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疆博物院南樓時隔七十多年重新開放


天津北疆博物院南樓時隔七十多年重新開放

28日,珍藏大量稀有考古成果的天津北疆博物院南樓結束70多年塵封歷史,經修繕復原後在原址正式開放。

北疆博物院的創始人為法國博物學家保羅·埃米爾·黎桑,來華後取名為桑志華。桑志華在我國北方進行了長達25年、行程近5萬公里的科學考察,足跡遍佈黃河以北的十幾個省份,蒐集到古生物、古人類、植物、動物、地質、民俗等多學科實物20餘萬件,開創了我國古哺乳動物學研究的先河。

北疆博物院是目前我國早期博物館中唯一一座原址、原建築、原藏品、原展櫃、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堪稱中國早期博物館史上的一座“活化石”。其南樓修建於1929年,1930年建成,為二層磚混結構,佔地面積33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690平方米(含地下室18平方米)。原使用功能為北疆博物院的圖書室、實驗室和地質古生物庫房。

原北疆博物院圖書室收藏有圖書14000餘冊、地圖複製品900餘張以及各類印版等文獻資料。圖書涉及地質學、古生物學、古人類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等20多個學科,其中80%為外文語種,相當一部分都是當時世界頂級學術研究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和當時在國際上頗具影響力的連續性期刊。

北疆博物院南樓修繕工程,嚴格遵照了不改變文物原狀的規定,以現有歷史圖紙及《房屋技術鑑定報告》為依據,依照殘損現狀及原因,有針對性地採取應對措施,最大限度保持古建築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使修復部分與建築原貌保持和諧,達到了恢復歷史面貌、延長使用壽命、調整功能佈局、滿足博物館對外開放要求的目的。

南樓的陳列設計,與北樓陳列呼應和銜接,而又各有側重。北樓以藏品展示為主線,南樓更多側重人文精神展示,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全面復原了圖書室、實驗室以及古生物庫房等功能區,重點展現桑志華和他的團隊在科考歷程中體現的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客觀評價北疆博物院在中外自然科學領域的歷史地位和影響。

北疆博物院曾享譽世界,後又因戰爭和經費等原因久久沉寂。在幾代博物館人的不懈努力下,今天終於再次以完整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為了向社會公眾展示完整的北疆博物院,天津市文廣局在2016年完成北疆博物院北樓及陳列室的修繕展陳工作後,於今年3月正式啟動了北疆博物院南樓建築修繕、功能復原和陳列設計工程。(光明日報記者陳建強、劉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