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看了上千套房子,看到了这些故事|北京房事

我在北京看了上千套房子,看到了这些故事|北京房事


我在北京看过的二手房,算下来肯定一千套以上了。北京的很多区域都看过,有的区域是全覆盖地看,有的区域是挑着看。我觉得这个数量应该比大多数在北京买房子的人都要多了。但是新盘我看的相对少,这两年的限竞房好像只看过不到七八个盘。

其实新盘看起来要容易得多,等我们精力够的时候,争取用视频或者直播形式做一下北京的新楼盘评测。

经常看二手房的朋友应该知道,北京的二手房里掺杂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外人看来,这些住着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房子的人应该很幸福才对,但实则未必。

今天就跟大家聊点北京的房事儿。

我印象中在海淀朝阳东西城这几个区,看过的老房子里,装修比较舒服的不是特别多,老公房的装修都特别差,而且多是老装修。一进门就感觉回到90年代了。

有的房子从买了之后就没装修过,地面还是水泥地面,屋顶上装着灯泡,开关还是拉绳的,好多80后小时候都用过。

这种房子我在三里屯见过一次,一提到北京三里屯,好多人会觉得那地方荷尔蒙那么浓,都是娱乐明星出没的地儿,应该高大上才对。但实际上周边的老百姓生活也都挺苦的。那房子里住着一个大姐,四十多岁,没记错的话应该没结婚,自己想把房子换了再换个大点的。那个房子在三里屯其实算不上贵,还不到400万,特别小的一个房子。里边的旧家具旧家电,还有一股挺浓的木质家具发酵的味。

这种虽然算不上人间惨剧,毕竟人家房子还值几百万呢,也没有贷款。但是如果情景代入的话,会觉得四十多岁,也没结婚,孤苦伶仃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无依无靠的。大姐应该也没多少存款,不然房子早就装修一下了。

外地的朋友如果想象不到,可以去看看前段时间挺火的那个电视剧《美好生活》,里面提到的团结湖小区就离这不远。

在海淀还看过一套这种装修的房子,那个房子相对要大一点,八十多平米600多万。但是住了三代人。老爷子还生病了,不能下床。

男房主为了方便老爷子还是什么原因,在洗手间外边做了一个台阶,那个台阶上贴着白瓷砖。在水泥地面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扎眼。后来打听了下,一家人收入确实不多,男房主是开公交车的,这个房子基本上就是这家全部资产了,房本是老爷子的名字。

好多新北京人如果把一套接近700万的房子卖掉之后,转头就能换一个一千多万的房子,加上几百万的杠杆慢慢还。但是好多老北京不会这样,他们都比较保守,收入本来也不高。卖掉老房子后,都会去五环外之类的买个单价低的房子做一下生活改善,自己手里还能留点现金。

还有一套故事性比较强的房子,也是跟上边两套一样,没什么装修,房子也是八十多平的两居室。那套房子里住的人更多,去看房的时候正好是中午,一帮人围在桌子那吃饭呢,好像是炖的白菜猪肉啥的,挺香的。

当时那场景,直接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当年写过的一篇文章,叫《冬天》,大概意思就是朱自清他爸跟他们哥仨围在一块吃豆腐,屋子里点着洋灯,也不怎么亮,大冬天吃热乎乎的开水煮豆腐,蘸着酱油,场面还是挺温暖的。

我们去看房的时候,一家人在那接着吃,中介带我们看了看各个功能间,卧室里还放着架子床呢。我估计,如果不是正好赶上午饭,房间里有饭菜的香味,那套房子里的旧家具味道也很浓。

看完之后,在回去的路上,我就让中介给我大概讲了讲里边复杂的人物关系,虽然最后也没听太明白,但是其中的故事我是听懂了。

那套房子是老爷子的,但是老爷子已经八十多了,而且自觉余生也不长了,所以就打算把房子卖掉变成现金。老爷子有儿有女,但是那个屋子里吃饭的人没有老爷子的亲人,都是保姆的姐姐闺女之类的。老爷子跟自己的儿女也早就没有了实质关系,保姆照顾这老爷子小20年了。

老爷子买房变现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自己的房产最后被儿女分掉,而是想把这部分财产送给保姆,但是保姆又没有继承权,所以卖房变现是最好的办法。

那套房子虽然也不算便宜,但是结合老爷子的这种处境,他这辈子估计也没享到什么福。想想还是挺伤感的……

以上这几个都是北京四环内的老公房里的故事,从房产价值角度说,里边住的人还算富人。我记得有次去门头沟看二手房,顺便跟小区里的老太太聊了下,老太太说,自己的房子虽然涨了,但其实涨了也白涨,因为所有房子都涨价了,她自己就打算在那房子里住一辈子了。

以上这些都是北京老公房里的故事,老公房的建筑年代多在上个世纪90年底以前,90年代的老公房就算比较新的了。

商品房就会好很多。北京的商品房的建筑年代多在2000年以后,购买人群集中在70后80后,他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相对要高,所以商品房整体上看上去会舒服一些。

不过奇葩的也不少。

在通州看过一套装修风格跟KTV一样的房子,粉红色的灯光…一开灯还不停闪烁…不知道房东是怎么想的。

商品房里,印象最深的一套……说完这个我们就结束。

那套房子的主要矛盾发生在上家和下家之间。上下家的交易发生在2016年北京房价大涨之前,上家把自己的房子卖给了下家,然后上家又把房子从下家那里租了过来。

等到2016年北京房价上涨之后,卖房子的上家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觉得自己吃了大亏,所以就干脆赖在了房子那里,等到租房合同到期后,上家也不搬走,下家想了各种办法也没有把上家赶走,就这么一直拖了下来。

期间北京的房租也涨了很大一截,下家也没给上家涨房租(也没法涨,本来就是头大的事)。最后上家终于同意搬走了,但是走了之后,那个房子已经被上家毁得面目全非了。

房子里面又脏又臭,地板全部被掀起来了,卫生间厨房都被敲的敲砸的砸,光毁那个房子都得需要不小的精力。

我觉得下家买了这个房,心理压力可能比没买房子还大呢。看完那套房子后,我自己都缓了好几天,感觉跟恐怖故事一样。

当然了,以上所讲的这些都是我看房过程中印象比较深的。

最后,结合我这些年的看房经验,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

在北京,有房并不代表幸福,有房的前提下能够组成和睦家庭,这种应该是最幸福的。这类人群多集中在70后或80后,靠自己的个人奋斗买上房子,过上小日子,虽然可能多数都有房贷,但是很明显生活要更有奔头。

公房里,生活状态比较好的是那些老干部家庭或者是教师家庭,有的老爷子都七八十岁了,头发都白了,但是精神状态特别好。

总之,我觉得有钱这事儿确实很重要,但是钱是奋斗来的,还是拆迁来的,还是靠其它方式获得的,最后的所带来的幸福感一定是不一样的。什么样的人会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欢迎大家留言聊聊自己知道的北京房事,看完记得点赞~

(完)


觉得本文有启发

请随手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