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下23℃,德國科學家再次突破高溫超導記錄,帶來超導體新時代

零下23℃,德國科學家再次突破高溫超導記錄,帶來超導體新時代

圖Mikhail Eremets

根據自然雜誌網站12月19日的報道,德國馬普化學研究所的 Mikhail Eremets 及其同事,在最新研究中觀察到了氫化鑭(LaH10)在 250 開爾文(-23 ℃)的相對悶熱溫度下的超導作用。這一溫度要比現在北極的溫度暖和得多。

這意味著,超導體的研究在向“室溫超導”的道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但需要注意的是,研究樣本必須在170吉帕(相當於地心壓力的一半)的巨壓之下才會出現超導作用。

信息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7831-x

點評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尼斯(H.K.Onnes)第一次發現超導現象和超導體。隨後,在原理探索上,John Bardeen,Leon Neil Cooper和John Robert Schrieffer 3位美國科學家於1957年提出BCS超導理論。基於這一理論,科學家 McMillan提出超導轉變溫度可能存在上限,一般認為不會超過 40K(-223.15℃)。

但隨後,科學家不斷推高超導材料的溫度,此前的最高溫度是1994年朱經武研究組在高壓條件下創造的164K(-109.15℃)記錄。

埃雷米茨的發現,進一步佐證了預測超導體溫度上限的理論方法的正確性。雖然人類距離真正應用超導還有“十萬八千里”,但我們正在步步逼近“室溫超導”,這項技術成熟時,將給電線電纜等基礎設施領域帶來巨大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