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城市化!

曾经看似圣经一般的国家政策“只生一个好”在去年戛然而止,寿终正寝。那么城市化进程的呢?如今已经60%,还要继续吗?

【1】

感谢关注郑州楼事八卦,给你不一样的地产世界。

不久前写文章说过,每年涌入郑州的人大约是30万。上一次说的是量,这一次看来源:30万自然几乎为省内人口,其中18地市7万,108县12万,乡镇村8万,其他3万。与此同时,地市和县城也在大量接收进城农民,其中:地级市年净增人口约55万人,县城年汲取人口约120万。

详细情况如下:

停止城市化!

这是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单向流动。

【2】

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四大可怕常态现象:

第一,农村土地:绝对的单向流动。

一个原本在乡下住的人,在省城、在县城买房家定居,但他在乡下的房子不会拆掉变为农地,这中间就出现了一个不对等。如果单从这个人的绝对意义上讲,他由农村到了城市,他在城市居住用的地是由耕地变性变成的建设用地,那么对应的,他以前的农村宅基地(建设用地)应该对应变性变成耕地,这样才叫平衡。事实上吗?没有。为什么?因为粮食够吃。所以,我们就把它荒废了。随着这个人在城市越来越有钱,他可能会投资20万把原来荒废的院子改成2层小楼,这……这比荒废更可怕。

这,就是城市化状态下农村土地的现状。

第二,城市土地:未获得应有的尊重。

城市化速度过快,导致城市发展畸形。过去,郑州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本该用50年的时间完成的城市膨胀。我不止一次的想过一个问题:一个城市,最合理的膨胀速度究竟应该是多少?一个城市,让市民感到幸福感的膨胀速度究竟应该是多少?应该不是这个速度。在这个速度下,除了耳熟能详的几个片区外,有多少土地得到了应有的尊重,郑州可能三成吧,地市不足二成吧,县城就更好了。

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因为在这样的“城市膨胀”速度下,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怎么样尊重脚下的每一块土地,我们要的是快建快卖快赚钱。

停止城市化!

第三,城市建筑:寿命和品质极差。

拿郑州来说,我们的消费品质在提高,我们居住诉求在提高,按照我们居住口味的要求,那么郑州当下市面上70%的房子20年以后,你还能看得上吗?仔细想想,7成比例很保守,事实可能更高。但我不否认,当下建筑的房子的建筑品质越来越高,但你只看到了河南金字塔塔尖上的郑州的现状,殊不知,18地市和108县目前照着郑州的老路正在大步向前走,而且刚刚开始……想想有点可怕。打个比喻,你急需一辆车,买个QQ,5年后当你想换车的时候,你发现你换不了(从个别的角度上说,有钱人是可以换的,但从总量上看,大部分是换不了的),因为房子不像汽车一样扔掉,更新换代,这些QQ,就是一座座建筑填满了整个角落。与其这样,如果放慢脚步,买一辆好一些的车,买一辆可以开一辈子的车。

第四,农村建筑:可怕的面子工程。

我曾经在乡下看过这样一套房子:3层带露台,外立面100%纯瓷砖覆盖,部分“石材”,塑钢窗、防盗网、气派的大门一应俱全。后来我进去了,里面更是气派,上下19个卧室……可惜18个房间都是给耗子住的,连地板砖都没铺,室内的楼体没有栏杆,19个卧室,只配备了一个卫生间,还是一个烂掉的蹲便,只有1个卧室住着2个老人。房子是老人的儿子给他的14岁的儿子盖的,老人的儿子在大连打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要9世同堂才能住满这18个房间?

不要觉得这很夸张,这是河南特色的农村楼市文化:当下河南的农村楼市,85%以上的建筑面积在闲置。用面积挣面子也是他们的无奈之选,他们不这么做,就会被人看不起。85%乘9亿农村人口,这个数字后面是什么?

停止城市化!

一边疯狂的盖空置房挣面子,一边毫无节制通过垃圾污染着农村的环境,这里面的根源是什么?不是经济问题,是脑子问题。扶贫,不应该从经济着手,应该弄这些人的脑子着手,否则,事倍功半。

【3】

从城市和农村,从土地和建筑,这4个维度发生的这些事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

雾霾笼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

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

怎么办?

城市方面:放缓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收紧城市土地供应,提升城市开发品质。农村方面:加大教育投放,严控人均建筑面积指标,治理农村生态环境。城市化进程方面:引导人口逆城市化,先从城市周边乡镇做起,先从特色小镇做起,先从泛3A级旅游景区范围做起。

中国城市化率已经60%了,该停止了!我们自己知道国情不同,不应该照搬国外,怎么在城市化率方面,城市化进程方面就执迷不悟?

大城市由纯单向转为周边小镇开发增加人口逆向流动,这种小镇(乡镇)开发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城区面积的扩张,而是对有一定资源的乡村进行改造。一旦模式成熟,将由大城市扩张到中型城市到小城市,村落也由资源型村落转为普通型村落,最终实现美国式的城乡城市网络布局(下图)。

停止城市化!

人口逆向流动的同时,产品必须优化。北龙湖不仅仅是豪宅的增量,它承担的更多意义是对住宅品质的变革,让我们看到我们住的房子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大城市的大量刚需房和农村假大空的自建房根本适应不了20年后的社会需要,与其彼时产生社会性灾难,不如此时变革,建百年建筑,建真正人性化的房子。

停止城市化!

城市化是拆散社群,所以,从东润泰和开始,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提社群文化,但这没用。找回社群必须靠逆城市化。由重城轻乡转为城乡同发展,开始注重农村生态生活环境,大城市人口开始出现人口逆向流动,产品开始有量的追求转变质的诉求,开始摒弃冰冷的混凝土关注社群文化关注人的感情交流,这,就是我认为未来的城镇化方向。

城市周边逆城市化,建筑品质变革提升,逆城市化找回社群,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4】

可惜,只有一个人和我一样,看到了这些。

他不但是一位产品理想主义者,更是一位高瞻远瞩的大智慧,他也认识到城市进程需要停止。所以,他对绿城和蓝城的管理团队以及组织架构进行了重组建设,开始致力于蓝城集团的发展,他根据数十年房产开发的经验及他对于房产和人对于美好生活追求的思考,结合国家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方针,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业务板块:房地产开发、颐养、健康、农业等四大板块。把以上板块落地呈现出来的,就是大家熟知的蓝城小镇的建设了。

而这个,就是我上面所说的“逆城市化”的所有核心!

宋先生2016年底在杭州宣布未来的5-10年内要为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做5-10个小镇样板,这些主要位于上海杭州北京周边,这些小镇不仅仅是地产开发,而是把支撑小镇的基础农业包含在内。按照宋卫平的设想,这些农业小镇需要三平方公里,其中二平方公里是农业,一平方公里开发建设,在开发建设用地中,90%是住宅,10%是配套设施,包括医疗、教育、餐饮、娱乐和文化。宋先生说,未来,他希望通过科技化的农业,把当地农民留下来,成为现代农业工人。他们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有一份不输于城市打工的收入。宋先生设想,这些未来的现代农业工人将居住在宋先生亲自为他们造的有产权的房子里,共享小镇里的医疗、教育、娱乐等配套。

而这,就是宋先生所构造的我所说的未来50%人口所居住的农村地区的情景描述。

宋先生的未来设想是要用乌托邦风格的小镇概念留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大中城市的步伐,这是宋先生认为农业理想小镇可持续的关键所在。宋先生的小镇主体是农业,小镇66%的面积用来持续农业发展,这是在不改变农业为主的姓氏群族的基础上拯救农村,这和过去很多打这小镇概念进行变种城镇化的行为是不同的。

停止城市化!

最后,绿城的产品20年来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毕竟它的领路人是一个中所州的产品理想主义者。可惜,绿城的产品依旧很孤独,并没有被人学了去。绿城的产品本身就是冲着百年建筑而去,相比城市,乡下更需要百年建筑。

世人皆沉醉在城市的繁华之下,沉迷于6000亿销售额冲击10000万销售额的美梦之中,只有宋先生和我依旧独醒(自恋),幸运的是,他有资金和实力去实现他的理想,我没有。

所以,我只有用文字支持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