流,經濟交往頗為緊密。

2017年,濟青通道是客運量超過7千萬人次,貨運量超過4億噸,是當年山東省內第二大客運量,第一大貨運量的通道。而第一大客運量的是京滬通道。據山東省綜合交通網中長期發展規劃估計,未來山東省橫向通道中,濟青通道需求最大。

或許這也是在青島與濟南雙城之間,已經有膠濟客運專線和原膠濟鐵路基礎上,還要修建濟青高鐵的原因。

城市雙子星不管如何競爭,協同總歸才是大勢所趨。畢竟,粵港澳大灣區這樣的超級城市群,都在通過大手筆佈局交通,謀求協同發展,更何況體量小得多的山東半島都市群?

對於此,董彥嶺表示,“關於省內發展,現在也在討論港口內延等議題”。此次濟青高鐵也是將青島等城市的港口效應進一步延伸到腹地機會。

此次開通的濟青高鐵,從濟南到達青島後,北上可與青榮威城際鐵路等銜接,至沿海的煙臺、威海,南下可接入今年年底建成的青日連鐵路,到達日照,形成濟南到省內沿海城市的2-3小時交通圈。例如,濟南到日照最快運行時間將達到2小時48分,較現有最快列車K8284次壓縮2小時19分。

客運運能的增加,進一步解放貨運運能。濟南與青島之間也將形成濟青高鐵、膠濟客運專線和原膠濟鐵路並存的“客貨分離六線”運輸格局,以青島為頭的港口城市門戶效應能更好的傳遞迴山東腹地。此時,處於中部的濟南,更充分承接資源,發揮樞紐作用,再配置到周邊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朱玫潔 楊歡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