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中國金融機構董事長齊開“藥方”

中新社北京10月30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一分錢難倒英雄漢”是不少中國民營、小微企業長期面臨的難題。在30日舉行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會上,多位中國金融機構董事長為此開出“藥方”。

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易會滿表示,工行經調研發現,本輪民營企業反映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有一些新的特徵和成因。

所謂“融資難”,主要不是難在民營企業經營出現大面積實質性變化,而是相關企業特別是大中型民營企業經營進一步分化,“有的是發展中的問題,有的企業可能會被市場出清”;不是難在銀行體系的斷貸壓貸,而是難在流動性壓力。

所謂“融資貴”,則不是貴在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渠道,而是貴在各種新金融、類金融、民間融資等渠道,“這些社會融資渠道成本高企,直接抬高了整個企業的債務成本”。

易會滿介紹說,工行針對上述現象採取了多種措施。截至9月底,工行有融資的民營企業達7.9萬戶,比年初增長11%;融資餘額近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年初增加1000多億元。未來工行還將通過完善信貸與債券投資業務統籌聯動機制、強化貸款分類指導、穩妥開展債轉股等方式支持民營企業。

作為民營企業中的弱勢群體,小微企業如何融資已成世界性難題。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指出,“不能因為它是世界性難題,我們就無所作為”。

田國立分析說,傳統大銀行的風控體系、前後臺管理等機制更多針對國家命脈企業進行設計,並不適應小微企業,以至於大型金融機構給小微企業貸款往往不良率較高,甚至“見到小微企業望而卻步”。在此情況下,大型機構服務小微企業如不轉換思路就難以提高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科技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答案。田國立說,過去小微企業可採集的信息量很小,尤其許多部門之間信息不溝通、不對社會開放,銀行很難設計技術模型。如今隨著中國全力推動打通“信息孤島”,圍繞小微企業的稅務、工商、用電量等數據,銀行就能在可貸性上有準確把握。

通過科技增強對民營、小微企業支持力度的還有保險業。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董事長繆建民介紹說,中國人保在提供傳統保險基礎上,近兩年加大了科技保險發展力度。該集團在北京、天津、武漢、重慶、深圳等城市建立了專業科技保險子公司,設立了軌道交通、半導體、風電、光伏等12個行業技術基地。另外,中國人保還牽頭設立了行業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共同體,為2000多家科技型創新企業提供了1600多億元風險保障。

另一方面,中國人保充分發揮保險的增信功能。繆建民指出,由於很多民營、小微企業沒有增信手段,保險可以在這方面發揮獨特作用。比如,中國人保為15000多家出口企業提供了出口信用保險,保障金額超過1700億元,有效地保障了其應收賬款安全。

在中國官方和眾多金融機構努力下,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現象已見好轉。浙江是民營企業集中的地區,浙江泰隆銀行董事長王鈞說,該行每天有4000多名客戶經理在積極拓展市場,櫃員也在網點主動營銷客戶,主動收集客戶需求,並予以解決。

王鈞表示,近年來中國政府出臺了很多支持政策,加之國家信用體系和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加快,有助於破解小微企業信息不對稱,有利於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我們感到小微金融服務目前同行者越來越多,形成了良性競爭環境,小微貸款的可獲得性和覆蓋面有很大提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