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构想“第一人”胡应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中新社香港10月26日电 题:港珠澳大桥构想“第一人”胡应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连接香港大屿山、澳门半岛和珠海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24日正式通车。从最初酝酿建设到如今建成通车,实际上已历经35年,而首位提出这一构想的是香港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主席胡应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胡应湘在26日接受中新社等媒体采访时,不下3次说到了这句话,而“看远一点”似乎是胡应湘做每个决定的首要考虑因素之一。

上世纪80年代,他所投资建设的项目几乎都跑在了时代最前端:兴建当时亚洲最高建筑“合和中心”、筹建改革开放后内地第一家合资酒店、投资内地第一条合资高速公路,以及首个提出港珠澳大桥构想等。

“当邓小平先生提出改革开放时,我就看到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从1979年开始,胡应湘开始研究珠三角地区,并先后投资建设广深珠高速公路、沙角电厂、虎门大桥、深圳罗湖、皇岗口岸等工程。

1983年,胡应湘率先提出兴建内伶仃洋大桥(港珠澳大桥前身)设想,但因种种原因计划被搁置。他从未放弃,35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动修建这座大桥。时隔35年,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胡应湘形容:“圆了自己的心愿”。

从设计到建成,胡应湘认为大桥的“实物”与他当时预想的“设计”一样。被问到是否因为推迟建桥而使得香港错失良机,他则坦言,“做,好过不做,当然越早做越好。”

“我做了61年土木工程师,做了这么多项目,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看远一点。”

他还清晰地记得,决定兴建广深高速公路时,一位工程师对他说:“我们连单车都买不起,还搞什么高速公路”。然而现在看来,这条高速公路的确对粤港乃至整个珠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在面对香港土地供应问题时,目光也应该要长远。”心系香港的胡应湘在过去一年研究土地问题,“希望为香港做些事”。

胡应湘认为,在大规模增辟土地时,可优先考虑“东大屿山填海”以及“南丫岛+填海”,其成本效益高,新建交通布局完善,可建住宅面积量大,特区政府财政不仅可以承担,还可带来盈余。

“填海开辟土地并不仅是为了住宅,也是为了满足商业等需求”,胡应湘再次提到“要看远一点”。他指出,香港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但没有足够的土地,又加上太贵,愿意来香港租或者投资写字楼的企业会越来越少,“我们怎么和别人竞争?”

然而,填海政策一出,便引起部分人的不满。对此,因港珠澳大桥吃过不少“闭门羹”的胡应湘坦言,一些所谓的反对声音也“站不住脚的”。

胡应湘强调,特区政府应以科学及成本效益的角度,从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大胆制定方案,合理长远规划并坚决落实执行,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