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股市,貨幣新表態,私募也有“大紅包”!

週末,證監會主席劉主席的“股市春天論”振奮人心,讓備受連環暴擊的股民感受到了一絲溫暖。然而從本週一的盤面來看,前半小時好像還是春風拂面,後面才知道:我們是不是對這個“春天”有什麼誤解?

不過,機構表示比較樂觀,並指出,從A股歷史上的幾次“絕望週期”持續的時間來看,普遍在8-13個月左右,目前A股可能已處於“絕望週期”的尾聲,或正在向“希望週期”過渡的階段。

是不是尾聲我們不在乎,如何終結“絕望”,這才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誰才能終結,答案是政策。好在近期監管層也比較給力,股市,貨幣市場,甚至私募,都雨露均霑。


春天來了?股市,貨幣新表態,私募也有“大紅包”!



股市的“春天”在哪裡

10月14日,在證監會召開的投資者座談會上,證監會主席劉士餘表示春天已經不遠了。但從後來市場表現來看,貌似更像是政策的春天。

對於資金層面,監管層也出臺了不少利好政策,比如銀行理財入市、百億資金託底上市公司流動性等。不過再好的政策也要配合資金流,畢竟光喊口號不給錢都是耍流氓。

首先就是深圳市政府安排的數百億專項資金,幫助上市公司化解化解流動性危機。公開資料顯示,相關部門已初步擬定了首批符合條件的名單,並已就其中部分展開盡調和談判,首批獲“馳援”企業超過20家。

其次就是降準,10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下調部分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不過從降準宣佈到落地,市場還是經歷了震盪,短期內看不出效果,但長期來看是個向好的信號。

再者就是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但現在是“寬貨幣、緊信用”的格局,說白了就是開閘放了水,但水龍頭堵了。現在都是定向放水,不能大水漫灌,至於“水”真正到了哪些領域,非常有限。數據顯示,截至8月末,社會融資存量餘額同比增速已降至10.14%,創下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歷史新低。

不過,以上這些只能說是春風,至於春天,依然是實實在在的長期資金流入,注意措辭:長期。

ETF淨流入,外資買入超2000億

據不完全統計,ETF份額大增53.44億份,跟蹤上證50、滬深300和創業板市場的5大ETF近一週流入資金超過80億元。截至10月12日收盤,淨申購最高的ETF單週增加19.94億份。

此外,在市場低迷時,外資卻在大買特買。以前看來是被割韭菜,而現在越來越像是抄底做長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兩市合計被外資淨買入2247.24億元,除了2月和10月份資金呈現小幅淨流出外,其餘各月都是淨買入。

可以說,雖然今年以來股市跌幅較大,但許多行業個股已經被嚴重低估,以前說市場缺資金,現在看來已經有好轉了。或許,春天已經到來了,只是我們還沒發現。

行長有話說

貨幣市場這邊,易綱行長的G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的發言及答問很有意思,不但從官方角度說明了當前經濟形勢,也順便“劇透”了未來央行的打算。

主要觀點如下:

1、“預計今年能夠實現6.5%的目標,也可能略高...今年中國整體槓桿率已經平穩,不再快速上升...”

排排君有話說:經濟增速關乎國運和民生大計,但在過去2年去槓桿背景下,經濟增速已經有下滑趨勢,如今提到“也可能略高”,不排除未來政策更傾向於追求經濟增長。

目前來看,金融、實體經濟和地方政府三大領域去槓桿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數據顯示,2018年1-8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僅有5.3%。因此,為了維穩,增速還是放在第一。

2、“...對外盈餘在持續縮小...今年上半年,經常賬戶出現赤字,全年可能小幅盈餘,預計不足GDP的1%。”

排排君有話說:可以看出兩大信息,一是貿易摩擦的的確確給我們的出口造成了不少的影響;二是經濟增長的動力已經從原來主要的投資和出口導向,轉為消費和內需。總的來說,雖然盈餘小了,但更健康了。

3、“貨幣政策方面,當前貨幣政策保持穩健中性,既未放鬆,也未收緊。貨幣政策工具箱中有足夠的政策工具可以運用。”

排排君有話說:從歷次美聯儲加息後,央行的舉動來看,我們的貨幣政策並未跟隨美聯儲,更多的則是考慮國內的情況。考慮到基本面,降息的效果太厲害,但未來不排除還有降準的可能。

私募也迎來“大紅包”

同樣是劉主席的一番話,讓私募行業也感受到了春天。10月14日證監會在中信建投東直門南大街營業部二樓會議室召開的投資者交流會上,證監會主席劉士餘表示,投資者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以深化改革、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為主線來提振市場信心,提出了完善包括交易制度在內的基礎性制度,減稅讓利支持私募基金髮展,引導長期投資行為,培育機構投資者,推動長期資金入市等。

雖說比不上實實在在的資金流,但相比低迷的成交,當下提振市場信心的確重要。前海開源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劉主席講話很中肯,有力提升市場信心。當前股市最低迷的時候,重塑信心至關重要。”

不過這次交流會有所不同,私募基金的發展成為了投資者的焦點。為什麼?

因為中國資本市場以散戶為主,而基金本質是代客理財,肩負起為上億中小投資者管理財富的重大使命。而公募基金在熊市可以坐收管理費,但私募不行,他們是要真真切切為客戶賺錢的。

據報道稱,現場有人說“如果沒有私募基金的發展,美國的科技創新活動會落後50年。中國也要大力發展私募基金。”或許50年有點誇張,但的確在最近這些年,PE/VC為我國的科技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

任何未知的投資領域,都存在極高的投資風險。銀行國企看不上,公募資管不敢做,只有私募上了。現如今監管對私募基金的投資行為還是限制太多,導致在市場暴漲時部分私募基金不惜玩槓桿博取超高收益,加大了投資者的資金風險。而這並不光只是限制投資,更多的是業績壓力。業績壓力從何而來?比如稅負、客戶贖回。

而客戶贖回充其量只能說是短期壓力,只是缺乏長線資金。但稅負壓力卻是長期的。而這次說的“減稅讓利”,指的是私募基金所得稅。曾在8月30日,有關創投基金稅負暴增的消息在網絡廣泛傳播。最終官方給出的結論是,完善政策確保創投基金稅負總體不增。

如今私募基金總規模已超過12萬億,與A股規模的1/3相當,是推動資本市場向好發展的重要力量,相信此次“鬆綁”後,越來越多的私募基金將大展身手,為A股帶來更多長期資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