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你們這幫練武的,還廢什麼話,打就對了。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說下《葉問外傳:張天志》(如下簡稱《張天志》)的打鬥,因為這種片,看打就行了,其他也沒什麼好說的。張晉、楊紫瓊、託尼賈、釋延能,再加上WWE出身的摔角手戴夫·巴蒂斯塔,一部電影裡匯聚這麼多“專業級”能打的角色,再加上袁八爺,所以看點自然一目瞭然。

值得一提的是,《張天志》並不是一部單純的功夫片,而是融合了動作片特技效果,並由專業武打演員完成的“二合一式”作品。

PS,這片目前票房不算高,所以必須要推薦一下,同期最值得一看的華語片,起碼動作戲很贊,目前口碑堅挺,12月華語片最高評分,有圖有真相。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功夫片+動作片的合一

《張天志》,《葉問》系列外傳,與正傳不同,也與傳統的功夫片(也就是武術片、武打片)有別,而更偏向於動作片

一方面,這是昔日我們的獨立片種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另一方面,也與角色定位有關。

★功夫片

是我國引以為傲的獨立片種,外國是沒有的,什麼是功夫片?顧名思義,以表現格鬥技擊為主,突出格鬥技巧、武術套招拆招、武學精髓,甚至武術家的武德,基本上這類電影多數由有著武術功底的演員出演,才能更好詮釋。比如李小龍的所有電影,成龍的《醉拳》,李連杰的《精武英雄》《霍元甲》、甄子丹的《葉問》。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動作片

隨著時代的發展,功夫片作為動作類型電影的一個亞種,同樣依靠動作來製造視覺奇觀,為了滿足觀眾增長的審美需求,功夫片越來越朝著動作片的領域靠攏。在塑造格鬥場面上,出現了大量特技鏡頭,以及攝影的上突破。說白了,哪裡有那麼多武術和功夫奧義去展現,打的猛就行了。比如成龍的《警察故事》《我是誰》、李連杰的《父子武狀元》《鼠膽龍威》,甄子丹的《殺破狼》《直擊證人》等等。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這些電影中的打鬥,雖然依舊展現了格鬥技擊和套招拆招,但更多是追求視覺奇觀

比如成龍的電影,打鬥不是在樓頂就是在車頂,依靠大量環境因素,各種道具為己用並制敵。這樣的鏡頭場面很好看,但與《精武英雄》這樣的傳統功夫片,在所追求的視覺場面上,有著明顯的區別。

所以動作片的好處:攝影更新和特技鏡頭的加入,一方面可以營造出罕見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可以讓一些非專業演員,依靠攝影和剪輯手法,在鏡頭前呈現的效果,不亞於專業演員

比如《諜影重重》,依靠晃動的鏡頭和快速剪輯等特技鏡頭,讓馬特達蒙秒變格鬥高手。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專業武打演員去拍動作片,會是怎樣的效果呢?

就是《張天志》中的打鬥效果。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幾場打鬥,不是在霓虹燈牌上,就是在樓頂,要麼就是在狹小的空間和一堆障礙物中,突出的是視覺奇觀而非單純的技擊效果。

如今功夫片與動作片的涇渭越來越模糊了,比如《黃飛鴻》其實就算是動作片,當然也可以稱之為功夫片。同理在《葉問3》是典型的功夫片(以詠春精髓和武德為故事核心),但動作片屬性越來越高。武指從洪金寶換成了袁和平,動作效果上也與前兩部擂臺式的打鬥不同,多考慮環境因素,比如葉問船廠大戰和電梯裡PK泰拳。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張天志是虛構的角色,並不是寫實的宗師,而是武者,令該角色在打鬥效果上,有足夠的創作空間去追求更多視覺奇觀。所以該片在形式上,不像《葉問》系列,更像《殺破狼》《導火線》《拳霸》這類作品。

PS,當年李連杰拍完《霍元甲》後說不再拍攝武術片,但後來又拍了《敢死隊》《不二神探》等片,網友說其“食言”。其實人家說得沒錯,咱拍得是動作片,不是武術片。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動作片中的專業功夫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解說,應該出自一位外國武痴之手,說《諜影重重》毀掉了動作格鬥電影,因為該片的打鬥風格非常投機,導致以後的動作格鬥片,很難在看到如《精武英雄》《拳霸》《突襲》這樣的作品了。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雖然觀點有些偏激,但不可否認的是這貨話糙理不糙。

功夫片,為了強調武學精髓和技擊效果,鏡頭大多處於靜止或平移,長鏡頭居多,普通人沒兩下子是玩不轉的,所以就格外依靠專業武打演員的功底,用最樸實的鏡頭反映出最精彩的格鬥技擊效果。動作片,為了強調視覺奇觀效果,在格鬥基礎上,多借用特技鏡頭來完成傳統鏡頭達不到的效果,所以很多非專業人士是完全可勝任的,他們拍不了功夫片,卻可以在動作片中游刃有餘。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所以那哥們觀點就是這裡,當動作片與功夫片界限越來越模糊,無論專業還是非專業演員,既然有了更加省力的拍攝方式,那麼誰還用那麼費勁的復古拍攝手法去營造視覺效果呢?

也未必啊,比如《突襲2》《拳霸》《冬蔭功》《殺破狼2》

中那些經典格鬥長鏡頭,以及平穩的鏡頭去表現專業動作效果,這些作品作為典型的動作片,在追求特技鏡頭效果時,依然強調格鬥技巧,這就是傳說中的“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而且這些鏡頭,必須仰仗於專業武打演員的功底

這是一種純粹的視覺美感,其他演員無法完成,這就是非常難得了。

《張天志》中的打鬥鏡頭也是如此,雖然沒有特別明顯炫技的長鏡頭,但在相對傳統和平穩的鏡頭感,是當年功夫片中常用的方式——用連貫至始終的鏡頭語,完成嚴謹嚴密地擬真效果。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而這樣的擬真鏡頭中,展示的卻是特技鏡頭,這是專業武打演員在動作片所能發揮的最大能量。

就拿霓虹燈大戰來說,雖然有著一定的威亞痕跡,但這樣只會在功夫片中出現的鏡頭感,呈現如此特技場面是非常與眾不同的。因為假如用《諜影重重》的拍攝方式,這樣的場面會是另一種效果,大家可以腦補一下。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但恰恰本片中用功夫片場景的鏡頭效果去展示如此特技場面,平視鏡頭,剪輯不多,用大段長鏡頭表現演員們在高架霓虹燈牌上的攀爬和格鬥,這樣效果的少了當下流行的快速剪輯造就緊迫感,而增強了格鬥場面的視覺奇觀。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這就是老牌功夫片導演的特點,在傳統拍攝技法中追求創新。你要想讓這幫人拍出《諜影重重》的效果,那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浪費人才。本片僅是專業能打的演員就很多,為什麼不用傳統一點的手法,把專業武打演員的能量發揮到最大,去表現一些特技鏡頭呢?

終究而言,《張天志》是一部用傳統功夫片拍攝手法而拍的動作片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片中很多打鬥場面,都是如此。下面來簡單列舉,順便帶出張天志這名角色的特徵。

武行正道的打架王

雖然黃子恆的劇本有偷懶之嫌,但還是把張天志這個虛構角色的特徵表現出來。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在《葉問3》的詠春內戰中,葉問與張天志的拳法從使用者和打鬥效果都不同。他們只是詠春的不同發展階段,葉問是成熟的,練拳就是練心,很好的體現出他內心的細膩,仁愛。而張天志的盡現弒殺本色,爭強好勝,盡是殺招。他們的招式同是詠春卻只是內心不同而已。泰森一戰。葉問還是被逼使用標指(戳眼),以力打力,但在戳瞎泰森眼睛前收手。而最終決戰,張天志率先使用標指,葉問則用寸勁還擊險勝,終究而言,張天志只是“輸了一招”而已(本片也有再度提起),但卻輸了整個人。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葉問“以戰止戰”,就是萬不得已我是不會出手,一旦出手我就要勝利,制止這場戰鬥。好多事情都會比它重要,所以人家是一代宗師。

張天志,打算向葉問同志學習,但二者本質是有區別的,所謂“道不同”。楊紫瓊那副字就是代表——武行正道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意思就是,我還是那個爭強好勝、盡是殺招的我,但這次我要用在正道之上。

本片中的幾場打鬥,除了被偷襲,其餘都是這位主動挑起來的。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比如與小混混打鬥,第一場你們弄壞我的東西,我就要揍你們。第二場你們燒了我的房子,我把孩子往別人身上一扔,追打一幫人。這種情況在葉問身上是不可能出現的,惹到我頭上就揍,所以張天志一點也沒變,還是那個打架王,而且這位打架不計後果。

《葉問3》裡因為打架丟了工作,這部自己傳記裡混得比前作還慘,就像片中釋延能說他,我打你是因為你沒禮貌。我看有人說這片是把葉問的人物形象套在張天志上,純屬胡說扯淡,張天志和葉問完全是兩個相反的極端。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葉問,功夫是工具,他的人生中有比功夫更重要的東西。而張天志呢,功夫是用來保衛自己重要東西的手段

PS,這裡要說下,不要以為本片是模仿葉問,這是不一樣的。要說類比,《葉問2》的模板是上世紀80年代張華勳導演的《武林志》,而《張天志》的模板則是《少年黃飛鴻之鐵馬騮》,二者還是同一個導演。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盡是殺招

“我是來揍你的”,史上最充足的打架理由,不是嗎?

說說本片的動作成分,袁和平是導演,但並不是武術指導,意外嗎?其實八爺在《葉問3》之後,再也沒有出過手。

本片的動作指導叫做袁信義,是袁和平的胞弟(袁和平一家兄弟姐妹七個),袁家班的二把手。別看是兄弟,但這武指風格跟哥哥不太一樣。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舉個例子,《黃飛鴻》前兩部包攬兩年金像獎最佳動作大獎,其中八爺袁和平指導的是《男兒當自強》,而袁信義則是第一部(與袁祥仁一同指導),後來也指導了《鐵馬騮》。沒錯,《黃飛鴻》與《鐵馬騮》的武指都來自袁家班,但不是袁和平,而是他。ps,袁信義跟哥哥袁祥仁一樣熱愛演戲,但由於形象問題幾乎沒演過好人,比如《大內密探零零發》裡的,《鐵馬騮》裡的神爺,還有《長江七號》裡戴飛碟帽被採訪的民工。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所以二者的風格一目瞭然,比起《男兒當自強》里布棍和法臺大戰這樣極具創意的動作戲,袁信義的風格是《黃飛鴻》裡梯子大戰和《鐵馬騮》裡的梅花樁格鬥,這樣大開大合,高來高去的風格。可見,《張天志》裡以霓虹燈大戰、櫥窗內格鬥這樣的打鬥戲,這是非常典型的袁信義動作風格

張天志是武者,並不會追求技擊技巧,反而更像街頭格鬥,招式並不嚴謹規範,反而強調簡單粗暴,把殺傷敵人作為第一要務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而且作為詠春傳人,張天志直到最後一刻才使出了詠春拳,其餘時候,都是洪拳和長拳,而且片中幾位角色都不是正宗拳路。

比如託尼賈,絕非正宗泰拳,倒是更像踢拳道(泰拳流傳的日本,融合了空手道和拳擊等地方搏擊的變種),從架勢上就能看出來。這應該是有意為之,為了表明大家都是野路子,混街頭出身,誰怕誰。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張天志VS毀滅者

著重說下他跟“毀滅者”的大戰,也是讓他被逼使出詠春制敵的原因。但是有人問了,葉問用詠春都沒能勝得了泰森,張天志為什麼可以勝了更大的塊頭,這不是打臉嗎?

看過《葉問3》的都瞭解,詠春內戰,好似《笑傲江湖》中華山派劍宗與氣宗的百年戰爭。葉問與張天志的詠春風格都不一樣,用一位內行給我科普所言,按詠春分類,有胖詠春和瘦詠春。葉問是“瘦”,追求巧勁貼身打;張晉這個算胖詠春,硬打,步幅和招式更大。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葉問打泰森,巧勁貼身是不可能的,因為力量相差懸殊,而且別看泰森塊頭大,作為拳擊手也非常靈活。所以葉問最後放棄了詠春,詠春的“中線理論”對泰森不再適用(詠春的特點之一就是沿著自身中線向敵方中線攻擊,相當於與對方重點在一條線上,對泰拳高手那一段尤為明顯,但對泰森就不行了,因為力量懸殊),而是採用他認為更加實用有效的戰法,攻下盤、利用身形、肘部快速閃躲尋求空間反擊。

張天志打戴夫·巴蒂斯塔,後者比泰森大一號,力量更大,但缺點是不夠靈活。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第一回合張天志用洪拳和長拳正面攻擊,被揍得很慘,因為達到其身上如泥牛入海,但對方還擊,自己格擋作用不大,甚至會被震飛。

★第二回合,張天志使用了詠春,他的“胖詠春”不是葉問那種貼身,而是以快速步法始終追著對方的身位進行攻防,因為對方力量雖大,但拳速不快,詠春步法完全可以躲過。

這裡張天志也是放棄了詠春的“中線理論”,追求側身攻擊,兩側到中線。拳軌短打和追身上步的優勢,截擊對方拳路,攻擊薄弱的肋部,這樣不但可以減少正面力量衝突,這樣使得毀滅者無法發揮作用,還會有效打擊敵人。

這裡就有點截拳道的意思了。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最終張天志制敵的方式,典型的詠春三板斧(攤,膀,伏)。別看名字叫“三板斧”,但內容千變萬化,張天志攻防中,以攤手打向對方的中線,從而變成鏟掌進攻,一趟日字衝拳,承包了對手的中路。

所以雖然是藝術加工後的電影,但也絕非是信手拈來,動作片中的技擊展示,都是有理有據的,所謂理論聯繫實際嘛,但現實中最好不要嘗試,因為終究是理論。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結語

收尾這篇文章,看了眼票房,有些感慨,看來當代新觀眾對這樣傳統的動作片不太感冒啊。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雖然這部電影故事情節都很老套,但打鬥場面還是很,換句話說,這片有著明顯的賣點。說句實話,同期幾部國產片裡,還恰恰就是本片最值得一看。

用功夫片的鏡頭感去呈現動作片效果,全靠專業武打演員領銜主打,這樣的情形,如今很少見了,還是支持一下吧,最起碼電影有亮點,希望逆襲。張晉還是太帥了,擺POSE造型正宗。


功夫格鬥融合動作奇觀——《張天志》中打鬥戲漫談


說到正宗,明年開機……文體兩開花……多多關注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