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紀錄片《四個春天》帶來思考:年輕人該如何贍養年邁的父母


觀影前,我並不瞭解這部紀錄片的內容。聽朋友講,本片導演只花了1500塊錢的成本,就完成了這部紀錄片的創作,這在當前過億的電影成本面前,連九毛都不值一提,更讓人驚訝,這是怎樣的一部片子呢?帶著好奇,走進影院,觀看了這部家庭紀錄片《四個春天》。

這是一部導演陸慶屹拍攝的關於他自己家庭的故事,主人公包括他的父母,姐姐,哥哥等,時間從2013年到2016年春天,跨越了4個年頭,這也是本片片名的由來。電影畫面呈現給大家的是:簡單、純粹、溫情,又有極強的感染力,第12屆FIRST電影展將最佳紀錄片獎頒給了《四個春天》。

電影從2013年的春節開始,展現的是準備過節的畫面:父親陸運坤從特製的爐具中,取出燻好的臘腸,母親李桂賢則在張羅其他的菜品。我們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一幕幕的重現,拉近了觀眾和電影中人物的距離,第一個春天,伴隨著一家人的團聚,熱熱鬧鬧的結束了。


這個時候,電影的平鋪直敘,讓人感覺有點沉悶,第二個春天過後的10月份,本來身體就不好的姐姐陸慶偉得了一場大病,去世了,這也是這部紀錄片的轉折點。白髮人送黑髮人,沒有一般葬禮上震天的哭聲,導演陸慶屹用鏡頭記錄下了沉默的母親和父親。2015年的春天,兩位老人沒有如同往常那樣準備豐盛的年夜飯。

父母在姐姐去世後,衰老了很多,家裡變得沉默,短暫的第三個春天結束了。第四個春天來臨,燕子又飛了回來,第一個春天栽種下的臘梅花開花了,媽媽李桂賢重新烤起了臘腸,生活又重新回到了正軌。

片子中,陸慶屹的父親會至少5種樂器,母親更是會唱很多山歌,這些真實的場景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導演陸慶屹在一次分享會中提到他很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知識分子家庭,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家庭是藝術最好的土壤吧。

《四個春天》不僅僅是四年春天發生的事,四還代表著中國文化裡的一種圓滿,父母享受著生活的樸實和本真,沒有電影的戲劇衝突,也沒有炫目的特效,但卻以真實、真摯的情感打動了觀眾,這部電影讓我流淚。

導演陸慶屹在北京漂泊了30多年,他們一家一直有記錄的習慣,但他一開始並沒有想拍電影,他根本也不會拍電影,一邊拍一邊學習,用了四年多拍攝了240多個小時的素材,又用了兩年才剪出來一個5小時左右的雛形,對於很多未能出現在電影中的素材,陸慶屹說他計劃再剪兩個不同的版本,一個介紹家鄉的風光美景,另一個介紹家鄉的美食。


希區柯克說:“故事片裡,導演是上帝,紀錄片裡,上帝是導演。”紀錄片沒有劇本,不能預設也無法重來,當2013年陸慶屹拿起攝影機開始拍攝父母時,他並不知道這個故事會走向何方。

就像天下所有父母希望子女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一樣,他的父母也不例外,《四個春天》斬獲這麼多榮譽,影片被觀眾接受,應該是父母最開心的事。看完這部影片,從中看到自己的父母,觀照自己,是《四個春天》給我們最大的教益,我們應該如何贍養年邁的父母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