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敗太平天國後,清政府是如何安置曾國藩的湘軍及其嫡系將領的?

中國科研人


按著清軍的編制,漢軍軍隊的總數是不能超過八萬人的。超過八萬人就得分開另設軍事主官,這是防止軍事將領擁兵自重然後坐大與朝廷對抗。湘軍屬於漢軍隊伍,因此也不能破壞規矩,在湘軍的巔峰時刻,軍隊總數也不能超過八萬人。清朝政府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把淮軍調撥給曾國藩指揮,因此曾國藩雖然是湘軍頭領,實際上節制的卻是湘淮兩軍,也就是現代的縱隊司令。

在曾國藩擊敗太平天國移兵江蘇的時候,清庭中央便給他下達了指令,調淮軍入湘。然後再調八旗入駐淮北。這實際上就已經做好了準備了,一旦曾國藩有不利於清朝的舉動,那麼就命令淮軍控制湖南大本營,如果淮軍不聽話就用八旗軍抓了淮軍家屬逼迫淮軍。這是合在一起的棋步,清政府畢竟是不傻的。

其次,掐斷軍餉供應。在曾國藩打仗的時候清朝是用了六個省的稅收來養這麼一支軍隊,而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糧餉就被砍掉了,清政府只給撥了兩萬人的軍餉糧草,這時候曾國藩就知道意思了,清政府防著自己麼,所以他自己會意,裁軍到兩萬人。


優己


打敗太平天國後,湘軍有二十多萬精兵,引起了清政府的擔心,派馬新怡作兩江總督去節制,被湘軍刺客殺死,曾國藩怕事情鬧大,解散了湘軍,只留兩萬多人,如果不解散,也許在抵抗外敵入侵,及後來鎮壓孫中山先生的反清有一定的作用,可問題是湘軍雖消弱了,但李洪章的淮軍,左宗嘗的楚軍倔起,特別是李創建的北洋艦隊也是當時舉足清重的軍事力量,而左李二人都是曾國藩的衣缽弟子,左宗嘗曾收復新疆,為守住西北國土作出了傑出貢獻,說是民族英雄也絕不為過,當然為滿清的延續起到一定作用。到最有實力和影響的還是掌握強大北洋艦隊的李洪章,由於賣國投降思維作祟,甲午海戰幾乎不戰而敗,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寶島臺灣給日本,賠款日本白銀兩億四千多萬兩,又開放重慶等多處同商口岸,鎮南關大捷本來馮子才大敗法軍,但賣國的李洪章又同法國人眉來眼去,降關稅,開放通商口岸,商定關界。不僅陷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同時也加速了滿清的滅亡。



一探乾坤靜觀萬物


曾國藩統率的湘軍自1864年7月19日攻陷天京之後,太平天國運動已然進入尾聲,雖然侍王李世賢當時在江西仍有二十多萬大軍,遵王賴文光在淮北的捻軍也有數十萬之眾,但多為烏合之眾,且沒有糧餉基地,屬於流寇作戰,難以構成大患。反而如何安置曾國藩所統帥的十餘萬湘軍將士被提上日程,既不能操之過急以免激起兵變,又要快速徹底的消除這支大軍給朝廷所帶來的隱患,一時間成為清政府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對此,當時年僅30歲的慈禧太后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手腕,順利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首先,下旨褒獎有功將士。封湘軍統帥曾國藩為一等毅勇侯,賞太子太保銜,加上此前欽封的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節制江西、安徽、江蘇、浙江四省軍務,曾國藩自此成為有清一代繼三藩之後,漢人中掌握軍隊最多,聖眷最隆,實權最大的封疆大吏;封吉字營主帥曾國荃為一等威毅伯,賞太子少保銜,授浙江巡撫,負責金陵善後事宜。不久後,左宗棠彈劾曾國荃放縱幼天王逃逸,御史也多番上奏列舉其縱容部屬搶掠,辦理善後不力等事由,曾國荃心灰意冷之下告病辭官。封水師提督楊嶽斌為一等輕車都尉世職,賞太子少保銜,授陝甘總督,進一步剪除曾國藩的羽翼;封兵部右侍郎彭玉麟一等輕車都尉世職,並賞加太子少保銜,不久後彭上疏請求回籍守制;封李臣典為一等子爵,蕭孚泗為一等男爵,朱洪章封騎都尉世職,劉連捷、彭毓橘、鮑超均封一等輕車都尉世職;淮軍統帥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爵,授江蘇巡撫;楚軍統帥左宗棠,封一等恪靖伯,授閩浙總督兼浙江巡撫。
其次,大規模裁撤湘軍。曾國藩主動提出裁撤湘軍的計劃,慈禧欣然同意,為籠絡人心,表示為長遠考慮,湘軍可保留三萬人,無需盡數裁撤。於是湘軍大部分被解散,只保留了水師一萬五千人,陸軍一萬五千人。這也是為什麼僧格林沁戰死後,曾國藩奉旨剿捻需要李鴻章的淮軍參戰的原因。
最後,將湘軍水師改為經制之師。湘軍本是湖南地方團練,不屬於國家正規軍的編制,按慣例一旦平定戰亂後即就地解散。曾國藩想保留湘軍水師這支精銳人馬,便讓彭玉麟上書朝廷,請求將水師改為經制之師,編入正規軍序列,但團練改為正規軍此前從無先例,經過一番討論清廷最終同意了這個請求,將湘軍水師改為長江水師,納入正規軍編制。長江水師擁有木質戰船七百七十四隻,兵員一萬二千餘名,設水師提督一人,總兵四人,副將五人、參將七人,共計二十二個營制,除安置了大量湘軍有功人員外,還成為紀念湘軍昔日輝煌的見證之一。


歷史茶坊


歡迎打開歷史寶庫,一起來讀清朝那些事兒。(本文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清政府對曾國藩及湘軍將領是既重用又防範。

太平天國被鎮壓過後,大清土地上捻軍,這支部隊和太平軍餘部匯合,聲勢日漸壯大,成了清政府又一個心頭之患。

但是清政府還不得不繼續仰仗著曾國藩和湘軍。

高官厚祿是穩住人心最好的辦法,清政府對鎮壓太平天國有功之人加官進爵,居頭功的湘軍將領自然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曾國荃為山西巡撫、左宗棠為閩浙總督、劉長佑為廣西巡撫、駱秉章為湖南巡撫等等。

但是曾國藩也開始小心翼翼,因為一不留神,這就是掉腦袋的事了。

曾國藩在清政府的壓力下,不得不裁撤湘軍,將湘軍精銳也是曾國藩直接掌控的曾國荃部五萬多人悉數裁撤,又裁了左宗棠等人的部分兵力。

左宗棠像

李鴻章的淮軍也裁撤了數千老弱殘兵,其勁旅尚存五萬多人,而且隨後又進一步擴充,相當於沒有裁。

李鴻章像

湘軍裁撤了一半,但如何防範那些已經坐上封疆大吏的湘軍將領呢?

清政府的辦法就是借狼驅虎,扶植淮系打壓湘系。

曾國藩去世後,湘系群龍無首,最大的牌還是要數左宗棠,但朝廷一紙令下,左宗棠被調離東南地區而去經營西北。

湘系的衰落伴隨著淮系的壯大,尤其是李鴻章個人,其實力超過了曾經的曾國藩。

軍容嚴整的湘軍

時人稱李鴻章“在漢臣權勢為最巨。”(劉體仁:《異辭錄》)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滅掉太平天國以後,湘軍成了清朝政府的最大隱患,一方面湘軍是一支打出來的軍隊,戰力強悍,士氣高昂,不是清朝其他軍隊對抗得了的。另一方面,湘軍無仗可打,一支無所事事的軍隊必定會茲事擾民。這些不是最重要的,清朝最害怕的還是湘軍造反。

清朝既想保住湘軍戰力,又要防止湘軍造反,於是就派要員來節制湘軍,希望逐步將湘軍的控制權轉移至朝庭的手中,但是辦事官員不力或者說是辦事方向性錯誤,導致湘軍與朝庭派來的官員爆發了衝突,進而發生了殺朝庭官員的事件。

有鑑於此,曾國藩採取了化災禍於無形的做法。他命令湘軍就地安家,劃拔了不少土地,給了很多優惠政策。這樣做的好處是:

1,使得很多湘軍將士回不了湖南,無法私自集結鄉勇作亂,免除了將來的隱患。

2,解除朝庭對湘軍造反的憂慮。

3,由於太平天國運動以來,長江流域喪失了太多的人口,很多土地都荒了,百業凋零。二十多萬湘軍就地轉業不但能減少軍費支出,還能促進湘軍原駐地的農業生產和工商業的恢復。

儘管網上有很多人討厭清朝,也憎惡湘軍,但是歷史雖是真實的存在,卻也只是過去的一些事情,將個人情緒發洩到百多年前的時代是沒有意義的。對待歷史,我們應該儘量摒除個人情緒,冷靜的觀察和思考,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用於應對當下的局面,這才是讀史的意義所在,也是歷史的價值所在。否則歷史存在與否丶真實與否,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鬼影147951010


在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後,這時候有兩個人非常“仇視”曾國藩。

第一個就是慈禧,慈禧怕曾國藩造反。因為此時慈禧剛30歲,但是小對象咸豐早已經死了三年,她還是個名副其實的漂亮小寡婦。

慈禧這個人非常“獨權”,在她眼裡,不允許有人能威脅到自己。好在兩宮太后中,東太后慈安沒啥權力慾望。所以在咸豐死以後,聯合恭親王剷除顧命八大臣,然後又搞掉恭親王,最後才獨攬大權。

可是在曾國藩打敗太平天國後,慈禧又怕了。曾國藩的兵力已經遍佈東南,想要造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於是慈禧想尋摸著裁軍,但是不能明著來,如果明來的話,會有人說大清朝不容功臣,所以只能走計謀。

於是慈禧就找到了仇恨曾國藩的第二個人,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蒙古親王,就愛打仗,愛戰功。對於曾國藩這個小文官打敗了太平天國,自己心裡很嫉妒。

於是在慈禧的勾引之下,僧格林沁就開始與慈禧狼狽為奸。


慈禧讓僧王帶兵南下,借剿捻之名,斷了曾國藩後路。然後讓湖廣總督官文去用湘軍中的“哥老會”誣陷曾國藩。

哥老會只是地方幫派,在湘軍中有很多這種幫派。而且哥老會在曾國荃的手下,是湘軍最出色的陸軍部隊。

官文誣陷哥老會造反,這就意味著要扯上曾國荃,曾國藩想要保護這個九弟,自然只能裁軍,讓哥老會自行散去。

其次就是曾國荃手下在攻入金陵後燒殺搶掠,搶劫了大量財寶。這個在當時是也不能怪湘軍,湘軍沒有軍餉,全靠自籌,自籌不來就得餓著,朝廷是不會管的。

他們只能靠打仗發財,如果不讓搶東西,也就沒人給他們賣命。但是這種行為是重罪,而且是主帥縱容,這又扯到了曾國荃身上。

這就意味著,曾國藩沒事,但是曾國荃就危險了。慈禧逼曾國藩裁軍是從曾國荃的吉字營下的手。

在打敗太平天國後,曾國藩為了自保就告訴慈禧會裁軍的,但是慈禧看他也沒有裁軍的意思,遇水就逼迫起來。

曾國藩為了保曾國荃,只能試探慈禧的意圖。他不知道慈禧是想殺他還是隻想裁軍。

慈禧的意思很簡單,裁軍,然後留點軍隊打捻軍,於是就給了曾國藩一個臺階,下旨告訴他搶來的財寶算軍餉,可以分分發了。

曾國藩就裁軍了。


裁軍雖裁軍,但是隻是裁了大多庸碌之輩。其中幾個善戰的步兵營精銳都留下了,尤其曾國荃的吉字營。

步兵留了一萬五。

其次就是水軍,水軍也只是撤了後來擴充的部分,最早先在衡州籌備水軍時攢下的兩萬精銳,一點沒撤。

也就是說,湘軍十五萬年,最後只剩下三萬五到四萬之間。


曾國藩的本意是隻留兩萬人,但是朝廷下旨說留三萬左右就行,之所以讓留這麼多,就是因為還要打捻軍。


曾國藩裁軍,誰最受益呢?

當然是學生李鴻章,李鴻章淮軍起步不久,不缺錢就缺人,於是在曾國藩裁軍後,招攬了大部分曾國藩舊部擴充淮軍。

就慈禧這一步而言,對清朝滅亡是沒啥影響的。因為湘軍鎮守湖廣地區,沒時間北上勤王。慈禧也不會讓湘軍鎮守直隸,她不放心。

所以後來打英法聯軍時,只有李鴻章率領淮軍過去,但是剛到半路,就開始和談了。


梁宇航


搶錢!搶糧!搶地盤!------投名狀。太平天國覆滅後,湘軍的劣性開始暴露出來了,他們比之土匪更加殘暴,明目張膽的燒殺搶掠。為了不出現另一個顛覆滿清的政權,慈禧太后開始打擊聲勢浩大的湘軍。一方面,大力裁撤湘軍,消除有生力量。另一方面,調離曾國藩,切斷他和湘軍的聯繫,並派馬新貽出任兩江總督,剪除湘軍在江南的坐大。兩江一直被湘軍視為私地,他們在那裡經營了數年,豈能輕易讓給馬新貽。馬新貽幾十年來一直沒有自己的軍隊,孤身一身來到江寧,如入龍潭虎穴。而且,馬新貽在懲治湘軍不法行為時非常嚴厲,常常就地正法。以致於湘軍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對他恨之入骨。不久之後,馬新貽被刺身亡。這就是震驚朝野,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馬案。馬新貽被刺,朝廷心中明白,為了不致激起兵變,動搖清王朝的統治,趕緊調曾國藩回江寧坐鎮,並草草的處理了刺客張文祥,了結了此事。從此,兩江總督寶座長期掌握在湘系手中,其他人不敢問津。

一曲冤歌傳百年,長伴遺恨說青天?如果說刺馬案是滿清故意打擊湘系而發生的,那小白菜奇案就是湘系自己作死而發生的。太平天國覆滅後,在浙江一帶,各級官員都是憑藉著軍功,擔任職務,控制著整個浙江。因餘杭知縣劉錫同的刻意為之,致使楊乃武和小白菜的冤案經過層層審問,竟然成為鐵案。以致於最後明知道是冤案,但是為了各級湘系的頂戴花翎,上下一致,不與翻案。最後,滿清王朝抓住了這次機會,大力裁撤湘軍軍官,壓制了湘軍在浙江的勢力,順帶著為楊乃武和小白菜平冤昭雪了。

太平天國致使漢人督撫坐大,各地財政與中央分離,成為國中之國。雖然滿清一直致力於改變這種局面,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但是,滿清早已爛透的格局,靠粉飾太平,自欺欺人,根本維持不了多久,最終只能被連根拔起。


小弟允正


在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的過程中,國家控制的綠營八旗腐敗無能,作風渙散,屢戰屢敗,而曾國藩招募的湘軍卻不斷取勝,父子兄弟,一省同鄉,凝聚力極強,逐步成為朝廷軍事支柱。

然而,滿漢畢竟有別、尾大不掉,要麼拘泥於舊制而坐以待斃,要麼打破旗人坐天下的格局讓漢人來挽救江山,以曾國藩為首的湖湘勢力與清廷的博弈展開了微妙的權力博弈。

1. 咸豐的猶豫

1854年曾國藩的湘軍攻破湖北武昌城,咸豐聞之大喜,命曾國藩署理湖北巡撫,就在曾國藩即將走馬上任的時候,很快又收回成命,猜忌之心一目瞭然,1855年中興名臣曾國藩胡林冀梳理湖北,但是旗人官文任湖廣總督。

在清廷國家建制中,總督側重負責軍事,巡撫側重文政,擅長軍事的胡林翼撫鄂之初,處處受到官文掣肘,雖然官文見識鄙陋,目光短淺,但因為是滿洲正白旗,咸豐仍然嚴旨胡林冀會同官文辦理湖北軍政。

1857年,曾國藩以喪父之名向清廷要挾更多權力,咸豐以為天國即將覆滅,斷然命其回湘丁憂,只是後來江南大營被攻陷,清廷沒了賦稅、漕糧之地,才讓曾國藩梳理兩江總督。

2、湘軍集團權力的巔峰

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迫切需要漢族官僚的支持,加上形勢的發展,被迫由放權轉向依靠和扶持。

1861年,命曾國藩任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四省督辦,左宗棠任浙江巡撫,彭玉麟為兵部侍郎。第二年,劉長佑調任直隸總督,左宗棠升任閩浙總督,曾國荃任浙江巡撫,郭嵩濤候補廣東巡撫等等,整個湖湘集團就有十多人出任地方大員。

3.清廷的猜忌與打壓

如此多的漢族官僚署理地方事務,等於掌握大清半壁江山,歷史上地方勢力做大尾大不掉的教訓,時時刻刻縈繞於清廷腦海裡,於是藉著天津教案和刺馬案,開始打壓曾國藩,最後曾國藩的五萬湘軍精銳一部分被裁撤,一部分跟八旗、綠營一樣,歸入國家經制軍隊。

之前受命委任的地方大員,清廷也一併收回,陝西、廣東等地巡撫、陝甘、直隸等總督皆被免職。但是內輕外重的格局業已形成,後來又有李鴻章的淮軍和袁世凱的北洋軍,天下大勢已經難以改變。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


歷史圖文志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清朝正規軍無力進行扺抗,不得不組織地方武裝。1853年1月因母喪回湖南湘鄉守制的曾國藩幫湖南巡撫張亮基督辦團練。。後來曾國藩把團練組織成一種新式軍隊湘軍(湘勇),曾國藩按照明朝戚繼光的練兵方法以營為單位。營官自招軍隊"兵為將有”,土兵只服從營官上下層層隸屬,全軍只服從曾國藩一人。湘軍形成書生加農夫體制,重要將領是同鄉,同學,師生,親友關糸。湘軍打敗了太平軍,左宗棠率湘軍収復新疆,臺灣抗法,甲午牛莊等戰役。湘軍也吸收了一批全國優秀人才。湘軍挽救了清朝覆亡命運,但也改變了清朝政治格局,督撫權力過重,軍隊只效忠將領不效忠國家,重權落到漢人手裡加速清朝滅亡。曾國藩攻佔天京後湘軍高達十二三萬人,為了自保他主動裁減湘軍人數。普通士兵延期給餉後大部分復員。重要將領李鴻章,曾國荃,左宗棠,李續濱,彭玉麟,高嵩燾,劉坤一等人物都成為大清的封疆大吏,成為中國政治,軍事舞臺主角。官至總督,巡撫二十多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數不勝數。洋務運動也是由湘軍發起的↖湘軍也是近代軍閥割據的根源。










關東俠客


清朝末年,國力衰弱,民不聊生,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慈禧太后以地方武裝來對付太平軍,於是命曾國藩招募湘勇建立湘軍,大約30萬人。湘軍攻破南京消滅了太平軍,幾乎控制著江南諸省。

當時有風聲傳出曾國藩要造反,連太平軍的忠王李秀成也說,只要你曾國藩一聲令下,我願率10萬太平軍助你打天下,建立漢人政權,不過曾國藩很快殺掉了李秀成。

俗話說樹大招風,曾國藩的實力太強大了。當時曾國藩是兩江總督,左宗棠是閩浙總督,羅炳常是四川總督,李鴻章是江蘇總督,還有3個總督、5個巡撫全是湘軍之人。

咸豐皇帝很擔心曾國藩有野心,便取消了封王的許諾,只給他一等候的爵位,曾國藩心知肚明,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山高心自知”的詩句,表明自己沒有謀反之心。

其實,曾國藩沒有作皇帝的野心,他是傳統士大夫,忠君愛國在他腦子裡根深蒂固,他的願望只做一箇中興之臣。

他清楚:老奸巨滑的慈禧絕不會把軍隊都交給一個人的,清朝仍擁有八旗嫡系軍團、淮軍團、蒙古軍團等,多個勢力互相制衡;

他清楚:僧格林沁的蒙古鐵騎,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都分佈在湘軍的周圍,已對曾國藩形成了包圍之勢。

他清楚:洋人喜歡聽話的清朝,只有穩定才能讓外國傾銷商品;

他清楚:如果國內再次動亂,西方列強就會從中牟利,中國不是分裂而是亡國滅種了;

他清楚:湘軍在佔領南京後內部迅速腐敗,對戰爭感到厭倦和疲憊,戰鬥力直線下降;

老謀深算的曾國藩不想讓朝廷猜忌,於是擺出甘為人臣的姿態,在朝廷默許下主動裁撤90%的湘軍,除留下一部分守衛南京,宣佈湘軍就地解散,大多回到湖南老家,如他的弟弟曾國荃開缺回鄉,從此湘軍退出歷史舞臺。

而湘軍將領及其幕僚則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舞臺的主角,中位至總督者15人,位至巡撫者14人,其他大小文武官員無數。

返回的湘軍得到了一筆安置費,加上在戰爭中掠奪的財物,高級軍官的日子過得都不錯。史料載,僅湘鄉一個縣,湘軍返鄉後突然增加了大量土豪和權貴,二品以上的軍官達2000人。這些人有權有勢,結成了聯盟,將地方政權完全架空。於是,湖南的肥田沃土都被這些人佔有,使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當然不乏善舉者,如修橋補路、投資企業等。

而更多回鄉的湘軍士兵日子越來越艱難,成為無業遊民,於是這些曾經出生入死的湘勇加入了“哥老會”,哥老會是湖南、四川等老百姓為了生存,組建的一個民間組織。

此時的曾國藩、曾國荃倆兄弟也看到了裁撤湘軍給清政府帶來很大隱患,但為了保住自己顯赫的地位,不僅不向朝廷稟報,還任其發展下去。哥老會不斷髮展壯大,各地連連鬧事。清政府很惱火,但其成員都藏於民間,也沒有什麼對付辦法。

後來一些哥老會成員加入了資產階級革命陣營,而革命黨也利用這支民間力量發起了萍瀏醴、馬福義等起義。曾國藩沒有預料到,他將湘軍裁撤後卻讓一個民間組織得以發展壯大,後來間接地加速了腐朽的清政府滅亡。(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除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